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艾美華
跨族際傳播: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發展的多維方式
□張瑞 艾美華
新疆民族文學憑借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和語言環境,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之一。仍處于不斷創作和完善中的當代民族文學,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跨族際傳播,成為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立足于幾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從傳播類型的角度出發,試圖對當代民族文學的跨族際傳播進行介紹和分析,以期能夠使新疆民族文學被更多人所了解和熟知。
民族文學;傳播方式;跨族際傳播
新疆當代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方式,從傳播學所涉及的角度來進行考察,可以根據人類傳播的基本類型進行劃分,這種劃分方式是按照從小到大的范圍來進行的,包括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國際傳播等方式。
組織傳播,顧名思義是以組織為主體的信息傳播活動,通過信息傳遞將組織的各個零散的部分連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和組織的生存發展。在新疆當代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中,高校講學就是一種以組織傳播的方式來對民族文學進行傳播的過程。
(一)高校人才培養注重多民族文學傳播
新疆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學生培養方案采用了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并重的方法,使得學生各方面素質實現綜合發展,不僅能夠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還能了解相似領域的技能和方法,成為一個既能夠深入研究的專家,又博學多才的雜家。
高校培養作為一種自上而下地把組織目標和任務傳達貫徹給學生的傳播過程,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有一種把各民族文學相互融合、共同傳播給大眾的意識。因此,高校人才培養不失為民族文學傳播和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近幾年來在不斷擴大和創新中。
(二)高校課程設置注重多民族文學培養
新疆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設置的核心專業課不僅包括民族文學的多項內容,而且還有許多各個朝代文學的專業選修課,邀請精通各個民族的專家教授講授,培養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能力,使他們真正懂得各民族文學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以及傳承和傳播的重要性。
學校在為學生設置課程時便已潛移默化地將民族文學滲透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和討論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目標傳達給這些學習、理解、接受能力強的青年學生,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思想和意識,是組織傳播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覆蓋范圍最大的一種傳播方式。
群體傳播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集合體。在新疆當代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中,座談會和研討會都是以群體傳播的方式進行的,每一個參加會議的人都是奔著傳播民族文學的共同目標相聚在一起,通過互動來了解更多的作家和作品。
(一)創作報告會翻譯多民族文學
新疆作協組織的以“新疆少數民族文學翻譯”為主題的創作活動中,傳播者是新疆作協;傳播內容是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學翻譯現狀、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發展的方向等的探討;傳播形式是研討會、交流會;受眾是廣大讀者;傳播效果主要是使廣大讀者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對于宣傳新疆各民族的文學、傳播正能量、抓住當前大好機遇、將新疆少數民族文學的某些佳作翻譯成漢文是個不錯的方式。
(二)文藝座談會討論多民族文學
2016年5月,新疆師范大學就“新疆當代各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研究”在其文學院進行座談會,課題主持人艾光輝教授及在場的討論學者作為傳播者;傳播內容是新疆各民族文學互動關系如何、妨礙因素是什么、怎樣實現跨族際傳播等問題的討論;傳播形式是座談會、討論會;受眾是廣大學者以及民族問題和民族文學的關心者;傳播效果是使廣大學者和社會各界更加了解民族文學的現狀和跨族際傳播的重要性,為新聞傳播界學術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三)學術討論會交流多民族文學
在新疆各大高校間組織的交流活動中,傳播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傳播內容是新疆文學特色以及發展現狀;傳播形式是講座、演講、交流會、研討會、課題等;受眾是廣大文學工作者、學習者、愛好者;傳播效果體現在加強了各高校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文學認識與文學欣賞水平,促進了新疆文學創作年輕化的發展,為新疆文學活動打開了新的發展局面。
大眾傳播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在新疆當代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中,媒體報道和視覺傳播以大眾傳播的方式來實現對民族文學的報道,從而實現更大范圍、更遠距離的傳播。
(一)作家專題片對多民族文學的宣傳
2014年9月13日,新疆日報社報道了一篇標題為“新疆維吾爾族作家祖拉古麗:在寫作中尋找快樂”的新聞稿,介紹了一位新疆本土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寫作習慣和創作成果。對祖拉古麗的報道,不僅讓廣大民眾了解了民族作家和作品,更對民族文學的創作過程有了親切而深刻的認識,并且開始了解他們、熱愛他們、傳播他們,因此,大眾傳播成為民族文學傳播的一種最直白的方式。
(二)作品表演展示多民族文學佳作的推介
在烏魯木齊市舉辦的新疆優秀文學作品朗誦會中,通過獨特的朗誦閱讀形式,用每月舉辦一期的方式來向新疆各族讀者傳播新疆優秀文學作品,從而成功為廣大市民搭建了一個展示、交流、推介近年來新疆本土各民族作家及其作品成就的平臺。這些活動都引起了市民的強烈反響,引發了關注民族文學的熱潮,使得這些文學作品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傳播給受眾,因此大眾傳播的方式要比書面形式更加靈動、更讓人印象深刻。
國際傳播是國與國之間的一種信息傳播方式,把國家社會作為基本單位,把大眾傳播作為支柱,包括多個主體。與國家民族利益緊密相聯,政治性較強。在新疆當代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中,作家之間的國際交流就是彼此之間所進行的一種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傳播,只是以個人或組織的方式呈現出來。
(一)作家訪學提升多民族文學創作能力
2016年3月,由民族文學雜志社主辦的《民族文學》重點作家培訓班在北京舉辦,邀請了近期發表過作品的來自十幾個少數民族的三十多位作家參加,并邀請了一系列專家學者為作家們授課,為提高作家們的創作水平、使大家進一步開闊視野做出努力。各個民族的優秀作家共聚首都,以國際交流中個人的方式進行文學傳播,每位作家通過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前輩們的交流和研討,向各大名家借鑒和學習,使得民族文學的傳播和交流自成規模,并且日漸豐富起來。
(二)會議交流擴大多民族文學傳播范圍
2012年10月份,“絲綢之路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學國際學術會議”在西安召開。邀請了國內外多位關心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專家學者參加。可以說既是一次國際文化交流學術會議,也是一次世界文化盛宴。國際化的會議把民族文學的傳播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以集團或組織的方式進行交流,使得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開始走向世界,被世界上各個民族所欣賞和品讀,增加了民族文學的知名度,也使世界各國開始了解中國的民俗文化,擴大了我國民族文學的影響力。
(三)文化宣傳提高多民族文學認知意識
200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認為“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這標志著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識。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通過一定的組織和載體進行民族文化的宣傳和推廣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不僅要讓世界了解中國,還要了解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這是國際傳播中以跨國組織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體現。
當前民族文學的傳播方式已在新媒體環境中日漸豐富起來。作為新一代的文化傳承者,我們不僅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且要用實際行動來對各個民族的文學進行閱讀、討論、宣傳、保護。這既是一種使命,又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1.張雪艷.民族志視野與轉型期漢族作家跨族文學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05).
2.楊建軍,陳芬.論新世紀少數民族文學[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2(05).
3.艾光輝,艾美華.新疆當代各民族文學關系的實證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
4.羅四鸰.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的身份建構與小說創作[D].復旦大學,2011.
(張瑞: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新聞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艾美華: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當代各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15BZW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