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玉
淺談新時代電視文化的媒介消費新主張
□宋子玉
現階段,中國電視傳媒的發展受到了新媒體的嚴重沖擊。在當前不斷加深的社會消費環境中,電視媒介所形成的消費市場正在進行積極的調整,從而使得電視的消費功能得到轉型和提高。本文積極探討在新時代下國內電視媒介所做出的文化消費新主張,首先闡述電視媒介中的新聞節目所表現出的娛樂化傾向,分析了當前娛樂節目盛行的事實根源;在談論當前電視劇的制作時,強調了根據傳統歷史來強化電視文化消費的客觀規律,提出了未來的電視文化必然更加強調以參與和體驗為核心內容的發展趨勢。
新聞娛樂化;節目形態;大眾文化;消費社會
當前的社會發展越來越重視廣大民眾的基本消費需要,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的建設,都為民眾的需求而服務。在電視媒介發展的現階段,電視所具備的社會消費屬性基本向著高度娛樂化轉型。電視媒介所提出的文化消費新主張主要趨向于更重視娛樂性,更加重視從平民視角去獲得多重娛樂體驗。因此,電視節目已經朝著更具娛樂性的文化建設邁進。民眾在電視節目中總能夠感受到電視劇和新聞播報所展現出的輕松風格,而大力推行的真人秀游戲、全民競演、益智競猜等節目層出不窮,已經引導當前國內的電視觀眾進入到全民娛樂消遣的局面。
電視文化的各種形態都在人們的生活生產過程中具備了全新的發展潛能,能夠不斷增加節目的吸引力,從而確保收視率的不斷提高,使得電視制作方和播出方都能獲得巨大的利潤。與傳統的電視節目制作理念相比,現階段的電視節目不再單純強調重塑文化品位、賦予社會教化功能,而是隨著當前的消費主義的觀念蔓延開始大量開拓娛樂游戲資源,借鑒更為多樣化的節目風格,不斷制作驚險刺激的場景橋段,不斷提高競技通關獎勵,不斷揭露民眾尤其是公眾人物的日常生活,使得娛樂的視角擴展到更多的空間領域,從而讓電視文化在電視媒介的發展推動中開始凝聚全新的意識形態,具有了消費主義的全新發展主張和趨勢。
電視文化歸根結底應該屬于一種大眾文化。作為全新的公共傳播方式,電視文化借助一定的電視傳播技術得以為人們的生活生產提供必要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表現往往顯得生動而具體。從社會學意義上講,電視文化反映的正是濃縮的社會現實生活狀態。
電視文化是通過必要的電視媒介作為主要形式實現宣傳或傳播的。電視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幾方面:首先是思想灌輸性,能夠將社會意識中的統治主流意識作為必要的文化思想理念面向民眾進行灌輸。其次是宣傳導向性,電視文化對于社會萬象的報道和宣傳,具有鮮明態度,也能夠對不同事物的價值進行必要的選擇。告知人們應該倡導和反對的觀點行動。再次是文化傳播性。電視文化從產生到發展已經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考核過程,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了人們可以借助電視中的各種思想、文化實現各種知識的科普,具有文化傳播性。
(一)新聞節目突破宣教色彩,具有娛樂化傾向
現階段,各種電視節目正趨向于娛樂化。這樣的發展已經對新聞節目產生了影響。研究發現,原先主要起宣傳作用的新聞節目都開始有序地向娛樂靠近,通過不同的嘗試讓新聞播報的節目形式與娛樂大眾的節目宗旨產生了緊密的聯系,官方與民間的新聞界限日益模糊。所謂新聞節目娛樂化,就是在能夠將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事件報告與必要的娛樂形式相互借鑒融合,同時產生出鮮明的文化娛樂性。例如,在電視新聞中增加對各種體育文藝活動或賽事的播報,增加對演藝明星的動態播報,增加對社會奇聞異事的播報,都能夠有序地增加新聞的關注度,體現百姓更為感興趣的話題。也許此類新聞并不具有多少適用性,但是能夠對當前的社會發展形態產生具體的描述,或者能夠對百姓的生活產生必要的調節,讓觀眾心情放松的同時了解了新聞資訊。
電視新聞的娛樂化主要體現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在內容上將原有的硬質新聞軟化,從而讓新聞事件的嚴肅性得到大大的緩解,對于其中能夠緩和嚴肅氛圍的娛樂元素進行擴大。首先是在形式上有所強調,重視對各種故事情節的編排,重視對事件的發展,增加必要的戲劇性,注重煽情性和刺激性,讓原本屬于官方的客套性的話語成為了更有民間意味的敘述方式。其次是對于必要的新聞陳述,要有一個類似于講故事的新聞寫作風格,讓播報人員更有親和力。第二個方面就是盡可能減少對于社會官方新聞或者沉重話題的新聞比例,擴大名人趣事、日常瑣碎以及在社會民生中更有關注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
在娛樂化新聞節目創新方面,西方走在了前面,中國的傳媒也積極借鑒新聞娛樂化狀況。通過對一定程度的宣傳報道的內容反叛,增加了媒體的社會親和力,也實現了官方媒體的平民色彩。全天候的“生產快樂”似乎成為了當前電視媒介在展現電視文化過程中最響亮的口號。CCTV-1的《東方時空》在節目開始前選用MTV和不同形態的生活空間,就是積極借鑒美國早間新聞的整體內容和形式風格。
(二)娛樂節目大力繁衍發展,主導電視熒屏
打開電視,在不同的頻道之間切換,總會有大量的娛樂節目在直播或者重播。這樣的局面表明,當前的電視文化已經在向著全面娛樂文化靠攏。娛樂節目的制作盛行,能夠讓當前處于各種工作和生活壓力下的人們遠離現實責任的重壓,能夠讓人們暫時忘記各種社會意義和具體價值的精神追求,從而單純地感受節目帶來的酣暢歡快。
尋找必要的話題進行娛樂消遣成為電視節目制作的主觀傾向,也是觀眾收看節目的主要目的。電視娛樂節目能夠通過對觀眾的感官刺激實現對觀眾傳輸必要社會信息的感官效果。電視媒介的運作,離不開人們使用自我感官來掌握收視率,從而在市場等價交換出必要的商業利潤。現如今,如《快樂大本營》《笑傲江湖》《奔跑吧兄弟》等節目,就能夠始終堅持將大眾娛樂文化作為發展動力和內核,不同推陳出新,在演出形式和內容上實現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環視周圍,各大衛視紛紛出招,想要通過自己借鑒或者獨創的娛樂節目在黃金時間段的直播和錄播,實現對觀眾看電視娛樂節目的直接管控。
電視觀眾對于娛樂消遣的需求總是能夠呈現出多方位的格局,首先在文藝節目得到娛樂滿足,于是幾乎所有電視節目都將創作的方向改變為更有輕松感的娛樂風格。從近幾年的電視節目看,娛樂綜藝類節目和娛樂競猜類節目都獲得了足夠好的收視成績。這些節目無論是主持人的輕松風格,還是整個節目過程中的互動幽默環節,都將搞笑娛樂之風穿插得無處不在,從《中國娛樂報道》到《娛樂現場》,娛樂圈的點點滴滴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電視文化中的娛樂節目文化既能夠形象直觀地表現,還能夠以生動的表演調和、緩沖無數人的生活緊張感。
電視文化中的娛樂節目如此盛行,具有一定的哲學基礎。追求感官娛樂,追求感性情懷,是當代社會人在長期壓抑的環境下所做出的自我釋放、對于各種競爭所具備的必然保護。在新時代的社會條件下,各種資訊信息的傳播已經在文化更新和娛樂的演變中完成了自有轉化,完全淡化了兩者之間的模式界限。電視媒介所代表的傳媒更多地使用傳統娛樂業的表現形式和手法,讓眾多抽象信息變為易于被人接受的具象信息,加重了人體的直觀感受。
(三)電視連續劇加強多傳統歷史資源的文化消費
近年來,各電視臺主推的電視連續劇已經成為了百姓茶余飯后觀看節目的重頭戲,也被更多人認為是中國電視文化中的代表現象。電視劇一般都將當前一段時間的社會熱點或者歷史進程中關鍵的節點性時刻和事件作為原型,積極拓展故事性和藝術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了觀眾的娛樂休閑感受。
電視連續劇的制作必然是電視臺的重要內容和收入支柱。首先電視連續劇是各衛視的創收首選。據統計,省市級電視臺的電視劇收入超過70%是穿插在電視劇之間的廣告投放。當前各省市級電視臺,總會在晚8點至10點之間的黃金時段播放電視劇,賺取口碑的同時擴大收視率。電視劇已經成為電視臺最有市場前景的節目,連續劇在中國群眾的生活中產生的影響力大過電影、小說、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電視劇在中國的呈現方式,不同于西方國家很多肥皂劇或者簡單的情景喜劇,更多的是反應現實生活的“敘述故事”,這類故事具有極大的消費性,觀眾能夠通過對電視劇的不斷跟蹤消費,了解不同人物的悲歡離合,在紛擾的感情糾葛中認清自己的立場。往往由于人們的廣泛關注,某個角色能夠在一夜之間成為眾多人關注和談論的對象。電視連續劇所具有的文化立場和背景都與當前人們的家庭生活方式及觀念更加貼近,人們的社會角色定位也能夠在其中找到相應的影子,各種文化形態在電視劇中的展示也符合人們的品位選擇,從而提高了必要的社會生活水平,也帶給了觀眾不一樣的娛樂生活。
當然,電視劇需要怎么播,展現什么樣的文化內容,其更多地決定權在少數人的手中。這部分群體就是廣告商,他們決定著電視臺的收益曲線。因此,當前時代下,電視劇中所呈現的文化形態,同樣具有娛樂性,能夠為大眾帶來更多的感官享受,同時積極融入大量的傳統歷史資源,于是各種歷史劇、朝代劇、清宮戲漫天飛舞。很顯然,正是因為當前的娛樂氛圍濃重,歷史也成為了更為耀眼的娛樂電視消費文化。很多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往往編造歷史、戲說歷史,于是具備了更為傳奇的人物個體,成就了更為曲折的敘事結構,在表現上多少顯得趨眾媚俗,也成為了宣泄欲望的終極體現。
在當前這樣的消費社會中,歷史資源所具有的各種娛樂消費功能,已經與不同形式的文學藝術創作具備的消遣娛樂功能密切相關。通過不同電視劇的創作和演藝,悠久的歷史和晦澀的文化成為了具有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的形式,成為了人們在反復強調歷史的客觀性和嚴肅性之后有意識地采用的不同敘事性的嘗試。任何形式的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首先都在聲稱忠于歷史的基礎上開展創作,重視對歷史的審美闡釋和重塑,因此使得各種歷史的表現從藝術的角度得到放大,更加符合觀眾的口味,也更加具有當前電視文化的消費引導性。
現階段,更多以明星參與的真人秀節目成為了各電視臺的新寵。無論是讓成名藝人重新參與競技排名,還是讓各路明星參與到與民互動的環節,都成為當下不容忽視的電視文化奇觀。真人秀從西方引入后,在中國已經成功實現了軟著陸,一時間,各種真人秀、模仿秀或明星競技比賽都在緊張地策劃和制作中,從而展現了更多的電視文化消費新趨勢。
真人秀的產生,離不開電視所處的市場運行的推動和演變,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費文化、娛樂化的影響,進而在電視節目日趨日常化、故事化和游戲化的大背景下脫穎而出的。如今,電視已經成為一種更被大眾所接受的消費文化,這樣的消費更傾向于從精神層面給予必要的反饋,體現出滿足和快感。電視節目正充分發掘具有快感意義的資源。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生理欲望成為他們選擇素材的直接依據。在不同的節目中,異性、隱私、商業化運作、殘酷性質的角逐和競爭,都將節目粉飾為遠超出節目表現的意味。
在中央電視臺嘗試大力推進娛樂化節目制作后,諸如經過經濟頻道改版后強勢推出的《非常6+1》就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熒屏反響不錯。《非常6+1》作為央視秘密策劃的大型互動娛樂節目,每一期都挑選三位普通群眾,這些群眾首先具有一定的表演才藝,然后不斷地努力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在節目的包裝上,前期必然對群眾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包裝、打造,然后讓他們在全國觀眾面前展示才藝,節目輕松自由,各環節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十分具有代表性。節目成功之處在于讓普通群眾都能夠直接參與和體驗與明顯同臺的時刻,或者感悟自己為了藝術夢想而積極發揮的過程,從而讓普通人也有了熒屏情結,也能夠在更大的舞臺上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可以說,真人秀節目只是中國電視節目在當前的創新求變方面的代表,也僅僅是新時代下中國電視文化實現媒介消費新主張的縮影。在我國的電視節目實踐中,能夠更多地實現電視文藝的大眾平民化,這是現階段的成功,未來也必然朝著這樣的趨勢加大發展,從而創造出更多如央視《星光大道》這樣的百姓娛樂的舞臺。在這樣的舞臺下,節目的規劃設計主動權都在普通觀眾手中,不要設立專門的培訓機制,也無需特殊才藝的門檻限制,目的在于真正實現全民娛樂,讓更多的百姓愿意自己消費,融入到自己的舞臺世界里。在未來更加強調媒介消費的電視文化呈現中,觀眾不但是節目中的志愿者,也可以成為節目的主角,成為大眾心中的明星,大力參與完成節目制作。這樣,電視文化的社會審美取向就將呈現出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實現由傳統的宣教色彩向自主運行的消費模式的轉換。在未來,電視文化的媒介消費必然能夠通過更多的娛樂性新主張實現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
1.于德山.大眾傳媒時代的電視文化與當代中國敘事格局[J].中國電視,2001(12):29-32.
2.尹鴻.霸權與多元:新世紀電視文化隨想[J].電視研究, 2000(1):16-17.
3.高鑫.中國電視文化理念的嬗變和趨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1(5):1-7.
4.梁婷婷,歐陽宏生.電視文化:一種大眾的消費文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28(3):100-104.
5.孫長軍.論電視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同質性[J].江漢論壇,2004(8):129-132.
6.徐瑞青.電視文化在消費社會中的新形態和新走向[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121-126.
7.陳龍,杜曉紅.試論當下電視娛樂文化的快感表征[J].中國電視,2011(4):68-71.
8.李林容.電視娛樂文化的發展趨勢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1(1):71-73.
9.劉琴.電視娛樂文化與中國社會的消費化進程[J].新聞界,2011(5):128-130.
10.戴元光,邱寶林.論消費語境中的電視娛樂文化——關于當前中國電視娛樂化的思考[A].和諧社會、公民社會與大眾媒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