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杰
抓住契機 趁勢而為
文‖王杰
對國有企業實施股權轉讓、資產轉讓、增資等行為設置了更為嚴格的審核批準
日前新易,修監國訂督務的管院《理國企辦資業法委國》和有正財資式政產發部交布施行;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聯合13家部委共同制定印發了《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管理暫行辦法》。這兩部同一天出臺的重量級部門規章,成為近期產權交易相關領域關注的焦點,也將為上海產權交易市場探索體制機制創新途徑提供一個絕佳的“窗口”期。
——直面體制約束
設立產權交易市場的初衷,是為國有企業改革改制提供公開、公正和透明的流轉平臺。20多年來,作為產權交易市場主管部門的國資監管機構,陸續構建了較為完善的交易制度體系和交易監管系統,通過規范交易程序及交易行為,防止國資流失并實現保值增值。隨著市場的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已然成為各類交易主體深度參與、社會化開放性特征明顯的公共交易場所。受制于現行的市場體制,產權交易市場的制度設計長期帶有鮮明的“國有”印記,雖適用于國有產權交易主體,但難以涵蓋越來越多的非國有參與主體。
《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對國有企業實施股權轉讓、資產轉讓、增資等行為設置了更為嚴格的審核批準、操作流程等程序性規范,進一步強化了國資監管機構和國有企業的資產監管責任。但是《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應用于產權交易市場,其適用范圍同樣是不夠完整的,非國有的交易主體顯然無法全盤照搬。可見,產權交易市場體制的短板,正嚴重制約著市場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創新。
開放的產權交易市場應當順勢而為,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重新梳理現行的國資監管機構統一管理的市場體制,按照《企業國有資產法》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總體要求,依法明確國資監管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與社會公共管理職責的邊界,將產權交易市場納入政府公共管理的范疇。唯有如此,產權交易市場才能以公共市場管理的理念,制訂適用于各類參與主體的市場規則,在汲取國有主體市場行為規范成功經驗的同時,更加平等地規范與維護好各類主體在產權交易市場開展交易活動的權利、義務,規范產權交易機構、相關中介機構在具體交易活動中的定位與行為,從而極大地釋放市場的平臺功能和內在活力,提升交易效率和便利度,促進產權交易市場健康發展。
——積極探索公共資源交易與產權交易的融合
國務院正在規劃建立全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依法必須招標的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國有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應當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同時,還應當“結合實際,推進其他各類公共資源交易納入統一平臺”。
公共資源是涉及公共利益、公眾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相關權益,其本質是產權概念中與私有財產權益相對立的一個范疇。不妨大膽設想,未來要構建一個新的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如果把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和傳統意義上的產權交易平臺融合,使產權交易平臺成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下的專業子平臺,借助產權交易市場相對成熟的市場監管、信息發布、中介服務和結算服務系統,依托其長期積累的品牌優勢、區域影響力和投資人群體,從而充分實現兩者的市場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有效降低市場的運行與管理成本,并可以在交易過程中積極撮合公共資源與社會資本的有效對接,提升市場化交易的效率。
當前,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整合步伐正在加快邁進,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浪潮也在加速推進。制定規則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新實踐的開啟;制度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務之急,是抓緊啟動修訂《上海市產權交易市場管理辦法》,通過集聚各方智慧,高屋建瓴、科學謀劃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的總體布局、管理體制和平臺戰略,既與產權交易市場體制機制改革相配套,又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服務管理要求實現無縫對接,切實推動上海產權交易市場成為全國改革創新的排頭兵和先行者。
(作者系上海市產權交易管理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