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琪
電視劇《瑯琊榜》對架空歷史小說改編的創新
□王慧琪
觀眾對古裝劇的追捧推動了歷史類小說的改編工作,但諸多小說中歷史架空一直是令改編者頭疼的難題。現在播出的大部分由架空小說改編而來的電視劇都落腳于具體的歷史時期以解決架空小說改編中的各種問題。而電視劇《瑯琊榜》另辟蹊徑,保持了原著的架空背景,卻仍然被觀眾評為良心古裝劇。本文以該劇為例,分析它對架空歷史小說改編的創新。
架空;《瑯琊榜》;影視改編
古裝劇一直是頗受歡迎的電視劇類型,相應地,歷史類小說也成了備受改編制作團隊推崇的類型。在諸多歷史類小說中,有一類小說對于改編者來說是極其尷尬的存在,那就是架空歷史小說。
有學者考證,“架空”一詞源自日本,指“虛構”或“虛擬”。①在小說創作中,“架空”多指“并非真實發生的虛構背景”。這類小說最主要的特點在于故事背景通常是作者虛構或改造的時空,可以充分發揮作者的想象,不受具體朝代的束縛,因此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但在小說改編電視劇的過程中,虛構的歷史背景卻給改編帶來了許多困難。一方面,不同的朝代,人們在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上有不同的特點,所以歷史類影視劇中的服裝道具和語言風格等都要遵從一定時期的歷史特征。而架空歷史小說虛構的歷史背景使得改編劇缺少具體可參考的歷史朝代,這就給劇中服飾道具的使用以及語言風格的定位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另一方面,廣電總局有相關規定,古裝戲不得出現架空年代,避免誤導觀眾,讓觀眾對歷史產生誤解。因此架空歷史小說在改編過程中大多會根據故事情節選擇合適的年代嬛進行移植,比如流瀲紫的《后宮·甄傳》改編后落腳在清朝雍正時期,這樣可以讓改編劇有史可查,有據可依,解決了道具和語言定位的問題,也有效規避了審查問題。但這種做法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其一,小說中的故事情節不能與歷史事件很好地貼合;其二,對原著改動過大,難以被嬛原著讀者接受。電視劇《甄傳》設定在雍正朝,劇中雍正皇帝的死因以及乾隆皇帝的身世都與史實不符,同時因為對原著改動過大在播出時也失去了許多原著書迷的觀眾,可謂是“成也架空,敗也架空”。
電視劇《瑯琊榜》根據海晏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智博奸佞,扶持明君,為赤焰軍昭雪沉冤,掃除朝堂上的沉珂弊病的故事。該劇雖然在故事上保持了架空的背景,卻將服飾禮儀落實在具體歷史時期,同時它所傳達的精神內核也與傳統文化價值觀一致,可以說,為創新架空小說改編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電視劇《瑯琊榜》以南北朝時期的南梁為參考。南梁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定都建康(今南京),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但縱觀全劇,觀眾不難發現,電視劇《瑯琊榜》的故事情節基本保持了原著的歷史架空背景,除了都城和皇室姓氏外,基本沒有符合歷史上南梁的信息。南梁只有短短56年的歷史,而電視劇中的“大梁”則建國百年,劇中提到的“南楚”“北燕”等大梁的鄰邦也是歷史上沒有的。
《瑯琊榜》的制片人侯鴻亮接受采訪時曾說:“創作初期,我們也想過是否把故事落到某一個朝代,但這樣會牽扯到很大的改編。最大的問題是,落到具體朝代反而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因為不可能讓故事和真實歷史有特別好的結合。”的確,強行把架空小說設定在某個朝代,不但會使改編作品失去原著最具特色的部分,而且也會在史書外添一段稗官野史,反而會對觀眾造成誤導,甚至招致“歷史專家”的質疑。
當然,保持歷史架空背景必然使得電視劇無法做到歷史劇的高度,但我們必須清楚,作為一本架空小說,《瑯琊榜》最精華的部分并不是對于歷史的再現,而是在于其匡扶正義、昭雪冤案的故事主線。若一味地追求對歷史的還原,過度改編故事主線,反而會使電視劇喪失原著的精髓,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電視劇《瑯琊榜》由于是架空歷史,劇中服裝、道具、禮儀沒有具體可對應的朝代,但在處理上非常考究,力求在一定歷史界限內還原古韻,比如服飾是靠近唐朝之前,道具卡在宋朝,禮儀以漢唐為主。正如制片人侯洪亮所說:“雖然小說是架空的,但我們希望通過服裝、畫面、武打動作的重重把關,把最具中國傳統的味道拍出來傳遞給觀眾。”
“華衣美服”是古裝劇吸引觀眾的亮點之一,但近年來一些古裝劇過于追求衣飾的華貴靚麗而忽略了作為歷史類電視劇的重要道具,衣飾必須符合一定歷史時期和人物身份的特點。小說《瑯琊榜》中關于人物著裝的描寫極其簡略,但電視劇《瑯琊榜》中的服裝造型卻十分嚴謹,百官貴族皆寬衣博帶、束發右衽,女裝多是交領齊腰襦裙,這種女裝風格在我國歷史上延續了較長的時間,因此更適合架空歷史劇使用。同時,不同人物衣飾也有不同的特點,梅長蘇多是素色衣衫,既符合他麒麟才子的氣質,也符合江湖布衣的身份;霓凰郡主為女將,衣著較男性化,但配色柔和;懸鏡司中眾人的衣飾多為深色系,這與他們作為皇室暗部的身份一致。雖然原著中并沒有詳細描寫,但在改編過程中制作團隊根據人物特色精心設計衣飾,不僅有利于電視劇中人物形象的展現,更增添了電視劇古雅的氣質。
除了衣飾外,劇中的禮儀也十分考究。《瑯琊榜》中每個人物的言行都謹遵禮制,兩人見面時互行拱手禮,行禮時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則是右手在上。值得一提的是,霓凰在得知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后,與他見禮時由拱手禮改為女子更常用的萬福禮,不但符合改編后劇中二人的戀人身份,而且使得霓凰這個角色更細膩動人。劇中還向觀眾展示了一場皇家的葬禮,太皇太后去世時朝臣所行的禮是九拜之禮中的“振董”,要求“以雙手相擊也”。這些被埋沒在歷史中的傳統禮儀被制作團隊一絲不茍地展現在熒屏之上,可見《瑯琊榜》在細節之處精益求精。
歷史類電視劇對國家傳統文化精神和傳統美學精髓的表現有著獨特的優勢,電視劇《瑯琊榜》中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也是它獲得好口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君子之德
“仁義禮智信”被稱為儒家“五常”,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這些在《瑯琊榜》中都有所闡釋。梅長蘇在譽王自盡后對于他妻兒的保全,為仁;蒙摯寧愿舍棄功名利祿也要幫助梅長蘇洗雪沉冤,為義;蕭景睿身份高貴卻對身為白衣的梅長蘇禮敬有嘉,為禮;梅長蘇對于朝局的精準把握,為智;言侯一諾,生死相隨,為信。所謂君子之德,不過如此。
(二)帝王之道
帝王權謀之術一直是歷史劇熱衷的元素之一,與大部分電視劇極力渲染厚黑學相反,《瑯琊榜》另辟蹊徑,否定了權謀中的黑暗智慧,肯定了光明正義勝利的必然性。譽王和太子沉迷于黨爭,二人最后都以失敗告終。懷有“赤子之心”的靖王終登大統,而他身上寄托的則是百姓心中對明君的期望。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因此帝王之道不在權謀,而在還天下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正如梅長蘇對梁王所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這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自古傳承的民本思想。
(三)俠士之志
兼具“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是《瑯琊榜》的一大特征。從《史記·刺客列傳》到《三俠五義》乃至近現代的武俠小說,“俠”文化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瑯琊榜》中梅長蘇身為江左盟宗主,率領手下江湖俠士匡扶正義,維護賢臣皆是俠義之舉。冤案得雪后,梅長蘇便打算歸隱江湖,頗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風范。當烽煙再起,國家有難之時,他重披鐵衣上陣殺敵,可謂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隱于山色湖光之間,起于國破危難之時,這正是古代俠士所追求的人生志向。
雖然電視劇《瑯琊榜》保持了架空歷史的背景,但它所表達的精神內核與傳統文化價值觀一脈相承,這也是它得到大多數觀眾認可的原因之一。用虛構的故事傳承真實的文化,不但使《瑯琊榜》得到了更多觀眾的認可,同時也使缺少中國歷史知識的外國觀眾更易看懂,這更有利于我國電視劇在海外的推廣和傳播。
注釋:
①馬季.網絡類型小說拓寬新世紀文學之路[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07-04.
1.黃海飛.《瑯琊榜》:傳統文化底蘊成就良心劇[N].中國藝術報,2015-10-21(004).
2.沈子元.《瑯琊榜》:古代歷史劇的新探索[J].中國電視,2016(01):85-88.
3.楊紫瑋.電視劇《瑯琊榜》中傳統文化元素的美學解讀[J].當代電視,2016(03):11-12.
4.石偉華.小議電視劇《瑯琊榜》中的服裝造型[J].戲劇之家,2015(20):128-129.
5.裴雨虹.《瑯琊榜》緣何成為“國產良心劇”[N].吉林日報,2015-10-31(008).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