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雷
人民日報手機客戶端“圖”專欄的傳播學分析
□俞雷
伴隨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21世紀已步入“讀圖時代”。人民日報適應時代需求,推出了人民日報手機客戶端,其中新改版的“圖——鏡頭”專欄別具一格。該專欄主要以圖像為新聞播出的主要方式,帶給受眾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本文基于傳播學視角解析這一專欄的圖像敘事、新聞審美以及傳播效應。
人民日報APP;圖像;傳播
移動閱讀的普及催生了媒體產業新一輪的媒介融合,尤其是傳統的報紙出版發行單位,紛紛推出貼近用戶閱讀習慣的手機客戶端。人民日報推出的APP摒棄了報紙內容和數字媒體機械拼合的低端做法,堅定選擇了適合數字化出版的內容和響應潮流的界面以及創新性的欄目。“圖——鏡頭”專欄(下文簡稱“圖”專欄)就是其中的亮點設計。“圖”專欄全部以組圖的方式來敘述某一新聞事件,圖下或僅有標題,或配以可隱藏的寥寥文字,加上“說兩句”、收藏和分享等互動功能,充分滿足了現代受眾移動閱讀的習慣。
“圖”專欄不是簡單的新聞圖片的集合,而是一種圖片新聞。與文學敘事類似,它以圖片為主要敘事方式,擁有自己的表現手法。
意味。每一張圖片都有內在含義,不同的色彩、線條、構圖都是一種意義呈現。2016年8月30日對于許多武警官兵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這是他們在軍營里的最后一天。“圖”專欄于當天發布組圖——“寧夏:老兵退伍季,告別哨位揮別戰友”,該組圖片整體色彩明亮,烘托了軍旅生活的美好,也反映出戰士們的陽剛之氣,似乎又隱喻了退伍不褪色的意味。其中第一幅圖片中士兵隊列從第一排排頭的45度角拍攝,恰好收入整個隊列方陣,整齊的隊列、筆直的軍姿一覽無余。再加上一些喊口令、換崗交槍、惜別警犬的特寫既寫實了告別儀式的內容,又多方面展現了最后一日的鐵漢柔情。
線性。圖片的線性敘事類似于文學敘事結構,有順敘、倒敘以及插敘。以“美國驚現特朗普裸體像,民眾爭相合影”組圖為例,第一幅和第二幅圖片分別是一個人形雕像被放在車上和兩名工人將雕像裝車,而從第三幅到第七幅圖片都是民眾與雕像合影的畫面,最后一幅圖片回歸到雕像裝車的時刻,可以判斷為第一和第二幅圖片的中間環節。本可以按照時間軸進行敘事,但其運用蒙太奇手法,增加了組圖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也非常符合組圖本身的主題。
集合。不同的圖片表達同一觀點,能增加主題的說服性。在組圖“世界人道主義盤點‘中國正能量’”中,六幅圖片囊括了中國近十年來參與的全球重大災難事故救援工作,圖片內容都是當時救援現場的瞬間。時間不同、人員不同、內容不同,卻都反應了一個主題——中國救援隊無處不在,中國是一個具有全球責任感的大國。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其客觀性、真實性與帶有感性色彩的審美活動似乎存在矛盾,但圖像的介入使兩者找到了契合點。圖像本身的藝術美與新聞內在的生活美融為一體,滿足了受眾的審美需求。
新聞價值的內在呈現。新聞是人們了解外部世界、完善自身的一個窗口,這與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美是一致的。新聞的本質是溝通信息,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北京景泰小學遵循老規矩,國子監里辦開學典禮”組圖于9月1日發布,這場特別的開學典禮飽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培育祖國新一代文化自信的嘗試,與全國中小學開學這一新聞熱點交相呼應,恰到好處地展現了生活美。
審美價值的深度融入。黑格爾說過:“美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處出現的。人類本性中就有普遍的愛美要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也日趨旺盛。“圖”專欄適俗隨時,發布了很多富有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圖片作品。如“動物百態:鵜鶘意外丟魚,學梟笑瞇瞇”組圖,其中選取了2016趣味動物攝影獎比賽作品的部分作品,圖中各種動物的尷尬瞬間經過放大后,誘導受眾產生類人化解讀,啼笑皆非。而“甘肅張掖丹霞地貌美似油畫引游客流連”組圖則向受眾展示了丹霞地貌的奇特景觀,讓人嘆為觀止。
媒體行業求新圖變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多地吸引受眾,其內容生產和傳播策略都是圍繞這一目的展開的。圖片以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幫助發行機構贏得良好的傳播效應。
真實感。大眾攝影時代到來后,報紙中圖片篇幅得到了增加。比起單純的文字,圖片更顯生動,可以拉近受眾與現場的距離,尤其是在報道一些宏達場面時,圖片的作用更為明顯。如“英國愛丁堡藝術節閉幕,焰火綻放古堡上空”和“秘魯‘利馬圣玫瑰’節,民眾盛裝游行”兩組圖片,精美絢爛的畫面比文字敘述更有沖擊力,現場感更強。
吸引力。一般人每天接觸和交流信息時,有60%-80%靠視覺,其次才是聽覺、嗅覺和觸覺。受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會本能地優先選取視覺信息。無論是傳統的報紙還是現在的網絡門戶,其頭版或首頁必定將圖片放于最突出的位置,與其說方便受眾提取,不如說是能更好地在第一時間抓人眼球。
及時性。媒介發展的一大規律就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所以廣播、電視重創了報紙,而網絡又顛覆了整個行業。可以說及時性已經成為信息時代受眾的最基本要求。圖片瞬間捕捉的特點優勢明顯,省去了字斟句酌的中間環節,創作即傳播,照片生成即可發布,幾乎可以實現受眾與現場同步。
1.韓叢耀.圖像:主題與構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段鋼.視覺文化背景下的圖像消費[J].江海學刊,2006(2).
3.楊芳芳.讀圖時代與新聞審美趨勢的價值走向[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