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昶潔 陳力峰
網絡暴力的危害及產生根源
□陳昶潔 陳力峰
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言行,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一種延伸。它借助網絡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等對他人進行傷害攻擊。本文對網絡暴力的形式、危害、產生根源進行了詳細解讀和分析。
網絡暴力;輿論;謠言
2016年10月11日,隨著“亞洲一姐”張帥在中網比賽中慘敗出局,她在微博上遭受的質疑和攻擊也愈演愈烈。正是苦于網絡上大量負面言論的影響,張帥毅然刪除全部微博信息,并表示結束微博生涯。張帥在粉絲群中表示:“每個人都被尊重,但是在微博這里,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有這個覺悟和素質。既然這樣,那我退出游戲。我不想跟那些骯臟的人在一個空間里。”
這些令張帥心力交瘁的負面言論,被央視網球評論員稱之為“網絡暴力”。那么究竟什么是網絡暴力?筆者認為,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言行,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網絡暴力不同于現實生活中拳腳相加的暴力行徑,而是借助網絡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等形式對他人進行傷害、詆毀。這些網上無端謾罵、猜忌甚至侮辱的做法,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精神狀態,破壞了當事人的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后果。就目前的新聞事件而言,網絡暴力大致可分為四種形式。以下筆者分別就這幾種形式,來分析網絡暴力的種種危害。
(一)道德綁架——謠言播種機和強制道歉術
網絡暴力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道德綁架。打開朋友圈、QQ空間或是微博,我們經常會在圖文結尾看到“不轉不是中國人”“不轉發死全家”或是“轉發以后考試都不掛”等“詛咒帖”或是“綁架帖”。這種帶有明顯強迫性的帖子,往往夸大其詞甚至成為謊言、謠言的播種機。
調查顯示,類似的道德綁架現象在國外也層出不窮。毋庸諱言,道德綁架式的網絡暴力,具有極強的散播性和傳染力。當下微博上有一個特別火的賬號,叫“錦鯉大王”。該微博通過宣揚“水逆”(即水星逆行會帶來厄運)現象,蠱惑網友通過微博轉發錦鯉圖片來轉運消災。很多網友寧可信其有,不敢信其無,予以大量轉發,而該微博博主僅僅依靠上傳錦鯉圖片即獲得500多萬粉絲量。
網民沉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中提出:少數派會因為懼怕排擠,而不愿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多數派則相反。媒體也通常會關注和傳播多數派的觀點(所謂主流意見),輕視少數派。于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這便是沉默的螺旋。①當初可能并沒有什么人相信“水逆”說法,可是由于網民的大量轉發,信息的多次洗腦,“迫使”很多原本不相信“水逆”的網民不得不相信它的存在,這就是一種文化妄想癥。
還有不少道德綁架式的網絡暴力,要求網絡輿論所譴責的人公開認錯。例如2015年陳赫離婚案,當時很多網友公開發表微博,給陳赫冠以“渣男”稱號,并強令陳赫致歉。仔細翻看這些微博,不難看出其中的理性言論很少,網友們所謂的教育意義并未得以體現。
強制道歉帶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只是炒熱了一個明星,其危害性更在于挫傷了其他無辜者。2016年8月,當紅藝人王寶強在微博發表離婚聲明。當下有很多網友搜出了其前妻馬蓉以及馬蓉出軌對象宋喆的微博,并在下方留下了大量攻擊性言論。暫且將三人混亂的關系放置一邊不談,在該事件中,最無辜的受害者是馬蓉的孩子。因為網友的遷怒,這些未成年兒童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干擾。“道德綁架”很多時候并不能滿足網民對莫名產生的怨恨的發泄,甚至會引發對周遭無辜者的傷害。如此沖動的群體性行為,怎能稱之為具有正義和良知呢?
(二)輿論嘲諷——破壞力極強的人格歧視
自從有了輿論嘲諷的網絡暴力之后,新媒體經常變得可怕不堪。例如芙蓉姐姐、羅玉鳳等人,在網絡盛行之前,她們在一個安靜的角落里,低調地“丑”著;可是在網絡盛行之后,她們被網民拉出來,被逼著在太陽底下張揚地“丑”著。輿論嘲諷式的網絡暴力從本質上看,其實是群體對個體、人數多的群體對人數少的群體的言論圍剿,在網絡上的表現即是一種人格歧視。
在羅玉鳳“走紅”事件中,其本人并沒做出危害社會的事,而僅僅因為她的審美觀和多數人不同就遭到了人身攻擊。從中我們不難看到輿論嘲諷式網絡暴力帶來的破壞力。
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過:“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與眾不同的,都具有屬于自己的特點。換而言之,每個人也都有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如果輿論嘲諷得以盛行,未來的日子里,網民還將如何自保?
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里對群體做出如下論述: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有時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②換句話而言,群體對個體的肆意否定,其影響力強大到足以破壞這個社會的公序良俗。例如乘坐一輛出租車:車上的四位乘客認為可以不買單,而只有司機一人覺得應該買單,如果少數服從多數,則司機利益會受到損害,原有的社會秩序,即打車付錢的規矩會被打破。
(三)虛假信息——“部分真實報道”的危害更具隱蔽性
2016年9月16日晚喬任梁逝世一事轟動微博。當晚某微博八卦賬號就爆出了喬任梁吸毒、喬任梁SM死亡等虛假新聞來奪人眼球。類似的案件還有某微信公眾號發出的“轉發就送熊本熊公交卡”,經證實該公眾號推送的為虛假信息。虛假信息小到欺騙網友的關注和錢財,大到可以完全詆毀一個人的社會聲譽。這樣的案例在網絡上屢見不鮮。
虛假信息更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叫做“部分真實報道”,即新聞報道雖然內容和場景看起來是真實的,但由于只展現了事物的一部分,往往使網民產生歧義,甚至挑起網民之間的爭斗。例如2016年人民網報道了一則新聞:快遞小哥好心扶老人,卻被冤枉成肇事方。該微博下的熱門評論中隨即出現了“能說這老人死了會更好嗎?”“這種老人死了得了”等具有強烈攻擊性的言辭。而在不久后又有爆料稱,該老人患有中風,當時處于神志不清的狀態才指認錯了人。這才有網友站出來,譴責老人的子女沒有盡到照顧責任。
虛假信息式的網絡暴力一直難以抑制的原因,恐怕在于網絡的匿名性。由于網絡世界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不計其數,信息源追溯有一定的難度,發送虛假信息的人很難被一一追責,為其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付出代價。因此在這樣一個“法不責眾”的環境里,網絡成為了虛假信息泛濫的溫床。
英國學者約翰·密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中提出,不必擔心有人發表錯誤的意見,在擁有充分言論自由的社會里,正確的觀念遲早能夠在討論中“擊敗”錯誤的觀念,并在此過程中讓自己得到證明、彰顯和強化。③或許大多數事件的真相會因時間的沖刷浮出水面,可是在正確和錯誤觀念激蕩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傷害是當今網民無法避免的。“部分真實報道”產生的危害其實更具有隱蔽性,它導致一群網民對另一群無辜網民發起攻擊。面對這樣的事件,網民需要的可能不是自居正義的狂妄,而是要學會在真相未明之前保持冷靜。
(四)侵犯隱私——人肉搜索傷及無辜者
提到侵犯隱私,不得不提到的案例是娛樂圈的艷照門事件,以及2015年微博上引起非議的北京三里屯優衣庫視頻事件。視頻和照片爆出后,輿論打破了事件主角原有生活的寧靜。在艷照門事件中,照片外泄和被大量轉發也許不是陳冠希所期望的。筆者認為,該被譴責的,除了陳冠希,難道不包括那些一邊罵著“傷風敗俗”一邊隨手轉發的網民嗎?類似事件中的照片視頻不該被流傳,這并不是要剝奪群眾的知情權。知情權和隱私權的界定就在于,前者涉及到的僅僅是“做了還是沒做”,而后者涉及到的卻是“如何在做”。由此劃分知情權和隱私權后,不難發現,很多新聞報道中的主角本身也是受害者。
侵犯隱私式的網絡暴力,往往出現在人肉搜索中。有網友單純地認為,依靠人肉搜索來搜索證據、鎖定嫌犯,能大大提高辦案效率。其實這是一種偏執的思維方式。人肉搜索在國外被當作一種非理性的搜索方式遭到禁止,正是由于它所傷及的無辜者太多。
以上僅僅對網絡暴力的形式及其危害做出了分析,卻沒有提到更多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因為就目前的社會現狀而言,網絡暴力還沒有辦法得以根除。
首先,網絡實名制曾一度被認為是預防網絡暴力、抑制虛假信息產生的有效途徑之一,可是在實踐過程中,它并沒能起到太大作用,甚至還帶來另外的風險,個人信息被大量外泄;其次,加強網站管理的工程量巨大,可操作性不強;第三,道德常常是一種用來律己而不能用于律他的東西,如果僅僅是呼吁網民提高道德素質,期望以此減少網絡暴力,估計這樣的期望最終難以實現。
而造成網絡暴力危如累卵的最大源頭,恐怕是網民對網絡暴力及其危害性還缺乏深刻認識。試想,翻開報紙,看到的是一個窮兇極惡的歹徒被群眾抓住毆打,你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大快人心”。反過來,翻開報紙,看到一個媒體渲染下的嫌犯在法律疑罪從無的原則下,由于證據不足被釋放時,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社會真黑暗”。人們許多時候渴望一種私刑。私刑帶給人居高臨下的快感,讓一些網民為之雀躍。同時,私刑帶給網民極大的參與感。每個人在網絡中都可以成為警察、法官,可以給別人定罪、判刑乃至行刑。而私刑之可怕并不僅僅在于它違背法律精神,同時還由于它找到了所謂道德的“支撐點”,使不少人被其傷害卻毫無所知。私刑最大的危害還在于其缺乏原則性。之前網絡上曾曝出這樣一則微博,內容源自柯震東吸毒事件:“李代沫吸毒了?活該,害人害己,早該判死刑。寧財神吸毒了?又是吸毒的,吸毒的都該死。柯震東吸毒了?不可能,凱凱(柯震東原名柯家凱)那么帥,怎么可能呢?就算是真的,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被原諒的機會。”毋庸諱言,對和錯的判斷標準會因為私刑的存在不再掌握在法律手中,而是由私刑者自己判斷,其懲戒程度也全靠私刑者自由發揮。以這樣的邏輯,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必然將造成混亂不堪、人人自危的局面。所以網絡暴力這種以暴制暴式的自我執法,與文明社會和法制社會倡導的制度格格不入。
雖然網絡暴力暫時還無法得以根本消除,但它值得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在中世紀的西方,有眾多類似于“獵女巫”的行為,它的本質也是私刑。它通常放大一個人的錯誤,讓她跪在所有人面前。而如今在網絡,有這樣一種行為,叫“掛一個人”。這樣的網絡暴力和曾經發生的故事十分相似,它只不過是改頭換面后重新在網絡上招搖過市。
網絡暴力帶給網絡世界的危害令人沉思。我們翻看微博的時候不難發現,網民的感性言論大大多于理性言論,暴力言行不時在網絡中發酵蔓延。所以才會有人打著愛國幌子對網民進行道德綁架;會有人扒開別人的隱私,自稱是為了維護正義;會有人濫用私刑還不受到苛責。這才是最可怕的事,不僅是有一群人在做著邪惡的事,而是一群人做著邪惡的事,還自詡正義。
網絡能帶給人們便捷,相信隨著未來科技的發展,它可以滿足人們更多需求。可是網絡暴力所造成的弊害,則是無法挽回的。一旦網民陷入對網絡暴力的癡迷,而沒有人察覺到其危害,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注釋:
①(德)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沉默的螺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
②(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7.
③(英)約翰·密爾頓.論出版自由[M].商務印書館, 2014:22.
(作者陳昶潔系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陳力峰系楚天金報常務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