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義國
學以致用:適時適度的教學旨歸
■丁義國
教育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雖然教育不能帶有功利性,但并不是說教育可以不計成本,不求產出。從2012年起,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超過2萬億人民幣,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這是一筆比較大的投入,而發達國家以及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入占比更大。從這個角度講,教育是國家的一項重要事業,教育的產出應該能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為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促進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
然而,教育過度現象直接加劇了教育浪費,不僅體現為國家、個體家庭資金投入的浪費,更是學生大好青春時光的浪費,而且容易滋生心理問題,影響社會健康與和諧發展。我們不好評價一個人是否學識過度,因為真正的學識總有機會為一個人贏得快樂的人生。筆者提出的“教育過度”是指為了追求“高學歷”“高出身”而使其自身購買遠遠高于其能力發展與教育需求的教育產品。古代學者就追求上曉天文、下通地理之境,強調“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當代教育亦提倡終身學習,所以,“教育過度”也不是一個絕對概念,只是說學歷高于職位需求,而不是能力高于職位需求。一個只需要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為什么大學生愿意屈就呢?原因在于該大學生找不到正好匹配他的學歷水平和專業門類的崗位,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宏觀問題,另一方面折射了其個人能力發展滯后于文化知識的掌握,通俗講就是他代言了高分低能。
當一種不健康的社會現象日趨明顯之后,就不能簡單地批判,而是需要理性地思考、解決。筆者認為,此類教育過度就是教育失誤,表現為高校畢業后高學低就,其隱性根源在中小學課堂。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但是筆者曾經對班上學生做過調查,有明確理想的不足50%,其中還不乏隨便說說,根本就不算內心追求的。甚至還有同學一臉茫然地反問,游戲打通關算不算理想?這自然是病例,但是在廣大中學生中間還真是司空見慣的。這樣的學生考上大學后,因為沒有特長,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隨便選專業也是正常的,即使上研究生也只是為混文憑隨便選方向;這樣的畢業生走向社會,怎可能勝任匹配高學歷的職位呢?所以,教育過度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已經埋下禍根了。此階段尊重學生興趣,培養并發展學生特長,使學生不僅能學好基礎課程,完成初中課程目標,而且能學有所長,是至關重要的。這特長也許不面向將來的職業方向,但是有幾年持續的學習,基本也可鞏固了特長,穩定了興趣,對大學之后的選修專業肯定會形成影響,也必然對職業生涯有所影響。
要想把培養學生興趣特長落到實處,必須提升面向未來職業的專業技能類的課程在所有課程設置中的比重。各地各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地方課程,設置校本課程,以供學生個性化、有興趣地選學。其實國家課程中也有很多偏重于技能發展的內容,只是一些原有專業技能學科的教材編寫嚴重滯后于時代發展,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勞技教材中還保留打補丁、折紙燈籠這些20年前教材中的內容,對現在的孩子而言,離現實生活太遠。再說,這樣的手工活,對未來職業確實沒多大作用。學校要組織編寫相應的校本教材,以切實把專業課程落到實處。
國家、地方、校本三級教程累加起來還是挺多的,如果要求學生全修,那就是教育過度了。筆者認為,初中階段除了中考學科,其他的都可以以興趣班的形式、走班的形式存在著,如勞技類的園藝班、體育類的足球班、計算機類的機器人及航模班;中考學科也可開設一些可提升能力的興趣班,如數學類的應用班、奧數班,語文類的寫作班、國學班。每周固定時間上課。這種形式相當于把大學階段的選科往前延伸。在學生選班前,教師要對其興趣特長有所調查了解,不允許無關興趣的以及不負責任隨隨便便的報班行為存在,因為,實踐發現,航模、園藝等與中考關系不大的興趣班參加的同學較少,而且容易被當成副科,有空就來,沒空就不來,也不認真完成作業,作文班、奧數班等卻人滿為患。
雖然20世紀國家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21世紀又經過幾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可見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力求教育效果指向綜合素質而不是考試分數的方向性,但是長期形成的重知識、輕能力的理念仍是根深蒂固的。目前,國家層面已研制出臺了基礎教育各學段的學生核心素養目標,此舉有望從制度上扭轉師生的教學觀,但是所有關于理念的轉變不可能是令行禁止的,任何課改也都不可能是自上而下一蹴而就的,要想消除教育過度現象,我們必須先分析中小學一線課堂的弊端。
1.教育過度表現為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
明朝劉元卿的《應諧錄》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盲子過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過者告曰:無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長號。久之,手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實地,何久自苦耶?”這個故事里的盲子自橋上失墜后為什么雙手緊握欄桿,害怕墜入深淵呢?因為他不知道下面是一條涸溪,別人告訴他實情后他還不相信。大凡教育人都知道,教師要善于掌握學生的已有知識才能做到矢不虛發,教有成效。而身邊總有一些教學“認真”得讓人害怕的老師,恨不能把“回”字的四樣寫法也教給學生。在數學學科中,他們能把一種題型反復訓練后,力求使學生見到這些數字、線段、符號就像親人般熟悉,不要動腦筋就能知道誰誰等于誰。教育過度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少了對語言文字的興趣與感悟,使數學學習少了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提升。
過分的不放心,不敢放手,是中國式教師的心魔,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是他們的武器,各種教輔資料,只要有沾得上邊的練習就布置去做,題海戰是他們的戰術,孩子書包越來越重,各種測試越來越頻繁,試卷越來越難,考分越來越高,但是這樣死纏爛打式注入的知識并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駐留多久,更難期待若干年后能被運用到工作中創造出社會價值。此等教育過度是內容教得過度,時間花得過度,學生的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增長,而且這樣面面俱到傳授知識的過程反而禁錮了學生心智的成長,束縛了學生各種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適時適度的教學內容,才有利于學生的能力發展,教者要緊扣學科課程標準施教,不要浮躁,不要隨意拓展內容乃至增加難度。
2.教育過度表現為自主學習的缺失與合作探究的“泛濫”。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各門學科都在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師主講模式已經漸漸被大多數教師所摒棄,反復讀、反復抄、反復默、反復練的機械模式也僅有少部分“頑固分子”還在堅持,所有的公開課以及不少家常課,都引進了“討論式”“建構式”的歐美風,一時間,沒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就是問題課堂了。殊不知,萬事物極必反,當教師對理論的理解沒有深入的時候,操作就容易走向誤區,“自主、合作、探究”不能簡單地甩手讓學生自己學,不能要求孩子們為合作而合作,為探究而探究,而是要有效指導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自主學習是合作探究的前提,也是其目的。沒有充分的自學,合作就是眾人圍觀尖子生而插不上嘴。然而很多課堂,特別是精心設計的公開課,把自主學習當成了一掠而過的開場白。還有些教師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形式化地把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備課上課,盡量不提要求、不論褒貶,只是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曹文軒教授曾經在“全國第九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的評點中明確指出,這種貌似尊重學生的放任自流,其實是教師的不作為。何況,一個學生能講并不代表他學會了,更不代表其他學生被他講懂了。真正的自主學習強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通過主動的查找資料、分析、思考,達成學習目標。這個目標需要教師根據學情給予適時適度的指導,否則,學生就不會有自學的正確方向。這兩種模式雖然都安排了自主學習的環節,但不是“過了”就是“不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難以形成。
合作學習是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式學習,《詩經·衛風》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提到了合作學習的思想,經過了長期的填鴨式應試教育的桎梏后,在課改的號召下,合作學習思想終于經由西方教育理論家的研究提煉,又重返中國課堂。合作學習不是幾個同學“1+1=2”的簡單思維結合,而是大家帶著共同的目標一起思考、探究、學習,在思維碰撞中形成對問題的認識的過程。合作學習的問題需要教師精心設置,過于簡單的題目會浪費合作學習的時間,過于難的題目學生找不到思路,得不出答案,同樣是浪費時間,都沒有探討研究的價值。教師要選擇適度的問題讓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并在過程中及時指導,隨時指出正確的探究方向。
如果每個學段都以考分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面向考試的教育就永遠不會“過度”,因為最厲害的學霸也沒有能力做到每次每科都滿分,這樣,教育就永遠走在追求更高分數的路上,永遠不自覺“過度”,卻又年復一年地在加劇過度。這里的“追求”是努力鉆研書本知識以求考試得高分,但實際上,重知識、輕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結果無論分高分低,對教育本身都是投入過度的。因為靜態的知識只化成考分停留在試卷上,而不是形成能力伴隨學生終身,進而得以創造財富,回饋社會,建設國家。
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一張試卷定終身的時代已經過去,試卷影響文憑,文憑與職業能力卻沒有直接聯系,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改變學習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在學好基礎課程的同時盡力發展自己的特長。雖然羅家倫、錢鐘書、吳晗、臧克家等數學不及格甚至零分的語文尖子生在當今社會沒辦法被破格錄取,但是可以斷言在某方面有杰出才華的人必不會被社會遺棄,比爾·蓋茨、喬布斯不都是沒有高文憑而有所成就的嗎?由此可知,缺了文憑,靠才華一樣可以吃飯。如果把學生都禁錮在應試的框框里,整天糾結怎么也考不上去的那些分數,磨平了棱角,消除了自信,即使提高了一點點分數,于人生也是無益的,于教育投入而言更是浪費的。
筆者要為很多地區施行的中考特長加分錄取制度點贊,這是教育評價機制調整得更優化的表現。筆者所在學校承擔的江蘇省“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讓學生‘帶得走’的經歷教育實踐研究”,其中提出的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兩種評價方式值得采納:一是過程評價,由各任課教師根據各學生單位時間內課堂參與情況做出總體評價。二是成果評價,學生在班級、年級、學校、社會四個層面上展示學科階段性學習成果,內容自主,形式不限,班級展示人人參加,然后層層選拔,優勝劣汰,擇優晉級。這些由教師把握的適時適度的評價帶有人文的溫度,有利于鼓勵、促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能有效引導學生重視有用的能力、素養的提升,保證學習成果的社會應用價值。
誠然,身處教育體制內的我們要做的是切實思考如何使教育達成該有的最大回報,使每個孩子十年寒窗學有所成、學有所長。短期內,我們仍然無需就評價的方式方法苛責社會,但是教育工作者應該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給學生以適時適度的教育,杜絕教育浪費,在學生由基礎教育通往職業人生的道路上書寫重要的篇章。
(作者為江蘇省海安縣海陵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