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懿
區縣電視媒體主題報道形態創新研究
□吳偉懿
主題報道是我國各類各級媒體新聞節目中的“重頭戲”。針對區縣電視媒體這類報道普遍存在的枯燥抽象、不接地氣、空洞乏味、傳播效果不佳等現狀,本文結合上虞區廣播電視總臺的生動實踐,提出了主題報道應該在形態上創新的觀點。認為不妨從“推出系列報道營造輿論強勢”“開設專欄追求集納傳播效應”“注重敘事文本的生動與貼近”三個方面著手,努力提高其在觀眾中的到達率和接受度。
區縣電視媒體;主題報道;形態創新;探索研究
主題報道具有報道成就、宣傳典型、傳播理念、解讀政策等多種功能,目前已成為各級電視媒體新聞節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觀眾對主題報道接受程度不高也是一個多年來存在的實際問題。筆者認為,主題報道是相對于動態消息而言的,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傳播語境中,電視主題報道能有力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對于強化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作用明顯。因此,如何創新電視主題報道形態,是當前值得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
“主題性報道是指具有明確主題思想的新聞報道,是媒體通過對客觀事實的報道所表達出的主觀意圖,這種報道往往是集新聞與宣傳特征為一體的,集中體現出黨委政府的思路,充分發揮輿論的主導性。”①區縣電視媒體由于處在最基層,采制主題報道具有明顯的地域優勢,在選題時也比較容易找到黨的主張與人民群眾呼聲之間的結合點。在主題報道中,系列報道是實際應用較多的體裁,要營造輿論強勢,就必須充實內容、創新形態。它與新聞評論不同,更需要大量鮮活的新聞事實來體現。記者選擇的新聞事實要典型、集中、以小見大、有新聞價值,能在個性中反映出共性。作為傳播事實性信息又滲入意見性信息的報道體裁,系列報道也要遵守新聞傳播規律。
上虞區臺平時十分注重電視主題報道的傳播作用,每年都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在《上虞新聞》中精心策劃一些影響力很大的系列報道,僅2016年以來,就推出了《深化垃圾河治理百日攻堅行動》《創全國文明城,做幸福上虞人》《攻堅克難,合力爭創省清三河達標縣市區》等30多組系列報道,努力把電視系列報道當作主流媒體的傳播優勢來打造。“系列報道是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為了系統、深入地反映某一領域的發展變化或體現某一主題,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采寫制作并在新聞中持續播出的報道形式。”②其具有明顯的專題報道特征,需要對某一新聞事件、某一新聞人物和某一社會熱點進行大容量、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報道或分析解讀。
上虞區蓋北鎮以種植榨菜而名揚省內外,現在每年的種植面積基本保持在14000畝之上,當地在完善產銷“一條龍”模式的基礎上,又借助互聯網創新營銷模式,使蓋北榨菜躋身“名菜”行列。在鮮榨菜收割季節到來時,上虞臺記者對榨菜的收割、收購、加工進行了采訪拍攝,及時推出了電視系列報道《蓋北榨菜的嬗變之道》,在反映榨菜大豐收的同時,還廣泛采訪了農戶、收購商、當地村干部、農業部門專家等,對農戶如何遵守市場規律、保持榨菜種植面積穩定、避免價格大起大落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和透視。
在當前的一些電視系列報道中,結構大多為并列式的,各單片之間呈現出的關系是平行的。如上虞區臺有條系列報道,總題目是“豆腐塊中看乾坤”,其中第一、二、三篇的標題則分別是“‘清美食品’鑄造‘中國豆腐王國’”、“‘清美食品’打造現代生產工藝”和“‘清美食品’推出五大全新商業模式”,相互之間雖然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但它們卻都有所側重,為同一個主題服務。《上虞新聞》節目中的每組系列報道,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但單片之間又是獨立成篇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記者通常是圍繞一個重大主題,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選擇多個動態事件為切入點進行采制。為了增強每條單片的時效性,記者還會去尋找一個事件性新聞由頭,并在現場出鏡導入和解說,以提高了系列報道的可看性。
電視主題報道不但要報道事實、解讀政策,還應該提出問題、分析熱點、焦點和焦點問題,并具有思辨色彩,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同時取得集納式傳播效應,其中設置報道專欄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舉措。“集納式新聞中的各篇稿件既要有同,又要有異,要做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注意各篇稿件間的配合,才能發揮整體的優勢,達到比單篇稿件更好的宣傳效果。”③紙媒處理主題報道如此,電視媒體也一樣。報道專欄具有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氣勢恢宏等鮮明特征,是各級電視媒體在新聞節目中廣泛采用的報道體裁。“新聞專欄是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出現的,它以新聞信息的傳播為主要內容。之所以要以專欄的形式出現,是為了突出一個時期某一媒體的關注點:或為了配合宣傳上級的批示精神,或為了解決受眾關心的事情,或為了展示本媒體的特色、優勢和亮點等。”④
唐代詩人白居易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電視新聞節目而言,也要緊扣時代脈搏,根據黨委政府的階段性工作重點和人民群眾的呼聲,與時俱進地設置承載主題報道的小專欄。而這個時代主題就是媒體始終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務。2016年以來,上虞區臺在《上虞新聞》中開設相關報道專欄23個,至今已播出各類報道300多篇,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新常態,新舉措,新發展”“大力推進‘五水共治’全面建設美麗上虞”“愛創新、愛主業、愛家鄉”“合力共創文明集鎮”“河道清淤”“扎實開展優化環境八大行動”“文明聚心中,道德見行動”“人人崇尚美、個個奉獻愛”“身邊的好支書”“建設平安上虞”等。
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專欄報道屬于深度報道。“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對新聞事實進行多角度、深層次挖掘并展現給觀眾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也是一種介于動態新聞和新聞評論之間的相對獨立的報道形式,它可以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通過對畫面、解說、字幕、現場同期聲和現場效果聲等多種因素的有機結合,對電視新聞的深度進行挖掘,并以最快最好的傳遞形式與廣大觀眾見面。”⑤專欄中的電視主題報道要增強吸引力,就應該把報道內容重點放在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現場上,以形象化的手段來突出報道的故事性。
上虞臺在“走基層”專欄中有條報道《豐惠鎮鳳鳴村村民唐建峰:光伏發電發展農業》,說的是上虞區豐惠鎮鳳鳴村村民唐建峰,受光伏發電項目的啟發,3年前嘗試光伏發電,如今他已用上了自己發的電,還準備搞光伏農業。報道的開頭畫面,是記者在唐建峰家屋頂拍攝的6塊太陽能光伏板。正是這些光伏板,讓唐建峰開啟了自己的發電模式,享受到了任性用電的快樂。如今,在唐建峰家里白天所有的用電都是自己發的。自2013年開始實施光伏發電以來,他利用太陽能光伏板總計發電4萬千瓦時,除去自用外,還賣給國家電網賺了4萬多塊錢。為了讓光伏板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唐建峰正在琢磨著利用田間地頭的空地來搭設可以自動跟蹤光線的光伏板,實現上面發電下面種植的新型農業模式,并在離自家不遠的一塊田里搞起了試驗。
在這條專欄報道中,有許多畫面細節。真實感人的細節本身就能打動人、感染人,而對大量動態事實的細節進行集合與放大,則能更有效地為報道主題服務。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全媒體語境中,電視媒體的主題報道要追求集納傳播效應,不但要以深度、廣度、高度和力度取勝,還要以傳播形態的鮮活和新穎取勝,在確保數量優勢的同時注重質量的提高。
“電視文本的明確性、界限性、結構性,都是顯而易見的。用電視機收看本身作為一種文本傳輸和接受方式,就使得電視文本與其他非電視文本之間有了明確的界限。”⑥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是被動接受信息;在網絡媒體快速崛起的新媒體時代,受眾(用戶)是主動尋找信息。因此,電視主題報道的敘事文本是否生動與貼近,直接關系到其影響力和吸引力。
“對于敘事的新聞文本來說,文本的結構就是敘事方式的綜合。”⑦需要有新聞的由頭、內容的展開、報道的結尾。就電視主題報道而言,每一個環節都應該注重觀眾的接受度。主題報道也要放低視角,多以老百姓的眼光去切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如《上虞新聞》在年初開設的“回眸2015”和“從身邊看變化”專欄,就精心選擇報道角度,重點突出了民生,將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與群眾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具體從就業、養老、醫改、公交等大民生問題入手進行報道,受到了區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觀眾的普遍好評。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該理論把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選擇比喻成食客在自助餐廳就餐:由新聞傳媒提供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好比自助餐廳供應的五花八門的飯菜,受眾對這些信息的選擇,猶如端著餐盤挑揀自己所喜歡的食物一樣。‘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核心,是強調受眾的主體地位,認為受眾通過對傳媒信息的積極使用,從而在實際上制約著整個傳播過程。”⑧在三大傳統媒體中,電視之所以被稱為強勢媒體,是由于其具有視聽雙通道傳播的特點和優勢,能給觀眾帶來獨特的信息感受。與主要報道動態事件的電視短消息一樣,電視主題報道也要充分運用好視聽元素,在增加信息量、提高觀眾接受度方面尋求突破。“電視主題報道也要用‘接近性’‘時效性’等新聞價值標準來衡量素材,從中找到有價值的新聞點,通過具體的事實、典型的細節來呈現宏大主題。”⑨在圍繞“五水共治”開展主題報道時,上虞區臺記者既報道成績、揭示客觀存在的問題,還主動與有關部門、鄉鎮、街道探討合理的報道方式,使新聞報道更加客觀,更顯說服力,更具指導意義。
電視主題報道以往給人的感覺通常是高高在上、枯燥抽象、不接地氣、空洞乏味,傳播效果不理想。而區縣電視媒體的主題報道的現狀更是政策圖解的產物,宣傳味濃新聞性淡,在觀眾中的到達率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用48個字概括了新聞人的職責使命,對主流媒體如何提升輿論引導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區縣電視媒體要找準自身的著力點,以拓展體裁、增強親和力為抓手,努力通過主題報道形態的不斷創新提升傳播力,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此來確保傳統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強勢地位。
注釋:
①郭磊.電視臺在外宣工作中如何做好主題性報道[J].新聞窗,2010(03).
②黎力.廣播電視學[M].上海三聯書店,2013:247.
③王輝.如何編好集納式新聞[J].青年記者,2012(26).
④趙振宇.新聞報道策劃[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168.
⑤孫愈中.深度報道:城市電視臺的“拳頭”產品[J].聲屏世界,2008(10).
⑥張小琴.電視修辭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73.
⑦徐國源.當代新聞采訪寫作[M].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6:335.
⑧楊秀國,張筱筠.新聞報道親和力[M].人民出版社, 2014(07):12.
⑨敬朝輝,馬麗紅.電視主題報道如何“接地氣”?[J].新聞論壇,2015(01).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廣播電視總臺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