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豐華
巧用田園資源讓農村幼兒美工活動回歸“生態化”
文 陳豐華
農村幼兒園的周圍富有極多低結構、多樣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為我們開展藝術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嘗試以生態的方式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以“美工”為切入點,為孩子提供適合的學習方式,使幼兒藝術的天性得到發揮,使幼兒良好的個性得到發展,并能凸顯幼兒作品的原創性。
自然資源 生態式 美工活動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貫徹實施,“讓幼兒教育回歸自然”已經成為響徹云霄的一句口號。在實踐中,我們努力嘗試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生態式的美工活動,讓真實、鮮活、有趣的活動回到幼兒的自然生活中來。最大限度地開發幼兒美工潛能,促進每個幼兒在美工領域中獲得和諧可持續發展。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對幼兒藝術潛能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生活活動環境,激發他們熱愛生活、尋找生活、表現生活的美好情趣,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我們當地有個遠近聞名的果園旅游風景區,發揮其特有的自然優勢,充分挖掘自然資源,以幼兒園美工活動為活動突破口,讓美工活動回歸幼兒生活。
1.甄選材料,捕捉可利用的美工資源
農村自然資源是保證我們開展美工活動的重要前提。我們借助“果園”資源這一有利條件,組織幼兒去戶外探尋活動材料,鼓勵幼兒把能進行創作的東西都收集整理起來。我們發現果園里有著許多可用之材,直立挺拔的果樹、五顏六色的花朵、垂涎欲滴的果子、飄飄灑灑的落葉都是我們的活動之寶。
2.師幼互動,創設不同年齡段的活動環境
“有特色的游戲主題環境”是我們注重創設的活動場所。平日里,根據季節特點、幼兒的生活經驗,結合主題內容,進行合理布局,靈活創設。如:讓小班幼兒把采摘來的水果進行水果拼盤活動;用切開的獼猴桃進行拓印游戲;在撿落葉的過程中,認識深淺不一的綠色。帶領中班的孩子用收集到的各種秸稈進行物體制作;韭菜和秸稈做成的花、稻草扎成的草人、玉米骨組合拼貼的房子、棉花骨朵串成的風鈴……孩子們把自己各種各樣的作品布置在主題環境中,成為靚麗的“農家小院”。在大班幼兒動手操作中,注重引導幼兒遷移生活經驗,讓他們把戶外看到的景色畫下來做成相框;用戶外采摘回來的野花、野草進行插畫藝術活動;用橡皮泥親手捏一個青椒;畫一本《玉米長大了》的連環畫……在這過程中,幼兒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我們不會一味地追求漂亮、整潔、美觀,而是更多地考慮幼兒的需要,考慮更好地發揮自然的教育作用,使之能充分地體現我們的主題特色。
3.變廢為寶,挖掘幼兒自由創作的天性
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尋找周圍廢舊資源和材料,不斷滿足幼兒多種美工活動材料的需要。如:帶幼兒把找到的各種葉子帶回家,制作簡單的葉子拼圖、樹葉門簾、葦葉風車、葉編蚱蜢等是我們常有的幼兒園美工活動。有時,孩子們把柳葉扎在自己的頭上,編成一條麻花辮;有時他們把廣玉蘭的葉子穿起來系在腰間,跳起了草裙舞;有時,他們把玉米皮圍在額頭,拄著玉米稈,過起了火把節;有時,他們會拔一些蘆葦撿一些樹葉,為小鳥搭筑一個鳥窩;有時,他們會把各種野花戴在頭上、串在腕間,真是多姿多彩,別有風情。就是這些來自生活情境中的美工活動激發起了幼兒無窮的創意,他們變廢為寶,在自由的天地里創造出了令人自豪的美工作品。
在生態教育思想指導下開展的美工活動,必須采用多樣的活動形式,滿足幼兒興趣、學習方式、能力和同伴交往的需要,這樣,幼兒在美工創作時發揮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式,才會突出幼兒特有的天性、個性和原創性。
1.靈活的組織形式:可以采用多種組織形式開展美工教學。如集體大型創作活動能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交流意識、分享意識;分組創作活動、分區創作活動、不同班混合分組活動、不同年齡的混合活動等,能增強幼兒廣泛的交往技能,能共同完成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
2.自由的區域學習:在創設的區域游戲中,我們除了提供給幼兒多種美工活動材料,還鼓勵他們能用自己的理解、想法、愿望去創作,如用各種黏土串成項鏈、做成點心;把舊毛線編制漁網、扎成網袋;用塑料瓶做成工藝品、花壇、灑水桶等等。
3.隨機的生成活動:走出幼兒園,長得非常旺盛的野生植物隨處可見。于是,將這些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引進幼兒園,孩子們一起參與編制技藝,共同學習用野生植物編制簸箕、笤帚、簾子……讓幼兒在快樂的活動在中去發現、去創造。
總之,我們在“尊重兒童文化,注重生態教學,讓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努力挖掘自然資源,使生態式美工活動能成為幼兒感知美、創造美、體驗美的重要渠道。
(江蘇省啟東市大興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