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昊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主旋律電影內容構建
——以《湄公河行動》為例
□汪昊
近年來,我國的主旋律電影一直存在非議,整體的市場表現欠佳,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本文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視角,分析我國主旋律電影存在的問題,并以《湄公河行動》為例,從受眾對主旋律電影的消費期待出發,分析影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原因,以期為主旋律電影的制作有所幫助。
使用與滿足;電影消費心理;主旋律電影;湄公河行動
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實際上與我國主流宣傳觀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過去,在單向度宣傳思維的主導下,主旋律電影長期以來深受詬病,部分電影甚至還需要動用行政指令才可以宣發。隨著電影的發展,宣傳思維逐漸更新、拓展,《湄公河行動》就是眾多成功影片中較為出色的影片。
(一)內容取材過度同質化
在內容取材上,偏愛宏大的、社會歷史事件,難以引起觀影者共鳴。如在過去的主旋律電影作品中,抗戰以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復雜的人物關系等特點,成為很多影視作品取材的一個重要源泉,但易造成內容交叉同質化現象,而且主旋律電影總是習慣于在宏大的社會歷史事件中抒發國家情懷,完成價值觀構建。而事實上,這些具備一定年代感的歷史事件,往往會直接拉低觀影者的經驗程度,降低觀影者的參與感與心理預期。
(二)大量的史實性錯誤與經驗錯誤
這是宣傳思維在電影產業的一種直觀體現。在一些抗日題材的影片中,為了表達主流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通常罔顧史實性錯誤與經驗錯誤,“以一對百”“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等“雷劇”的橋段不絕于市,觀影者的影視劇消費是基于一定的知識與經驗程度的娛樂性消費,而這種對抗性的經驗性錯誤,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影視消費需要。這樣的作品不僅不能滿足觀影者的期待,還會直接降低“主旋律電影”的整體社會評價,從而影響觀影者相關的經驗程度,最終影響市場中其他的觀影者的二次選擇與消費。
(三)生硬的宣傳方式
影片通常利用動作、讀白等方式生硬地傳輸一定的價值觀。如在一些主旋律電影中,“不講人話”的方式時有發生,不尊重宣傳規律,不尊重觀影者的認知心理,自然無法滿足他們的的心理需求。
《湄公河行動》影片是根據“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講述了一支行動小組歷經艱險揭開中國商船船員遇難所隱藏的陰謀,并逮捕運毒案件幕后黑手的真實事件。影片于2016年9月30日在中國上映后好評如潮,據貓眼票房統計,《湄公河行動》上映39天以來,票房已經突破11.7億。同樣作為主旋律電影,為什么《湄公河行動》會獲得認可呢?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本文從觀影者消費心理角度出發,分析《湄公河行動》。
(一)理論闡述
E·卡茨在其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他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理論指出,受眾是出于一定的自我需要去選擇性接觸一定的媒體,進行一定的媒介消費。在媒介接觸的過程中,媒介的可接觸性與基于歷史經驗的媒介判斷是觀影者媒介選擇的關鍵。因此,了解觀影者的電影消費心理,對新時期的電影市場發展而言,具備一定的研究價值。
(二)基于觀影者需求的內容建構
1.小事件構建大情懷
《湄公河行動》一改之前主旋律電影中“大場面”“大背景”的價值觀建構思路,選擇“湄公河慘案”事件作為切入點,構建出家國合一的情懷,也達到了以小見大的價值觀構建。
影片開始,電影圍繞最質樸的感情展開,如父子、船員與船長等,在執行任務期間,高剛、貝貝的父女情,方新武隱忍的過去中美麗善良的女朋友,這些就是觀影者身邊普通人的角色,表達出一種小家情懷。這種小家情懷讓觀影者更加容易產生共鳴。而當這些普通人被殺害,甚至還被泰國軍方誣蔑時,影片的主要矛盾由此凸顯——中國船員被殺害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當中國公民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國家、公安部并沒有坐視不理,而是選擇堅定捍衛中國公民的尊嚴,并深入虎穴。雖然影片中不斷地借糯康之口強調“這樣的事件(中國人死在湄公河)不是第一次”,這只是糯康一種自大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影者對于國家、政府的期待——在危難時刻信任人民,并且堅定不移地捍衛中國人的權益與尊嚴。
沒有宏大的歷史背景,沒有生死攸關的民族矛盾,這樣的小事情中更容易凸顯家國合一的大情懷,更容易表達出中國政府堅定地捍衛中國公民的尊嚴與榮譽的堅定信念,使得整個影片的價值觀表達更加流暢,更加符合觀影者的期待與滿足。
2.大成本、高水準制作、高質量內容
一是故事性與真實性的完美融合。影片在制作的情節內容上具備很強的故事性,矛盾沖突不斷,時刻刺激觀影者的心理、神經系統等。但是,在涉及到價值觀傳遞的背景交代方面,影片基本做到了真實可查。故事性與真實性的集合在內容與文本層面為影片宣傳價值的體現做出了一定的保障;二是受宣傳指令干涉較少,還原了較多真實的打斗場面。這部電影因為其特殊的性質與受重視程度,在場景上做了很大的突破,如娃娃兵、吸毒、爆頭、人肉炸彈、直升機吊俘虜等。正是這些突破,使得場景感更加真實,既刺激了觀影者的感官,又滿足了對電影真實性的需求;三是注重細節的高成本制作。宏大的場面、大成本高水平的制作提升了影片的刺激感。直升機、賽艇、槍支伴隨的打斗畫面使得整部電影動感十足,好萊塢級別的工業水準,極大地滿足了影迷消遣娛樂的需求。同時,一些細節的還原,如犧牲的緝毒警察往往是無字碑的常識性情節的還原,更多更真實地引導大家去關注一個緝毒警察的真實生活,宣揚一種主流的社會價值觀。
3.宣發過程效果顯著
第一,明星演員具備的粉絲號召力。電影的主演一改之前選角的限制,選擇了在中國電影市場一直具備很強的號召力,同時充滿陽剛之氣的兩個著名男演員——張涵予與彭于晏為主演。飾演隊長高剛的張涵予憑借著在《集結號》的完美演出獲贊無數,在此之后出演過諸多軍事類型的電影,并且憑借其優質、陽剛的外型斬獲了大批粉絲,在電影市場具備強大的號召力。另一名主演,飾演臥底的方新武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當紅小鮮肉——彭于晏,中國臺灣著名演員彭于晏有著完美的身形,陽光帥氣的外表與不俗的演技。他近些年出演的一系列電影好評不斷,如《破風》《寒戰》等。兩個男神級別的助陣,滿足了影迷們娛樂、消遣消費的需求,也使得這部電影自宣發開始就廣受關注。
第二,完美的檔期選擇也提升了電影的關注度。2016年10月5號,是湄公河慘案五周年的日子,電影以此為定檔日,既提醒大家勿忘慘案,又提升了影片的關注度,而且網絡自發形成的每一次關于湄公河慘案的紀念活動都是對影片的一次曝光。
第三,注重責任的口碑營銷也為電影票房帶來二次機遇。2016年10月23號,《湄公河行動》破十億之后,出品人于冬在慶功會現場表示將拿出一部分資金通過公安部門的相關基金捐給在湄公河慘案中遇害者的家屬,深受好評。此舉很大程度上既滿足了影迷們對影片需要承擔一定社會責任感的訴求,又刺激了票房,《湄公河行動》也在此之后再度斬獲近兩個億的票房。
不論是口碑還是票房,《湄公河行動》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主旋律電影可以在《湄公河行動》影片上獲取一定的經驗,從觀影者的消費心理出發,宣揚最廣泛的民族認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從而更好地發揮影片的教化作用,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童兵,陳絢.新聞傳播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157.
2.余夢云.淺議中國電影受眾的消費心理[J].今傳媒,2015(01):92-93.
3.張清海.論主旋律電影對道德榜樣形象的建構——以中國文化元素在《楊善洲》中的運用為例[J].新聞世界,2014(09):199-200.
4.楊曉林,丁真真.主旋律電影人物審美比較論[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69-70.
5.寧辰,李勇強.主旋律電影的價值觀念與受眾認同——以《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為例[J].呂梁學院學報,2016(01):17-19.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