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
論新媒體時期高校工會的信息化建設
□于秀
當前,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迅猛發展,已成為新聞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及應用給高校教職工帶來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當下,充分認識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新媒體應用來加強高校工會的信息化建設,既能提升高校工會形象,又能豐富和創新高校工會的管理水平。
新媒體;高校;工會;微信;信息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時代在發展,事業在創新,工會工作也要發展、也要創新?!雹俑咝9歉咝=搪毠と后w的群眾性組織,是聯系高校黨政組織和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面對當今高職教育的良好發展態勢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高校工會應當充分認識和把握新媒體對高校工會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發揮新媒體優勢,努力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工會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推進新形勢下工會工作的改革和創新。
(一)快速發展的新媒體類型,為高校工會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手段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個相對的概念,相對于報紙,廣播是新媒體;相對于廣播,電視是新媒體;相對于電視,今天的網絡又是新媒體……今天的新媒體主要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雹谛旅襟w是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它利用網絡技術、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數字電視機、手機和電腦等終端,為用戶提供娛樂和信息服務。
新媒體滿足隨時隨地互動性表達和人們對娛樂、信息的需要,契合了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現狀。很多人會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通過微信來溝通情感、獲取信息。針對這一現狀,高校工會的相關工作者可以利用高校教職工的交流習慣以及微信新媒體的特點,推動教職工們進行零散的學習和交流。在傳播的訴求方面,新媒體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新媒體的使用方式與信息選擇都更具個性化特征,市場細分得更加徹底。人們接觸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也更強。
(二)新媒體的互動性填補了高校工會信息化建設的空白
很多高校工會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一些高校工會的網站功能單一,沒有為高校工會的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大多數網站只是淪為了一個宣傳工作的窗口,并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從便捷與及時性的角度考慮,高校網站遠不及微信等新媒體,沒能在高校工會與教職工之間實現實時互動交流。利用微信新媒體平臺,豐富的信息可以第一時間傳達到每一個教職工,而且教職工可以很便利地進行查閱和吸收。
同時,高校工會的相關工作人員在網站維護、管理經驗和技能培訓方面還稍顯不足,欠缺建設“高校網絡工會”的主動意識和大局意識,這些客觀現實給“高校網絡工會”的建設工作帶來了挑戰。
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工會模式——教職工往往只是被動接受、被動參與(甚至是不參與),教職工的話語權被剝奪,話語地位缺失,將會繼續影響職工的參與積極性,影響工會工作的正常開展。高校工會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提高工會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建立有效、直接、交互的信息互動平臺,建立一個能讓廣大教職工充分表達話語權的新媒體信息服務平臺。
(三)教職工對新媒體的使用,為高校工會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為進一步了解本校教職工使用新媒體的實際情況,筆者設計了問卷調查,在本校教職工群體之間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內容是本校教職工使用新媒體類別、對新媒體的側重點關注、教職工使用新媒體的意圖等。經調查,微信這種新媒體在本校教職工中使用頻率最高。
因微信具有支持郵箱、QQ同步助手、微博、語音記事本等插件功能,且能兼容不同的手機系統,我校教職工對微信這一新媒體的偏向性明顯突出。通過微信工具發送文字消息、語音、視頻、圖片的職工占擁有手機教職工人數的95%以上。各年齡階段的教職工,都優先通過微信來獲取信息。在使用微信的時間方面,呈現出“有空就刷”“隨手就刷”的現象。和其他類型的新媒體相比,微信以壓倒性優勢,成為我校教職工最青睞的新媒體,成為影響我校教職工信息獲取、溝通交流的渠道。
高校工會可以充分運用教職工喜聞樂見的新媒體來服務工會的相關工作,有效改變教職工參與工會活動積極性不高的現狀。如利用微信平臺,有效傳遞信息并與教職工形成良好互動,幫助新的教職工快速融入學校工作環境,深入了解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保障機制和維權途徑,為高校工會工作高效、有序地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在高校工會組織中貫徹使用新媒體的科學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高校工會組織要從理念上貫徹使用新媒體的意識。高校工會要順應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趨勢,充分重視新媒體的發展對教職工工作生活以及工會工作帶來的廣泛影響,充分利用新媒體形式,構建有效、直接、交互的信息互動平臺,以提高高校工會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高校工會應牢牢把握對新媒體使用的主動權,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和關注教職工的思想動態,運用新媒體語言加強與教職工的交流和互動,運用社交網站、微信、微博等開展高校工會工作,努力把高校工會建設成為組織、服務和引導高校教職工工作的群眾性組織。
(二)打造一支既懂新媒體技術又會做職工工作的工會隊伍
高校工會工作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了高校工會工作質量的優劣,高校工會的社會形象需要由高校工會的工作人員來塑造。新媒體時期的高校工會工作人員,更應積極參與相關的學習培訓,努力掌握新媒體技術。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才能適應新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挑戰,在工會工作中創造性地運用新媒體手段。
高校工會應努力培養一支新媒體技術精通、信息素質良好的工會干部隊伍。同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互動性強的特點,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發現負面輿論的苗頭,降低負面輿論的影響力,圍繞“主旋律”設置議題,積極營造健康、積極、和諧和穩定的輿論氛圍,為高校教學改革和教育事業發展營造穩定的社會大環境。
(三)建設和完善新媒體運行的長效機制
建設新媒體運行的長效機制,保障新媒體理念和技術在高校工會工作中長期、穩定地提供支持。
一方面,高校工會應抓住重點,加大力度,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經費的缺乏是制約高校工會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完善的經費保障機制,為高校工會工作提供政策保證和資金支持,可以保障高校工會實現辦公自動化、即時溝通交流、對外宣傳等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同時,對新媒體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運用新媒體聯系和服務高校教職工,也需要持續有力的經費保障。
另一方面,高校工會應完善高校教職工的溝通機制,在高校各部門之間實現高效交流與溝通。一般情況下,跨部門溝通常以郵件、會議等形式進行,工作的時效性不能得到保障,往往造成問題解決的滯后性。新媒體的時效性和交互性則大大彌補了這一缺陷。例如,建立微信群,可以將某一活動的相關責任人集中在一起,既可以通過微信群快速有效地傳遞信息,也方便群組成員圍繞活動展開探討,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高校工會組織中負責管理信息平臺的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平臺觀察教職工的心理需求與變化。通過關注教職工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的聊天記錄,可以真實地獲得很多教職工平時沒有表達出來的意見。相應地,可以在后續的工會工作中針對相關問題,有側重點地加強溝通,促使問題得到解決。即使問題得不到解決,當教職工的訴求得到校工會干部的及時關注和問詢時,他們的情緒得到了安撫,將增強教職工與高校間的互信,也便于以后工作的展開。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在對工會工作提出新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機遇。當前,高校要充分認識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新媒體應用來加強高校工會的信息化建設,豐富和創新高校工會的管理水平,使高校工會工作在與時俱進中保持生機與活力。
注釋:
①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8.
②熊澄宇.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發言[EB/OL].[2004-11-08].http://tech.sina.com.cn/i/2004-11-08/1448455602.shtm l.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