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瓊
陳獨秀的新聞業(yè)務觀
□陳卓瓊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啟蒙報刊的首創(chuàng)者,陳獨秀的辦報活動歷經(jīng)資產(chǎn)階級革命報刊、啟蒙報刊、無產(chǎn)階級黨報和托派報刊四個階段。在這期間,他參與主編和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安徽俗話報》《每周評論》等刊物并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聞業(yè)務觀:辦報貼近讀者,走大眾化辦報路線,講究通俗易懂。
陳獨秀;新聞業(yè)務觀;讀者;大眾化
在多年的報刊實踐中陳獨秀始終以讀者為中心,把報紙作為通時事、開民智的利器,十分注重新聞內(nèi)容的通俗易懂。《安徽俗話報》的辦報宗旨就是:用頂淺俗的話也就是白話,教給當?shù)厝藢W問,好讓他們明白時事。
陳獨秀的辦報活動始終堅持三貼近,“貼近群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這里的群眾即指讀者,陳獨秀希望通過辦報來幫助讀者釋疑解惑。《新青年》一創(chuàng)刊就向讀者宣布:“本志特辟通信一門,以為質(zhì)析疑難,發(fā)抒意見之用。凡青年諸君對于物情學理有所懷疑,或有所闡發(fā),皆可直緘惠示,本志當盡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啟發(fā)心思增益神志。”①
《新青年》從首卷第一號開始,便設有《通信欄》或《讀者論壇》,刊載編者與讀者的往來信件。這一方面暢通了讀者反饋的渠道,可以及時感知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在這些來信中《新青年》的編輯不僅可以從讀者所提的問題中窺見某一時期在群眾中新出現(xiàn)的錯誤思想,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駁和批判,糾正偏見,以正視聽;還可以經(jīng)常從讀者來信這一“消息來源”中意外發(fā)現(xiàn)重要的論題,拿出來解剖麻雀并做重點展示,以引起讀者重視,幫助他們擴展知識、提高認識,也從中發(fā)現(xiàn)和聯(lián)系新的作者,擴大自己的通訊員隊伍。
陳獨秀十分強調(diào)辦報要有明確的讀者定位的意識,他曾有精辟的論述:“凡是一種雜志,必須是一個人一團體有一種主張不得不發(fā)表,才有發(fā)行的必要;若是沒有一定的個人或團體負責任,東拉人做文章,西請人投稿,像這種‘百衲’雜志,實在是沒有辦的必要。”②陳獨秀認為報刊必須面向一定的讀者群來辦,滿足某方面讀者的需要才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否則都是同一種性質(zhì)的報紙,其他方面讀者的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這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在陳獨秀的辦報實踐當中他始終踐行著這個主張,他根據(jù)讀者對象的文化層次、接受水平、興趣特點、接受心理的不同不斷調(diào)整報刊的編輯方針和內(nèi)容。
例如,《安徽俗話報》主要面向下層民眾,知識份子、種地農(nóng)民、教師、手藝人、商人、人民子弟兵等都是這份報紙所要激發(fā)的潛在讀者。考慮到這個群體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從讀者的接受心理出發(fā),他十分注重這份報紙語言的接近性,他刊登于該報上的文字非常口語化,很多文章開篇就是吸引人注意的語氣助詞,接著就是反問或者設問,引發(fā)出對某個問題的思考。如,“哎嗟!這是怎么好呢?我們中國人,又要做洋人的百姓了呵!這樣大禍臨門,別說住在深山僻縣的人,連影兒也不知道……這不是要活活的急死人嗎?”(《瓜分中國》)
在對新聞材料的取舍上,《安徽俗話報》非常重視地域的接近性原則,強調(diào)本土新聞,常常結(jié)合本省的新聞時事來做文章,而且只要牽涉到安徽人事的全國性新聞,也會特意予以提出和強調(diào)。
(一)大眾化的語言
20世紀初,大部分的報紙都是文言寫作,而陳獨秀卻使用了白話文來辦報,這在當時堪稱是驚人之舉,特別是在信息閉塞的安徽地區(qū)。在《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一文中,陳獨秀就主張“把各項淺近的學問,用通俗的話語演出來”。他認為作報的是安徽本地人,看報的也是安徽群眾,完全可以用大家都明白曉暢的白話來辦報和溝通,而不必全文都是“之乎者也矣焉哉”的文言字眼,最淺近最好懂的白話才是報紙的主體語言。
陳獨秀主編《安徽俗話報》時,就曾開宗明義地宣布:“這報的主義,是要用頂淺俗的話說,告訴我們安徽人,教大家好通達學問,明白時事。”正是堅持走大眾化語言的辦報方針,在《新青年》創(chuàng)辦時就興起了文學革命,廢文言,興白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白話文運動,此后中國文學語言的面貌煥然一新。
(二)大眾化的辦刊內(nèi)容
在開辦《安徽俗話報》時陳獨秀就強調(diào)了其辦報目的:“教大家通達學問,明白時事。”該報的讀者面十分廣泛,知識份子、農(nóng)民、商人、婦女等社會下層群眾都是它的受眾。如此廣泛的受眾類型就必須要有大眾化的報紙內(nèi)容與之相匹配。在《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一文中他談到,教師們看了,可以學些教書的技巧和法子;農(nóng)民看了,可以知道各處年成好壞;手藝人看了,可以學些新鮮手藝;商人看了,也可以知曉各地的行情……如該報《惡俗篇》里,寫的是與人人相關的婚姻、百姓都參與的敬菩薩;在論文藝的作品里,談的是老百姓都喜聞樂見的戲曲等。報紙所登載的內(nèi)容都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時事、習俗,用老百姓的話,講老百姓都關心的事。
在提及該報的好處時,陳獨秀曾明確了兩點:一是分類多,各項人看著都有益處;二是價錢便宜,窮人也買得起。
(三)大眾化的表現(xiàn)形式
在當時,陳獨秀十分注重“圖片新聞”的運用,通過刊載照片或漫畫大圖,并配上短短的幾行文字的形式來傳遞信息,淺顯易懂,圖文并茂。此外,他還注重運用各種文學體裁比如小說、戲劇、詩歌等手段來宣傳革命思想,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傳播效果也很好。
注釋:
①胡正強.中國現(xiàn)代報刊活動家思想評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25.
②陳獨秀.獨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571.
(作者系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