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荻菲
電視益智類節目的探索和創新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例
□韓荻菲
中央電視臺的益智類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以來,獲得了人們的關注,書寫漢字的熱潮持續升級。《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表現形式上簡明而具有普及性,有趣而具有深入性,在立意上嚴肅深刻,傳遞給人們豐富的漢字文明,為拯救漢字手寫危機做出貢獻,成為中國電視益智類節目發展的一個方向。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益智類節目;創新
音樂選秀節目在2013年嚴重扎堆,單一的節目內容和雷同的風格浪費了大量節目資源,影響了中國電視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了規范全國各電視臺選秀節目的發展,國家廣電總局繼“限娛令”后再出重拳,頒布了“限歌令”,加強對音樂選秀節目的管理,同時鼓勵各電視臺,尤其是省級以上衛視平臺自主研發創新文化類節目。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電視臺的益智類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應運而生,并迅速獲得了人們的關注。在成功播出三季之后,2016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參賽選手從初中正式進入了“小學時代”,全面書寫漢字的熱潮持續升級。
不能回避的是:人們在享受著電腦帶來的種種便利時,“提筆忘字”的手寫危機隨之而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檔脫胎于中小學課堂的最基本的漢字“聽寫”練習提醒著我們,我們從學校帶出來的書寫技能到底還保留下來了多少?離開電腦,我們會不會淪為21世紀的新文盲?《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表現形式上簡明而具有普及型,有趣而具有深入性,在立意上嚴肅深刻,傳遞給人們豐富的漢字文明,為拯救漢字手寫危機做出努力,成為中國電視益智類節目發展的一個方向。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成功表明我國民眾對漢字聽寫類節目有需求有期待,對振奮民族傳統文化有要求有決心。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例探究電視益智類節目的改革與創新趨勢。
當今,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電腦打字已經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書寫方式;隨著各類商品快銷宣傳的需求,出現了大量為營銷服務的同音借意的“別字”;網絡普及,各種流行自創網絡詞匯挑戰著傳統用語……準確本真的漢字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提筆忘字”“提筆錯字”成了不但困擾孩子,同時也困擾著成年人的21世紀新問題。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立意于此:以新穎的電視表達,承載一個嚴肅的責任。從孩子抓起,寫對字;讓成人重新拿起紙筆記得字。對漢字的傳承,其實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文化節目的原創性
所謂電視節目的本土化指的是立足中國的社會現實,按照中國電視媒體自身的運行規律,遵循中國電視觀眾的接受習慣和實際需要,組織、制作與傳播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氣派、風格、口味的電視節目。一段時間,國外模式引進成為許多衛視平臺自辦節目,尤其是綜藝類節目的首選方法。由于這些模式基本來源于電視節目運營比較成熟先進的國家,多數是在當地經過市場檢驗、收視率頗佳的節目樣式,因此,從理論上說,引進模式某種程度可以降低一定的收視陣亡風險。但是,與之伴生的則是節目水土不服的風險。我國電視觀眾在收視群體、收視習慣、收視品味、收視喜好上均有鮮明的本土特色,事實證明,許多引進模式在我國的電視市場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而文化類節目更因根植于本土文化自身,在內容內核和表現氣質上更加難以套進引進模式。因此,一檔成功的文化節目首先要解決的是原創性問題。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通過聚焦漢字書寫,放大轉化為全民參與的漢字自檢活動。節目以聽為考題,以寫為答案,切入點恰恰是每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觀眾都經歷過的課堂上的單詞聽寫,共同的經歷,很容易引起最廣泛的電視觀眾的共鳴。央視利用其獨有的平臺優勢,發起了一場全國中小學系統的大海選,使節目的參賽群體更有寬廣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具有益智類節目和素人真人秀節目的特點。節目以組織全國各個省市的學校代表隊進行比賽,以團隊的形式比賽漢字的書寫能力,勝利的隊伍晉級復賽、決賽,在比賽中套以單人闖關積分、兩兩同題對決等多種益智類節目的晉級模式,同時,素人學生在電視機前的本真表現以及反打外場老師、親友團的表現均具有真人秀節目的樣態特征。這種原創風格的節目以親民性最大限度地規避了引進模式的伴生短板,為原創類電視節目的發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益智內容的獨創性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同于傳統的以闖關答題游戲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益智節目,不求熱鬧花哨,而甘于簡單樸實的表達。它以漢字為內容,以聽寫為節目表現,明確節目是為了傳遞書寫文明,傳播民族文化,提高人們書寫和保護漢字的意識。以漢字這個最廣泛的文化載體為依托,節目具有大眾文化的性質,與大眾審美需求相符,引導全民書寫漢字。此外,它與精英階層的心靈守望相符,維系了節目的品質,不庸俗,不媚俗,實現了雅俗共賞。
節目中評委和主考官的角色構成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亮點所在。節目打了一張獨特的專業主持人和知名文化學者的組合牌。每期節目的讀詞主考官都由一名央視播音員擔任,他們是能夠掌握準確的漢字發音的代表,權威平臺的名播音員讀漢字,加深了節目的權威性。而到場的著名學者對漢字的釋義及內涵文化的講解更是點睛之筆,這讓觀眾了解到漢字背后所蘊含著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不但加深了對漢字本身的了解,而且提升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做到了讓觀眾不僅知音知形更能知意。
另外,節目中強調“寫”,通過大屏幕效果放大書寫過程,這不但是給電視觀眾一個非常恰當的懸念制造的過程,同時,通過嘉賓對參賽選手“字態”的點評,在書寫正確與否之上,更潛移默化了對書法的要求。這種內容延展的獨到也是許多其它益智節目很難具備的。
(三)表達形式的多元性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制作求精,畫面唯美,人物關系明確,兼顧了大眾文化的訴求。其節目形式結合了體育比賽和真人秀,以參加比賽的學生的現場表現為基礎,輔以場外家長、老師的反應和嘉賓點評,又有真人秀的真實表現,又豐滿了節目的信息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表現手法多樣,它以小片的形式將選手的個性特征展現出來,并將帶隊老師的情緒變化體現出來,又通過采訪選手、老師和同學,將他們的情緒、互動等表現出來,這不僅僅是個人秀,也是團體秀,使節目更具情節和故事性。因此《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多元化的,有競技節目的快節奏,有闖關節目的刺激,有真人秀節目的故事,有益智類節目的懸念,滿足了不同觀眾的不同需求,它不僅堅守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且通過娛樂化包裝將文化展現出來,以大眾化的形式傳播文化,使節目更具創意。
此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借助視聽手段,以精美的電視呈現體現出了節目的底蘊和氣場,充分表現了節目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它以綜合運動鏡頭和固定鏡頭相結合的拍攝方法升級代替了傳統的小景別、固定鏡頭的拍攝方法,促使節目的現場感和空間感更強。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形成自己風格和特色的剪輯效果。鏡頭以流暢輕快的剪輯,彌補了“讀”“寫”在電視畫面表達上相對靜止,動作幅度小的短板,提高了節目的節奏感和張力。節目交叉剪切現場、演播室以及第二現場帶隊教師以及家長的實時觀看畫面,提高了鏡頭語言的豐富性。通過交叉剪輯的手法將節目的故事性和情感因素融合,立體地表現出選手的情況,使節目的電視藝術實現了情理結合。節目音效也獨具特色,利用模擬聲音烘托出選手在整個過程中的愉悅、緊張、歡快心情,促使觀眾感受到視聽藝術帶來的美感,這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表達形式上的探索和創新。
(四)節目發展的可持續性
電視節目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要經歷從新鮮到乏味的審美過程。如何讓觀眾對節目保持持續關注,是電視節目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我國電視媒體原創意識相對較弱,成功的節目往往會被各個電視臺跟風甚至克隆。雷同的題材和表現更加縮短了觀眾的審美周期,節目的“保鮮期”變得更短。科學合理運作電視市場,推動電視節目的可持續發展是優秀的電視節目必須重視的。
美國的《National Spelling Bee》也是一檔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相似處的益智節目,這檔節目是從1925年開始的,到現在仍在播出,節目內涵不變,而在樣態表達上與時俱進,體現了節目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性。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從節目的構架上看,是按照可循環復制并容易升級的“欄目型”思維模式來搭建,而不是按照容易資源匱乏的“專題型”思維模式搭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全國的中學為選拔選手的依托,保證了節目在運作過程中不會出現選手荒,從2016年開始,新的賽季,節目更是進入了“小學時代”,把參賽選手的年齡門檻進一步擴展到了小學群體。在保證了有質有量的競賽對象的前提下,只需在競賽方法上稍做調整,便可給觀眾持續的新鮮感。
電視節目在全媒體時代,要將傳統的電視媒體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結合起來,進行多方聯動,提高節目的互動性和觀眾的參與程度,并且通過觀眾的反饋,不斷創新節目,擴大節目的文化影響力,這是現今電視節目必須具備的全媒體發展思路。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電視節目同版的手機應用軟件的推出,觀眾可以在節目播出的過程中參與節目互動,和現場的選手一起答題。而通過互聯網進行全民征題的舉措,更是大大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與話題性,有效地解決了節目做到后來不得不面對的出題越發生僻、離初衷漸遠的題庫難題。這樣,節目的吸引力延續到了節目之外,通過多屏互動和共振不斷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和觀眾對節目的黏性,保證了節目在選手和題目兩個核心點上的可持續性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電視益智類節目在深度和廣度上的一次全面探索和創新,它以原創為旗幟,深深根植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土壤中,既有內涵,又接地氣。漢字是中國人進行交流的符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此檔節目傳播了漢字文化,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喚起了人們對漢字的關注,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的訴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
1.趙巖.《漢字英雄》全媒體致勝要素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10).
2.鐘新,金純斯,黃超.漢字聽寫類節目的傳播價值分析——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節目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3(10).
3.李子.從《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看電視文化節目的探索與創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10).
4.賈梅潔.我國電視益智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1).
5.姚欣.《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中小學生漢字學習的影響[J].課外語文,2014(16).
6.張弢.“漢字狂歡”后的思考——寫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后面[J].東南傳播,2014(02).
7.張涵,張志君,高戰利.熱播后的冷思考——關于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反思[J].當代電視,2014(02).
8.蘇小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文化傳播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14.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衛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