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進 尤元學
拂去歷史塵埃,揭秘大千世界
——口述歷史題材欄目《鳳凰大視野》的特色分析
□劉凡進 尤元學
2004年,《鳳凰大視野》一經播出,便火爆熒屏,獲得了不俗的收視效果。本文從題材選擇、敘事方式、主持人的主持風格等方面,闡釋口述歷史題材欄目《鳳凰大視野》的特色,希冀對當下口述歷史題材欄目創作者帶來裨益。
《鳳凰大視野》;題材;口述歷史;主持風格
在影視作品中,紀錄片可謂獨樹一幟,通過流動光影的記錄,將大眾的生活狀態真實地展現出來。《鳳凰大視野》在沿襲記錄傳統的同時,創新敘事方式,將重大歷史事件與歷史面貌以一種別有風味的形式呈現在熒屏之上,其欄目的特色之處正是當下同行業者應該借鑒學習的地方。
《鳳凰大視野》由中國香港鳳凰衛視中文頻道在2004年推出的一檔口述歷史題材的紀錄欄目,在晚間20:02播出,采用一周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分5集、通過片段組合的形式將某一選題進行詳細展開。《鳳凰大視野》沿襲鳳凰衛視“開拓新視野,創造新文化”的新銳理念,在節目敘述上,采用口述歷史的方式,撥開云霧,不僅給觀眾以“消費歷史”、獲得“歷史知情權”的快感,而且某些選題也引發觀眾進行深入思考。
讓·保羅·薩特曾講過,“當接觸是不可能的情況下,窺視的欲望就占了上風。”“人們凝視電視而達到一種‘出神忘我’的狀態,這實際上是一種‘窺視欲’的生產與再生產。”①“窺私欲”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特性,《鳳凰大視野》為觀眾營造了一個滿足觀眾“窺私欲”的平臺。
新世紀以來,“消費文化”的潮流風靡全球,并且順勢涌入了中國。作為一檔經典的口述題材電視欄目,《鳳凰大視野》順應了這個趨勢,主要將視角聚焦于民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等專題。民國專題由于歷史原因,很少人過多觸及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更顯得撲朔迷離,如《中國遠征軍》《鐵血恩仇-桂系軍閥往事》《1937年中國文化界紀事》等民國時期專題的推出,讓一些觀眾大飽眼福。大陸專題在遴選上主要是以新中國建立之后的事情為主,如知青的青春歲月、文化大革命等選題,由于個中原因,很少有人去碰觸它,在一定程度上,《鳳凰大視野》做出了某些突破。《北大荒青春記事》為觀眾揭示了當時知青過往的細節,《閻長貴:1967,我給江青當秘書》展現了文革中的一些人和事。中國臺灣專題主要聚焦于1949年之后的中國臺灣,如《臺灣間諜》《謀變—臺灣政情總觀察》等得到了不錯的收視率。
口述歷史是“用現時人的述說來敘述過去了的事情的方式,將過去了的事情載負在現在時空之上的做法被普遍使用。”②在紀錄題材的作品中采用口述的方式進行敘事,在當下還是比較有特點的。《鳳凰大視野》通過多人視角,講述同一事件,讓觀眾從不同方向去了解所敘事的事情,獲得多維信息。如2009年3月播出的5期《中國遠征軍》的專題中,通過抗戰史專家、原國民黨中央日報記者、原遠征軍將士、原遠征軍200師戴安瀾之子戴復東、滇西抗戰博物館負責人等,多人多視角地展示了中國遠征軍將士的英雄史,讓觀眾體會到遠征軍將士的英雄壯舉,同時反思自我。特別是片子剛開始采訪的幾位群眾,基本都忘卻了遠征軍的英雄史,這不禁讓人痛心。時間再久遠,也不能忘懷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英雄們,這正是節目傳播的意義所在。
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檔節目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主持人。在《鳳凰大視野》中,主持人有著個性化的魅力,且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如在《長征密電》(2016年10月)一開始,陳曉楠拋出包袱:“古人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行軍打仗需要情報的支撐,那在長征途中紅軍到底是怎樣獲取情報的呢?”這樣的疑問引起觀眾的好奇,逐漸將觀眾帶入到當時紅軍的情報戰中。節目結尾,陳曉楠總結道:“在這樣的殘酷節點上,軍委二局的密電破譯,每每大顯神通,無數次力挽狂瀾……”通過陳曉楠富有情感的總結,觀眾不禁敬佩紅軍,佩服在頻頻跌宕起伏的歲月里紅軍情報工作者的機智。在《中國遠征軍》第一集中,竇文濤鏗鏘有力地講到:“本周,從今天開始,有一支中國軍隊要進入咱們的視野,六十年前的一支軍隊,了不起的一支軍隊……”節目逐漸將觀眾帶入到中國遠征軍的歷史中。在節目最后,竇文濤對這期專題總結說:“怒江在那個時刻,也許就是大后方和重慶政府最后的防線了……”短短的幾句話,不禁讓觀眾對中國遠征軍的事跡肅然起敬。
《鳳凰大視野》的成功在于:選題上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欲望,滿足了觀眾對于過往歷史與過往人物的好奇心;敘事方式上,多視角口述歷史,讓觀眾獲得更為豐富的信息,更加近距離地接觸到當時的歷史情況;主持風格上,主持人的個性化風格,帶領觀眾進入敘事情境當中。這些成功經驗值得當下同行業人士參考和借鑒。
注釋:
①徐瑞青.電視文化形態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②汪方華.《鳳凰大視野》中歷史建構的藝術[J].現代傳播,2009(6).
(作者單位:商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