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陳怡璇
張江文控構筑文化生態圈
文‖《上海國資》記者 陳怡璇
通過基金等方式撬動市場化投資,形成風險共擔機制,并由專業的基金團隊選擇投資項目,由過去的財政項目補貼變成風險投資
文化在中產上,業海全投1國0 資0資多近的家年文文持化化續產產高業業熱園,園但區極少。這與該行業高風險高投入且成功率極低的市場大為相關。
上海張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作為張江園區文化產業一體化服務供應商,近年來卻發展迅猛,2015年凈利潤達1億元。
2015年其成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選的文化園區100強之首,2016年獲上海市文化企業十強。
這并不容易,張江文創經歷了痛苦的轉型。
2012年,伴隨張江集團政企分開,剝離政府性功能,張江文控面臨盈利空間被壓縮、冗員、主營不突出和服務質量的問題。為改善經營管理,張江文控果斷轉型,從“文化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機構”調整為“文化產業園區一體化服務供應商”。
轉型給張江文控帶來了諸多陣痛。張江文控總經理韓露對《上海國資》表示,一方面,轉變服務作風“由朝南坐變成朝北坐”,與園區企業變成伙伴關系;另一方面,轉變經營作風“由官變成商”,通過服務增值創造自身效益,且不再接受和申請任何政府性扶持補貼項目,“自斷后路”。
“‘文科融合’是張江文化園區的一大特色,即文化內容與高新技術的深度融合,借助高科技渲染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最大程度地展現表現力,打造多形態的數字化內容。這與傳統的文化企業不同。”韓露在接受《上海國資》專訪時表示。
圍繞著這個定位,張江文控率先將過去諸多申請補貼卻沒有具體項目落實的歷史性遺留問題一一解決。目前已累計清理完成歷史遺留問題24項,累計項目金額約3億元,重新樹立企業信用。此外,張江文控形成三大業務架構,即“做功能、做產業、做投資”。
文化企業具備自身的特殊性,自發的生長和集聚意味著其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如何為園區內的企業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張江文控決心做好平臺的服務功能。由此,其提出了“協力眾創、共筑生態”的發展理念。
一方面,平臺服務。2012年7月,張江文控與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共建數字作品登記應用保護平臺。考慮到對于中小企業、初創文化企業來說,數字產品的版權登記費用負擔較重,借助這一平臺可免費為文化企業提供版權保護。
據悉,目前版權服務站已經輻射至長三角地區。截至2015年底,已累計登記數字作品49萬余件,軟件著作權近3萬件。
另一方面,推動眾創空間建設。為了解園區早期的創業企業的具體需求,張江文控希望回歸創業源頭,搭建創e空間評估體系,為初創企業提供6個月免費的苗圃辦公場地和免費的創業輔導,由此提高創業成功率。此后,對于具備成熟商業模式的“苗圃”企業,再由園區內的孵化器平臺進一步扶持,圍繞創業企業的成長提供幫助。
此外,抓“牛鼻子”,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培育和投資龍頭企業。近年來,張江文控培育和扶持了包括閱文集團、滬江網、喜馬拉雅FM、河馬動畫、寬創國際、小蟻科技、狂龍數碼、精靈天下、城市動漫、亮風臺科技、秦朔朋友圈等一批國內知名、業界領先的文化與科技融合企業,形成了突出的企業家集群現象。
同時,推動園區生態建設。在張江文控的牽線搭橋下,園區企業廣泛合作,比如閱文集團與PPTV的合作、閱文集團與喜馬拉雅的合作、喜馬拉雅與河馬動畫的合作等,打造內容IP與出版、影視、音頻、游戲、動漫等形態的全產業鏈合作,打造泛IP生態圈,產生巨大的價值漣漪。
在要素集聚的環境下,企業發展均存在路徑依賴的慣性,一旦進入了某個生態圈,就很難脫離。“抱團取暖”正張江文化創業園區的特點。大部分文化企業在張江土生土長,反而成熟的大企業極少。截止2015年底,注冊于張江的文化企業已累計550多家,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有29家,總產值達346億元人民幣。
目前張江文控產業運營主要聚焦產業地產和大傳媒兩部分。前者通過以購買、代建、代租、改建、裝修等方式大量持有文化地產物業。韓露介紹,產業地產的主要來源包括幾部分,一方面張江園區內原有老廠房,張江文控經過改造運營獲得較高的增值回報。另一方面,通過合資參股的方式獲得物業經營權,例如張江368文化創意園。據悉,近年來張江文控累計管理物業37萬平方米,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以張江國創中心為例,該中心由原生產液晶顯示器的工業廠房改建而成,張江文控自2014年11月起負責改建,按照Shopping Mall的思路,打造成為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的國創中心,是目前全國單體最大的眾創空間,已成功運作的“創e空間”項目將復制至國創中心。
韓露表示,伴隨冗員調整和產業的集中,借助大傳媒和物業經營“兩條腿”走路,張江文控實現營收的全面翻紅,2015年公司凈利潤超過1億元,凈資產超過8億元,納稅2000多萬元,年凈資產回報率14%。
由于文化產業估值較難,國資投資文化創業產業面臨體制機制的障礙。韓露認為,國資需要退出直投,創業生態必須要用風投機制來進行。通過基金等方式撬動市場化投資,形成風險共擔機制,并由專業的基金團隊選擇投資項目,由過去的財政項目補貼變成風險投資。
目前張江文控已參與成立3支基金和1家擔保公司。2009年張江文控與金文投資、SMG共同參與投資了東方匯金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這是國內第一個文化產業基金;2012年作為LP參與投資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過去投資了東方夢工廠、中國好聲音、百視通等,該只基金規模10億元左右。
第二只基金是張江文控于2012年作為LP參與的海通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團隊由海通證券投資團隊擔任,具備良好的投資和退出渠道。該基金規模20多億元,張江文控出資5000萬元。自2012年開始投資,目前已逐漸進入回收的退出期。
第三只基金是2016年張江文控與湖南衛視芒果TV等投資機構,聯合成立的總額為5億元的驊偉股權投資基金,該基金規模初定為5億元,瞄準“文化+科技”領域種子期、初創期項目。
在充分吸收借鑒前幾只基金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張江文控確定了幾大投資原則,首先,國資不控股。據悉,兩家LP合計占股比40%,而剩余60%資金完全由市場化募集資金組成;GP管理團隊由專業投資團隊組成,團隊募集的資金必須為非國資。其次,改善投決會機制。張江文控和湖南衛視要求必須進入投決會席位。韓露表示,一方面,培養自身的投資人才;另一方面,將發現的優質項目推薦給投決會。最終的項目投資由管理團隊決定。
由此張江文控形成了“文控系基金”,覆蓋創業企業的全生命周期,實現滾動投資,理念是做創業者的“時間合伙人”,以“創e空間”品牌為載體打造系統的創業服務體系,再通過參與基金的方式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收益。韓露表示,驊偉基金的模式是未來張江文控成立各類基金的重要參考標準。
韓露表示,功能與市場是張江文控發展天平上的兩極,二者互為對方發展媒介,是相互成就的關系。張江文控“叩其兩端”,在功能和市場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在實現任何一方時成就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