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軍來
淺議媒體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傳媒人才的培養
□高軍來
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傳媒人才培養方式應該與時俱進,適應社會對傳媒人才的需求。媒體融合對復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傳媒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與高職院校總體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并體現自身專業特點。高職院校應建立起適合新型傳媒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鼓勵在新媒體平臺基礎上的創新創業在實踐中是一種有效的嘗試。
媒體融合;高職院校;傳媒人才;創新創業
1983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 De SolaPool)在自己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書中提出“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如今在理論方面已經基本形成共識,而且媒體融合這一現象也成為了當今傳媒領域的發展趨勢與方向。不管是被動應對還是主動適應,這一現象給傳媒領域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有目共睹。把握這一現象的本質,研究這一現象趨勢性的特點,以便更好地來適應媒體發展的未來趨勢與方向,是當今傳媒界面臨的迫切而現實的任務。因此,在新形勢下,有針對性地探討專業的新聞人才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媒介融合的形態,經過這幾十年來的整合發展,如今早已不僅是簡單的不同形態的媒體間的合作。在國外,經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進行內容和營銷領域的互動和合作階段、媒體整合階段,媒體間如今已進入媒體深入融合階段,開始依靠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層挖掘信息內容,將不同媒介形態集中到一個多媒體數字平臺上,實現報紙、廣播、電視、電腦、手機等信息終端的功能一體化,如《赫芬頓郵報》等。而在我國,媒體融合發展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比較典型的如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湖北日報》等地方媒體,都先后成立了全媒體中心等類似的核心部門,具有同步視頻采訪、全媒體編輯、實時發布、輿情監控等功能,努力打造成為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①
在這種背景下,媒體對復合型傳媒人才需求加大了:媒體融合要求媒體從業人員要打破單一的技能拘囿,成為更全面的“多面手”,特別是對新興媒介的了解和掌握能力,提出了更為現實的要求。相關研究者認為,新時代的傳媒人才應具有開闊的視野、廣泛的知識面,綜合素質高、有創造性才能,能適應新聞、廣告、公關等更寬泛領域的傳播工作;要兼具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素養,有較高外語水平,掌握傳播新技能,善于交流,有較強的社會適應和批評能力等等,②這為新型傳媒人才的標準提供了一個較為具體的參考框架。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客觀存在著層次分級,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教育目標并不等同。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指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社會的高級人才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大類,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強調學科體系的系統性與嚴密性,強調其理論形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已經發現的規律、定理為經濟社會提供直接服務。可以說,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區別于普通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層次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的特征。③
與高職培養目標相適應,高等職業院校傳媒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應從研究傳媒行業發展背景與人才需求出發,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務基層,培養掌握主要傳播技藝為主的高等應用性、技能型人才。按照此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扎實,動手能力較強,將能較快地適應傳媒領域的急遽變化。
高職院校對傳媒人才的培養需要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意識,在培養機制上為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
(一)引進、培養新媒體教師隊伍
受高等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影響,近年來,高職教育中傳媒專業教師人才普遍缺乏,有一定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傳媒專業教師在高職院校中教師團隊構成中數量較少,而具有融媒體經驗和操作能力的教師更是缺少。傳媒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僅局限于理論性探討,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當前傳媒界對人才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不足是高職院校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要加強與新媒體業界的溝通、互動,堅持教師能夠“引進來、走出去”,吸引新媒體業界人才到高職院校兼課或任職、任教,把媒體發展的最新動態適時地傳導到高校的課堂中。另外,要注重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增加他們外出學習與交流的機會,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鼓勵教師到新媒體中掛職鍛煉,這樣可以有效保障學校與業界之間的融合與對接。
(二)開設新媒體專業或課程
在學科方面,要打破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開設新媒體專業。原有的新聞專業或傳媒專業的課程設置,培養的目標大多是針對報刊、廣電等傳統媒體輸送專業人才,由于各校情況不同,科目偏向也有所區別。微信、微博、PPT等新媒體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生事物,對這些新媒體的研究與規律的把握方興未艾,與傳統媒體相比,它們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潛力,與此相關的課程設置也成為當務之急。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這些新興媒體發展時間迄今尚短,對它們的研究也成為大多數高職院校的一塊短板。如何補足這塊短板,在課程設置方面引導學生掌握最新的傳播技藝,了解它們的原理和功能,并能熟練掌握和運用,這不僅是媒體研究者,也是高職院校普遍面臨的新的課題。
(三)引導學生參與新媒體運作
學生掌握新媒體的操作與運用技巧,并運用于傳播,實現更好的服務,這是高職院校傳媒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這就需要學校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參與到新媒體的運作中來,甚至創建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在實踐運作中領悟新媒體的運作規律與方法。當然,如前文所述,新媒體人才的培養并不是要拋棄傳統傳媒學科的學習過程,兩者是無法割裂的。學生對新媒體的把握程度深淺,其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建立在對傳統媒體的運作技能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培養方式上,傳統與新興,兩者不能偏廢。
(四)注重學科融合,跨學科培養人才
媒體融合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現實需求,因此,學校可以嘗試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傳媒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跨學科學習。傳媒學生可以申請到計算機專業學習計算機的操作運用,可以到外國語專業學習外語,也可以到某一感興趣的專業選修某一門課程,以增強其他方面的能力。④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今已是一種時代潮流。對于傳媒專業的學生而言,新媒體也是一個較好的創新創業平臺,學校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創新創業的實踐。在不少院校中,學校、各學院甚至年級、班級都紛紛設立微博、微信公眾號,有些平臺直接交給學生來打理。學生在這些平臺上,包括設計、撰稿、發布等都親自實踐,自然掌握了不少新媒體運用的知識。在某些職業院校,直接設立創業學院,引導學生開設淘寶班、做微信營銷,在取得經濟收益的同時,也讓參與其中的學生在新媒體應用方面更加得心應手,這些都可以作為媒體融合背景下培養新的傳媒人才的借鑒參考。
媒體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根據傳媒界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更新發展,才能培養出更加符合新媒體環境的新型人才。高職院校應加強師資力量建設,革新師資隊伍;專業構建方面,要根據新媒體發展,適當設置適應媒體發展的專業,開設相關課程;積極培養學生參與新媒體運作的能力;在學生自身能力充足的情況下,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可以跨學科學習,為復合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學校要積極扶持、鼓勵學生進行新媒體創業,給予相應的平臺、資金等支持。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勢在必行,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平穩心態,積極探索更加適合新媒體人才培養的策略,穩健發展。
注釋:
①媒體融合經典案例[EB/OL].[2016-06-23].http:// blog.sina.com.cn/s/blog_15c2763360102xldp.htm l
②程道才.跨學科設置課程培養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J].新聞戰線,2005(10):54-56.
③④牛麗紅.媒介融合新時態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新聞論壇,2014(3):97-100.
(作者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