文 錢苗
用節日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以節慶活動為載體 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文 錢苗
黨的十八大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求在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同時,又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本園以中國傳統的節日活動為主線,針對新時期幼兒園的課程現狀,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本土化與現代化,通過課程化的實踐,將傳統文化教育落在實處。
節慶文化 社會性發展 幼兒品質
節日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兒的有利時機,幼兒園適當地開展一些節日活動,對于幼兒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發展,尤其是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幼兒教育越來越關注“人”的發展,提出“完整”“和諧”“全面”的發展目標,節日活動的教育價值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目前幼兒園的節日活動更多地以兩種形式來開展:一是組織一次集體性的慶祝活動,較少關注節前的鋪墊與節后的總結,不利于幼兒經驗獲得的完整性;二是根據節日生成一個主題活動,幼兒對節日的概念仍以課堂教學獲得為主,教學手段稍顯陳舊,不能滿足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兒教育的發展需要。另外,對節日內容的意義缺乏深入的思考,人們極少探究節日背后的含義及對于孩子的社會性教育價值,節日的文化氛圍日益淡薄。在幼兒園課程中,節日是社會領域的一部分內容,通常選擇面比較狹窄,只限于“春節”“元宵”“國慶”等等一些傳統節日,不能很好地反映社會的多元化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對社會文化的了解。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禮和儀式,而且它還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著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將傳統節慶活動與幼兒園自身特有的節慶活動加以結合、創新,建構一套具有幼兒特色的節慶活動體系,無論對于幼兒的個體成長、群體塑造、社會發展,還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更新,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1.寓節日教育于幼兒園生活各個環節之中。幼兒園生活各個環節形式多樣,傳統節日教育應在幼兒園各環節活動中相互滲透、有機結合。除了將傳統節日教育與課程教材相結合外,還可以結合節日,組織開展一些專題性的節慶活動與紀念活動,如鬧元宵賞花燈活動、端午節包粽子活動等,通過集體慶祝活動,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動手能力。
2.寓節日教育于環境創設之中。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節日教育應把握好環境這一教育因素,積極創設和利用節日環境。老師可以和孩子共同布置具有節日特點的教室環境、校園環境,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節日環境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元宵節帶幼兒去看燈展,春節帶幼兒參加或觀看文藝演出等。我們在節日中帶領孩子走進社會,感受節日氛圍,讓幼兒在實踐中感受節日文化。
3.寓節日教育于親子活動之中。由于許多傳統節日孩子大都在家度過,因此要發揮節日的教育價值,幼兒園應該和每位家長聯系,互相溝通,共同架起一座節日教育的橋梁,家園一致,使節日教育產生良好的教育效益。如:教師在節前要鋪墊一些親子任務,讓家長利用假日帶孩子參觀、游覽、訪友、查找節日文化的圖書資料……過節后,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孩子開展游戲、討論,或讓孩子和家長一起來園,進行以節日為主題的親子游戲活動,通過親子活動把孩子對有關節日的所見所聞轉化為其內在經驗。
在我國的節日中,根據性質的不同我們大致可以把節日分為社會紀念性節日、民族傳統節日、家庭節日之類。因此,在幾個大的節日開展活動外,我們也應該重視每一個節日,結合節日對幼兒開展活動,使幼兒了解各個節日的內涵、意義、增長知識。我們可以結合節日選擇一些美妙的傳說故事講給孩子聽,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陶冶他們的情感,使他們了解風土人情,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還可以增強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可以利用家庭成員的生日等教育幼兒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并發揚尊老愛幼,關心別人的傳統美德。
在幼兒園的節日活動中,除了開展了一些文藝演出外,還可以以多種形式開展一些更有意義的活動。如在去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們鼓勵幼兒認知、參與、體驗、感悟社會,在快樂的體驗中學習知識、開發智力、激發潛能,舉辦“親子職業大咖秀,體驗之旅樂翻天”親子嘉年華活動。通過闖關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認知社會、品嘗艱辛、理解工作、懂得分享、學會合作的品格,從而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歌謠大聯唱、美術作品匯展、化裝舞會表演秀、故事分享會等活動。
無論是社會性節日還是傳統節日,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尊老愛幼、追求和平、團結合作等優秀品質和精神。節日活動的有效開展加深了幼兒對各個節日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同時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了幼兒園的整體水平。
(江蘇省揚州市翰林英杰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