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上港集團:可持續增長秘訣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在主業穩定增長的前提下,上港集團正在積極推動多元化業務
2015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36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3.5%,達到歷史新高。實際上,自 2010年起,上海港年集裝箱吞吐量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丁向明對《上海國資》表示,今年的目標是3700萬標準箱。“與2015年相比,雖然數字變化不大,壓力卻不小。”
“上海域內岸線資源非常有限,不可能大幅擴張,主業高速增長不現實。”丁向明告訴記者,公司不斷深化推進以“長江戰略”為基礎的“三大戰略”, 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的長江戰略、東北亞戰略和國際化戰略正在不斷深化。
丁向明說,長江戰略是上海港發展的基礎性戰略,也是最重要的戰略之一。長江流域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區域,經濟總量占全國1/4強,這一區域對于物流的需求很大。“這是一個雙贏戰略,既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也有利于上海港自身。通過長江戰略,擴大上海港輻射范圍,服務長江流域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吸引區域內的貨物到上海港來進行中轉。”
丁向明解釋道,長江戰略就是通過投資長江沿線港口航運物流設施,擴大長江沿線港口對周邊的輻射和集聚的能力。我們提出了“點-線-面”的發展思路。“所謂點,就是港口碼頭。線,就是航運。面,就是向周邊輻射。”
十多年來,上港集團的長江戰略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通過對“長江經濟帶”的持續投資和對貨源腹地的精心培育,上港集團投資了宜賓、重慶、長沙、城陵磯、武漢、九江、蕪湖、南京、江陰和太倉等港口的碼頭和物流資產,累計投資超過30億元,長江流域各港口之間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新格局。與此同時,還成立了配套的支線船隊,依托港口的點和長江航運的線,上港集團正在沿江300公里的范圍內拓展縱深腹地,加快建設具有輻射功能的物流網絡。
據了解,其長江戰略正在不斷深化。2015年,公司明確了長江戰略下一階段的推進重點和深化方向,進一步完善長江流域投資布局,簽署關于城陵磯港的合資協議,積極推進南京港、九江港、宜賓港等項目的開展。
上港集團作為長江沿線主要港口的投資方,積極參與相關港口的調整。“長江戰略布點已經基本完成,但每個港口都有新的變化,需要逐步調整。”丁向明解釋道,公司原來在湖南投資了長沙港,現在湖南又投資了岳陽城陵磯港,港口資源需要進一步整合。“兩個港口,如何定位、如何協同?要把這兩個港口通過資本為紐帶整合在一起。”此外,重慶的主力港區原來是寸灘,重慶市政府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進行布局調整,寸灘著重于發展郵輪產業,集裝箱運輸向果園港轉移。“九江的老城區在改造,港區也要相應的調整。”
南京港近日發布的公告稱,上市公司擬12.18元/股向控股股東南京港集團、上港集團合計發行10610.42萬股,購買其持有的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有限公司(簡稱龍集公司)合計54.71%的股權。“不同的港口都在根據發展進行調整,這意味著我們在長江沿線的投資也在不斷地完善之中。”
東北亞戰略,主要是圍繞洋山深水港建設。“這一國家戰略解決了上海原來航道條件不足的問題,有了深水的條件,可以接納大型的集裝箱船舶。隨著洋山深水港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港口在水水轉運,國際中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洋山港國際中轉比例近10%,水水中轉比例超50%,國際樞紐港地位穩固。
上港集團對錦江航運部分股權的收購行為也被視為其“東北亞戰略”“長江戰略”的落實。去年7月13日,上港集團發布公告,董事會同意以現金方式收購錦江航運合計約79.2%股權,對應收購價格不超過19.4億元,上港集團成為錦江航運實際控制人。收購錦江航運股權將對公司增加支線運輸業務,提高集裝箱吞吐量產生積極影響。
同時,上港集團收購錦江航運部分股權后,航運業務將產生協同優勢。上港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海華輪船有限公司以經營集裝箱班輪服務為主,同時涵蓋船舶代理、貨運代理、長江沿海內支線集裝箱運輸、集裝箱租賃、船員勞務服務等業務,建立以上海為中心,輻射至日本、臺灣、香港、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港口的集裝箱班輪服務網絡。從日本航線份額來看,運力規模超過1萬TEU。收購錦江航運部分股權后,上港集團可借此整合上海起止的近洋航線,以約31%的市場份額位列上海至日本近洋航線第一。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上港集團的國際化戰略頗受關注。目前,上港集團正在積極尋求海外投資、建設或運營集裝箱碼頭的項目。上港集團希望通過繼續推行國內外碼頭投資與并購,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碼頭經營商。
2010年5月,上港集團成功收購馬士基集團在比利時澤布呂赫碼頭25%的股權,成為該企業第二大股東。同時,上港集團派駐包括副總經理等部分高級管理人員,實際參與該碼頭的日常運作。丁向明向記者介紹了該項目的運行進展,由于歐洲經濟的整體狀況,船公司調整航線,影響到了港口的經營狀況。“不過,情況正在逐步好轉。”
去年3月,上港集團贏得以色列海法新港競標,獲得25年經營權。資料顯示,海法新港有望2021年投入運營。
丁向明介紹,這是一個“綠地港口”項目,也就是新建的港口項目。“由以色列方面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打樁等碼頭面層以下的部分。等其基礎部分完成以后,交給我們做后續的建設和運營。”
丁向明介紹,上港集團有著明確的國際化目標和預期,首先集團的愿景目標是成為全球的碼頭運營商,具有全球網絡和布局的港口經營者。在業務上,形成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輻射。“更希望能夠通過國際化推進,形成國際化運營管控的體系。”他解釋道,這一體系包括投資體系、業務管控體系、人員管控體系。
上港集團的國際化進程,既積極又謹慎。“不管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還是從集團自身發展的需要,都需要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但是目前全球港口市場也在面臨結構性調整,出現了區域性能力過剩的情況。所以,對于港口的選擇,我們相當謹慎。不能為了投資而投資,而是要圍繞預期的目標來考慮。”丁向明分析道,區域經濟發展程度不夠的項目或者是“進入成本太高,達不到經濟性要求的項目都不適合。”
“對投資項目的選擇有兩個具體要求。”一是經濟性要求,要有經濟回報。“當然在戰略性的大前提下,對經濟性的要求可以有所取舍。”二是安全性的要求,關注投資項目所在地區和國家的整個政治經濟、法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投資資產的安全和管理外派人員的安全。” 項目確定的過程也很嚴格,包括盡職調查,項目評估,可行性分析、論證,以及上市公司嚴格的決策程序。
運營模式方面,盡管目前以色列項目是上港一家運營,但“這不是我們長期的模式。我們希望采取的模式是聯合、合作的模式。”聯合的對象會根據每一個項目的特性來做相應的選擇,傾向于選擇地方性的港口當局或者物流企業作為主要的合作伙伴,更好地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
在國際化項目的管理上,上港集團也有一套成熟的體系。“我們有嚴格的董事會管理程序,重大事項需要董事會決策。而后期的對標管理、審計管理也有相應的制度和安排來確保投資項目的安全。”
據了解,在主業穩定增長的前提下,上港集團正在積極推動多元化業務。 “港口業務增長的同時,成本也在增長,約束了公司利潤的增長。”丁向明介紹。“將來多元化業務要達到40%,甚至50%的比例。”
“多元”主要是發展港口物流、港口金融等相關產業。“包括業務多元、物流鏈延伸等,包括引入物流金融、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另外,公司已投資了上海銀行,投資組建了航運保險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公司希望通過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據了解,上港集團歸母凈利潤去年超過65億元,今年目標是達到6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