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奮龍 荊國琴 王初霞
以學校發展教師以教師發展學校
■錢奮龍 荊國琴 王初霞
“教師發展學校”是“學校發展教師”的目的,“學校發展教師”是“教師發展學校”的前提。學校采取多頂舉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實施“333”教師培訓工程;搭建有效載體,開辟三大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創設高效平臺,發揮校級名師工作室的紐帶作用;強化主流導向,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內在功能。這四項舉措的實施為學校邁向新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轉型發展教師隊伍建設內在功能
學校發展,教師為本。“教師發展學校”的現代理念確立了教師在學校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主體地位的實現度取決于主體作用的發揮度,主體作用的發揮度取決于主體專業的發展度(職業精神、專業素養、發展能力)。“教師發展學校”是“學校發展教師”的目的,“學校發展教師”是“教師發展學校”的前提。要讓教師更好地發展學校,學校首先必須要很好地發展教師。
近幾年,面對轉型發展的諸多挑戰,筆者所在的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學校緊抓關鍵要素,重抓教師隊伍建設:校長諸華平的《校本師資隊伍建設》一文發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校級名教師工作室的推廣經驗連續8期在《丹陽日報》上刊登,丹陽電視臺專題報道了學校的“333”教師培訓工程,教師許明脫穎而出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每年均有教師被評為“丹陽市十佳教師”“鎮江市十佳教師”,2016年,學校被評為“丹陽市教師隊伍建設先進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碩果累累,造就了學校持續發展、生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學校發展教師需要系統的規劃。近年來,學校圍繞“發展教師”這一主題,全面實施“333教師培訓工程”,即用三年時間、開展三個層次的培訓、打造三支隊伍,通過三個“抓”,逐步提高學校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
三個“抓”為抓行政團隊建設、抓學科組團隊建設和班主任隊伍建設。
抓行政團隊建設,即抓工作作風建設,抓部門貢獻力評價。所有行政人員通過不斷轉變工作作風,研究管理方法,改變管理思維,形成管理風格,提高執行能力。學校定期開展行政培訓,如每學期一次的全體行政人員外出培訓、每次為期一周的青年行政人員干部跟崗培訓等,這些培訓開闊了行政人員的眼界,提升了管理能力。行政人員綜合素質不斷提升,行政隊伍不斷成長,一批年輕教師脫穎而出,一批年輕行政人員正在茁壯成長。
抓學科組團隊建設,即抓備課組建設,抓“教學五認真”的落實。抓好備課組建設,首先要加強備課組長的培訓,每年級根據教學情況制定了《備課組長考核細則》,每月進行量化評比,選出優秀備課組。細化“教學五認真”要求,依據丹陽市教育局下發的《中小學“教學五認真”實施意見》和學校重新修改整合形成的《實驗學校“教學五認真”新規定》,學校認真強化對“教學五認真”的指導、督查、整改和考核,不斷抓實備課組集體備課工作,堅持常態化聽課交流機制,確保每周公開課集體評議和網上評課的效果和質量,嚴格落實“周檢查、月匯報”制度,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業務能力。學校先后有二十余名教師獲省、市級賽課一、二等獎。
抓班主任隊伍建設,即抓針對性培訓,抓后備力量培養。不斷健全班主任隊伍管理制度,通過班主任例會、班主任沙龍、工作坊等多種形式,有效推進“優秀班主任”培訓工程,圍繞常規管理問題抓培訓,結合中心工作、突擊性工作抓培訓,突出副班主任隊伍抓培訓,使班主任培訓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時效性和系統性,不斷提高班主任的綜合實力。在近幾年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中,學校多名教師獲得鎮江市、丹陽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二等獎,多人被破格晉升為“丹陽市學科帶頭人”。
學校在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策略中,突出“三個掛靠”建設:
一是掛靠教育界的名家,開辟校內培訓基地建設。學校緊扣“三自”辦學理念,開設了“自在大講堂”,先后邀請陳鎖明、錢志亮、高金英、鄭杰等全國知名的教育名家來校講學,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提升教師的教育境界,不斷引領教師走向教育的發展前沿。
二是掛靠高校或專業的培訓機構,開辟假期培訓基地建設。學校和北京師范大學教師培訓中心、上海師范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進行合作,每年利用暑期時間進行“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主任培訓”“中小學銜接”等專題系列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是掛靠名校,開辟跟崗培訓基地建設。學校積極開展與省內外名校的聯誼學習,和他們結成聯誼單位,分層次、分批次派出校長、中層行政干部進行周期性的跟崗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借鑒,在比較中反思,在實踐中鍛煉,不斷汲取名校的辦學經驗,不斷提高對自我的發展要求,從而不斷增強對學校和部門工作的領導力。
借助“三個掛靠”建設,學校形成了一個個隊伍建設的有效載體,讓“請進來、走出去”發揮出實實在在的效果。
學校發展教師需要創設發展平臺,有序開展“校級名師工作室”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市級、校級名師工作室的學科引領和輻射作用:以校級名師工作室的創建為導向,激勵更多的骨干教師脫穎而出,有效發揮他們對隊伍建設的帶動作用;以校級名師工作室的建設為紐帶,優化合作性學習型組織,有效推動學科團隊建設;以校級名師工作室的職責為動力,聚集學科教學精英,有效形成“三自課堂”建設的攻堅力量;以校級名師工作室的全覆蓋為目標,構建完整的教科研網絡,有效形成高效課堂建設的完善系統。
繼學校教師吳春和成為丹陽市第一批十大名師工作室導師,教師許明成為丹陽市第二批名師工作室導師后,在他們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學校先后創建了第一批名師工作室4個、第二批名師工作室8個,涵蓋了小學語文、小學數學、中學數學、中學英語、中學生物、計算機、心理健康等多門學科,輻射了多個學段。一年多的時間里,帶動80多名教師開展了100余次課堂展示、沙龍研討、專題講座、教學比武、參觀考察等活動,進行了20多個課題的研究,其中國家級課題“創班花文化特色,走‘三自’育人新路”已成功結題,省級課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有效自主探究策略研究”“以文化為載體建構心育式德育模式”等成功立項研究,有21名教師在省、市級各類賽課中獲獎,有40余篇論文發表于《小學語文設計》《教學月刊》《江蘇教育》《班主任》等國家、省、市級刊物。名師工作室逐漸成為研究的平臺、成長的階梯、輻射的中心,成為中青年教師專業成長以及名師自我提升的發展平臺,打造了一支有成就、有影響的“三自”教師團隊。
為建立健全名師工作室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加大對名師工作室的表彰和獎勵力度,2016年7月,學校面向全市,聯合聯誼學校,聘請專家領導,舉行了第二輪名師工作室展評活動,通過導師匯報、沙龍互動、專家點評、現場投票,并結合會后的材料評審、教師投票、微信投票,開展了名師工作室評比活動。9月初,經個人申報、行政投票、學校研究,學校第三輪名師工作室成立,啟動了新一輪名師工作室的研究與建設。
學校發展教師需要把握主流導向。學校通過師德建設的常抓不懈和自主管理的不斷推進,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強烈追求。
師德建設常抓常新,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學校在“戴伯韜教育思想”引領下,圍繞“三自”辦學理念,將教風、校風與學風建設結合起來,強化“三風建設”,營造育人環境,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思想道德。學校組織教師深入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法律法規,樹立以德治教的道德意識;集中開展師德公開承諾簽名活動,“感動實校十大人物”“十佳新人新事”評比活動,通過微信平臺,組織全校師生、家長、社會人士投票評選,樹立學校師德典型,發掘教師典型的事跡和先進經驗,提高教師典型的影響力和示范性,營造濃郁的師德師風建設氛圍,切實提高師德建設的質量和效果。學校先后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丹陽市四星級先進黨支部”。
自主管理不斷創新,激發隊伍建設內在動力。學校積極整合處室職能,成立三大中心,發揮其在條線管理體系中的主導作用;強化年級部職能,實施扁平化管理,發揮其在條塊管理體系中的主導作用。在強化行政自主管理效能的同時,逐步擴大民主管理組織,構建以學術委員會、師德委員會、申訴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校長助理團、教師督導團、行風監督團等非行政性組織為主體的協調管理體系,逐步落實自主管理的職能,不斷擴大自主管理的參與范圍,不斷增強自主管理的參與力度,加強和推進學校自主管理的綜合實力,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以學校發展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一項永恒的命題,也是一項常抓常新的系統工程。學校主動適應新形勢,自覺適應新要求,緊抓“隊伍建設”這一發展關鍵,在務實中作為,在創新中作為,在開拓中作為,為學校突破瓶頸制約,邁向新一輪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為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