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喆 周新輝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
從先秦道家“和”文化傳統看習近平“拒絕零和博弈”外交話語
杜喆周新輝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內容摘要】中國人民自古愛好和平,反對戰爭;崇尚和諧,反對霸權。對于國家間的相處,也反對以武力或戰爭方式解決一切問題。而崇尚“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愛好和平的文化基礎,其中以“無為”思想為指導的先秦道家各思想家,以不同的程度反對戰爭,倡導國家間和平相處、共同獲益。本文從先秦道家角度談習近平總書記“拒絕零和博弈”外交話語,既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進一步構建“和諧世界”的需要,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推進和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先秦道家“和”文化零和博弈和諧共贏
中國傳統文化盡管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和百家爭鳴的思想碰撞,但對于和平的主張幾乎是自始至終貫穿了中華文明。和平的思想源于對生命的尊重,先秦諸子百家中最突出的體現古老生命關懷思想的是道家。馮友蘭先生把先秦道家分為三個階段:楊朱的觀點為第一階段,老子為第二,莊子為第三。老子和莊子作為先秦道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思想體系中包含了大量的生命哲學與人類的生存之道、相處之道。老子和莊子還從關注個體生命上升到倡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與穩定,力求建立一種各得其所、天下大同的和平局面。所以道家不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法,更是世界和諧有序、健康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當今社會,我們倡導建立和諧世界、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治理體系、呼吁拒絕“零和博弈”,是根源于我國自古以來的和平反戰傳統,以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
(一)先秦道家的生命觀
世界和平的思想首先建立在對生命尊重的基礎上,其次道家倡導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延伸成為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
羅素認為中國最早的圣人是老子。老子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在中國思想史上最早探索了宇宙本源問題。老子最具代表性的觀念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對待生命問題,老子也主張遵照自然規律,不違背生命本性:“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在人類社會中也表現為依照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發展,這就是尊道重德。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基礎上,把“道”的觀點更深入地推及社會生活和生命關懷中:“夫天下至重者,而不以害其身,又況他物乎!”(《莊子·讓王》)莊子認為天下最重要的是生命,人應該“重身輕物”。而他生活的社會政權動蕩,亂臣當道,百姓生存如履薄冰,更使莊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關注和維護人的生存權利和生命需要上。
在人與人的相處方面,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他認為在人際交往中不應有患得患失的心態,做人應該像水一樣柔和,寬容大度,善利萬物而不與之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只有“不爭”,才不至于招致因爭斗而產生的對手和與之相應的麻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安定有序。而莊子在老子有關無與有、柔與剛、弱與強等事物的辨證關系的認識基礎上,創建了“相對論”的認識論。他認為除了“道”是永恒的、絕對的以外,宇宙間其他事物都是相對的、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觀點使得莊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此與彼的問題上也擁有一種“不爭”和淡然處之的態度和心胸。其次,莊子認為“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天地》),認為“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因此他否定自私自利的以自我為中心,主張人人平等、萬物平等。可見老子和莊子在人際交往方面都認為應該尊重他人、互利互讓、友好相處,進而對于國家與國家間的關系,也持有淡化得失、反對戰爭、倡導和平相處的觀點。
(二)先秦道家的反戰觀
出于對生命的尊重,先秦思想家在對待戰爭問題上普遍持否定態度。老子關于戰爭的觀點有三層。第一層:不主張戰爭。《道德經·第八十章》中說到:“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老子認為國家為了防御可以組建軍隊,但卻并不主張隨意使用。因為老子認為不論戰勝與否,都傷亡慘重死傷無數,這是不人道的。體現了老子對生命價值的珍視。這一點也體現在當今我國發展軍事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的理念。第二層:勝而不美。《道德經·第六十八章》中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可見老子不鼓勵戰爭,但如果戰爭不可避免,勝利了也不可為此感到高興。對待勝利的態度應是“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因為老子認為,比起人的生命,金錢、權利、地位都如草芥一般。第三層:不反對自衛戰爭。老子反對主動發動戰爭,但當有國家攻打自己的時候不應逃避,要積極應戰。他在《道德經·第六十九章》中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與老子反對非正義戰爭相比,莊子的反戰觀更為徹底。他指出:“愛民,害民之始也;為義堰兵,造兵之本也。”(《莊子·徐無鬼》)可見莊子反對其他學派“為義堰兵”的說法,否認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對一切戰爭都深惡痛絕。莊子描寫世人陷入紛爭的痛苦與悲哀:“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成功,荼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耶!”(《莊子·齊物論》)又說:“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齊物論》)盡管莊子否認戰爭正義性的論斷有待商榷,但其溢于言表的人道關懷,悲天憫人、反對戰爭的情懷無疑值得當代人學習和借鑒。
(三)先秦道家的和平觀
“反戰主義一定是和平主義,這是一體兩面的事。”[1]先秦道家去兵止戰的思想表現在國際交往中就是和諧相處、人類和平的社會理想。與人際交往相對應,在國際交往中,老子也主張以“下”為準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道德經·第六十一章》)老子認為大國應該像江海一樣甘處下流,廣納百川;像雌牝一樣守靜不爭,謙卑溫和。這個準則后被推廣為大國與小國的共同準則:“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可見,老子認為在世界各國的交往中,大國想要取得小國的歸附,而小國希望得到大國的庇佑。若各方都能以謙讓溫和的態度和手段對待彼此,就能達到“各得其所”的目標,這與西方推崇的“零和博弈”理念截然相反。而歷史的發展證明,這種和平觀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史上大部分統治者都是以睦鄰友好為國家交往的準則。然而秦朝推崇李斯的治國理念,在政治上嚴刑峻法,軍事上窮兵黷武,主張通過武力統一天下。秦始皇武力統一六國成為始皇帝以后,戰爭的惡果也隨之降臨:民生凋敝、國庫空虛、經濟衰退。社會矛盾嚴重激化,秦王朝變成孤家寡人。正如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章》中所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零和博弈”源于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伊曼于20世紀20年代開始創立的現代博弈理論。“零和博弈”最初指一項游戲中,一方所贏即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后來廣泛用于有贏必有輸的競爭與對抗,進而擴展到國家間非此即彼、自私自利的國際關系。“零和博弈”的概念反映的正是歷來被西方所推崇的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霸道文化傳統。這種文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財富的減少。所以幾百年來,世界各地侵略、掠奪、戰爭的悲劇頻發,在國際交往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的原則盛行至今,決定著絕大多數國家的外交立場與政策。
正因如此,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西方的這種強勢文化輸入到各國,在把人類推向新的發展階段的同時,也由此帶來了種種問題:人類生存環境整體惡化,不僅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間的關系也越來越難于協調等。這一切都使人們開始對“零和博弈”提出質疑,特別是20世紀以來,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一體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后,“零和博弈”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在競爭的社會中,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領導者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尋找能夠實現“雙贏”的機遇和突破口。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到不損害環境;開展競爭使自己勝出的同時不讓對方受到傷害,爭取得到皆大歡喜的結局。這些都是每一個領導者應該思考和追求的。在這種意義上,中國傳統“和”文化,尤其是力求實現和平共處、各得其所的先秦道家“和文化”對于改善國際關系、實現共同進步與和諧共贏具有越來越深刻的價值。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5月,習近平應邀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并訪問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在此期間,習近平出席了紅場閱兵式,還會見了二戰老兵和援華專家,向無名烈士墓獻花。中國軍隊也首次亮相紅場閱兵,引發關注。訪問前夕,習近平在《俄羅斯報》發表署名文章《銘記歷史,開創未來》。文章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告訴人們,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強權獨霸不是人類和平之策。贏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類發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恒主題。”[2]針對習近平此次發文和訪問,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介紹說:“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但現在還有一些國家和勢力固守冷戰思維,迷信零和博弈,否認歷史真相,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要求背道而馳。”
可見,在處理國際關系問題上,我國一貫奉行和平發展政策,反對零和博弈。尤其是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全面競爭的今天,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倡導和平,協作、共贏。這是根源于中國傳統文化自古對中國人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時代,世界各國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社會達爾文主義散播到全球各個領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共生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先秦道家作為先秦哲學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提出了許多世界和諧的理念,這些理念對于遏制“零和博弈”導致的惡性競爭與貧富差距過大等全球性問題和構建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體系都具有理論價值。
中國文化自古就是充滿人文色彩的“和”的文化。天人合一、貴和尚中、人文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這些精神共同構成了中國人愛好和平、寬容謙遜、勤于修身養性的精神品質。在如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交融,西方強勢文化中的理性主義思想顯然成為主流,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對社會達爾文理念的推崇。在這種價值觀的導向下,物理、化學和生物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宇宙和基因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世界,也刷新著人們的認知。但這一切都是一把雙刃劍,在把人類推向新的發展階段的同時,也由此帶來了種種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源于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碰撞下人們觀念的失衡。在這種情況下,一味持續地推崇“競爭”和“零和”,人類將會遭受科技帶來的災難。所以在當今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霸道”文化泛濫全球的態勢下,想要遏制愈演愈烈的全球問題,從“零和”走向“正和”與“共贏”,必須找到一種能與之相中和的文化,那就要回到古代中國,在中國哲學思想中汲取精華,重新認識世界,從而關懷身邊的人與物,改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相處模式。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所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3]這里說的“孔子的智慧”可以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中國傳統道家,尤其是先秦道家思想中包含的大量“和”文化思想對于改善國際關系、建立和諧世界和公平公正的國際治理體系都大有助益,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實現人類整體的和諧與共贏。
參考文獻:
[1]羅義俊《.老子》入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3.
[2]習近平.銘記歷史,開創未來[N].俄羅斯報2015.
[3]漢內斯·阿爾文“.面向二十一世紀首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新聞發布會[EB].1998.
·社會學研究·
*作者簡介:杜喆(1990—),女,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周新輝(1961—),男,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D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2-00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