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璐
探討高職音樂專業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余璐
根據高職院校音樂藝術類教育辦學理念、復合型藝術人才的教育模式和培養模式,當下急需轉變高職音樂專業課教育發展的思路,形成以“實踐”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音樂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音樂專業課發展的新思路。
高職教育;音樂專業;新思路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具有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高職音樂專業教育總體而言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課程以及教育模式都是按照高等教育的模式來組織的,這就導致了教育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急需探尋高職音樂專業教育發展的新思路。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高職音樂專業課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特點為基礎,構建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以開放性教學為手段,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①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八屆大會提出的《關于職業基礎教育的建議》,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就業做全面準備的職業基礎教育,主要是指以技能為主要支撐點,以知識為輔助的職業教育。②因此高職音樂專業課人才的培養也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分析市場的需求以及市場的現狀。目前市場對于高職音樂專業人才崗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社會藝術文化產業、企業文化建設及文化服務產業、藝術團體產業、社區文化建設及服務產業以及其他文化管理、策劃、表演和服務等工作。根據這一市場導向,高職音樂專業課應該具備與音樂基礎崗位相關的音樂策劃、表演、培訓以及執行為一體的音樂藝術綜合能力,與此同時還需要具備基礎的與人交往、與人溝通的能力,以及創造力、表現力和學習能力。
(二)以專業特點為基礎,構建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音樂專業課人才的培養還需要充分考慮專業的特點,即在理解音樂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通過感知、體會以及長期反復的練習和實踐來達到對于音樂技能的掌握。根據這樣的專業特點,傳統的“2+1”或者“2.5+0.5”教學模式并不能完全滿足高職音樂專業生在音樂技能方面的標準,因此需要高職音樂專業課安排崗位實習的課程,使學生在崗位實踐中促進音樂專業技能和技巧的提高。這就需要高職音樂課轉變教學模式,具體包括以“學”為中心,以“導”促“學”。需要注意的是,高職音樂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音樂知識的學習,而且是音樂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進行引導,啟發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領悟音樂、欣賞音樂以及開發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③
例如,構建崗位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可在聲樂課程的教學環節,首先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特點,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人員配備,可以演唱會等形式進行展示,各小組在表演中進行崗位角色設置,主要包括策劃、活動組織、活動執行、演員、音像設備組等崗位角色。采用這一教學模式,轉變枯燥的、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讓高職音樂專業生對于崗位的要求有直接的感悟,以便在學習和實踐中進行鍛煉。
根據高職音樂專業課人才培養的目標,高職音樂專業課的教學環節也需要進行深刻的改革,主要改革的方向就是構建三位一體的教學環節,具體涵義是“教學-實踐-創作”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作為培養復合型音樂藝術人才的核心環節,④從而實現音樂教學與音樂實踐的相輔相成,實現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教學。
(一)教學環節中的音樂知識建構
在高職音樂教學環節,根據課程的安排主要包括兩個體系: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以及公共課程教學體系。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根據具體的分類不同,分為聲樂課、舞蹈課以及戲劇表演課等等。公共課程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各種素質補充課程,例如語言類課程、文化類課程和政治類課程。
高職音樂專業生需要在課程的學習環節構建音樂基礎知識,因此需要教師幫助高職音樂生設置一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⑤例如第一學年主要掌握基本的歌唱要領和歌唱技巧,主要包括樂理、和聲、曲式理論以及視唱練耳訓練和基礎的合唱訓練。在音樂作品的曲式規模上,形成以小型聲樂作品為主的音樂基礎知識;第二學年主要是聲樂作品的研究和演唱,例如聲樂作品的各種主要唱法,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等等,各種唱法抒情的場合以及演唱的要領,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對于中西方音樂史以及名著名作的學習,并進一步學習中高級視唱練耳與中高級合唱課程。在作品的曲式規模上主要以中等規模的聲樂作品為主。第三學年學習的重點主要是技能的綜合練習和知識的綜合運用,需要研究歌劇以及音樂劇中的角色情感和相應的演唱訓練。⑥
(二)在實踐環節中的音樂技能培養
高職音樂專業課的實踐環節需要根據時代的需求進行具體的分解,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實踐、集體實踐以及舞臺實踐這三個基本的實踐環節。⑦首先是在課程教學實踐環節,教師不僅需要注重音樂知識的講解,更加需要注重教師的親身技能的展示,從而促進學生在音樂技能觀摩的過程中領悟技能、技法和動作,并進行相關的模仿練習以及自我消化實踐。其次在集體實踐中,教師需要注意集體實踐的形式,盡量以真實的舞臺藝術作品的排演和練習為主,從而引導音樂生在特定表演內容的范圍內,以集體表演為目標,主動積極地進行音樂技法練習以及音樂技法應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實踐步驟是舞臺實踐。通過舞臺實踐鍛煉音樂專業生的藝術表演能力以及身體和心理的調節能力。
(三)創作環節中的藝術領悟
需要注意的是創作環節并不是單獨的環節,也不是一個分離的環節。創作環節是隱形于、貫穿于整個音樂學習與實踐過程當中的。
藝術創作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對于創作者來講的首度創作過程、對于表演者來講的二度創作過程以及對于觀眾來講的三度創作過程。針對高職音樂生來講,主要的創作即是對于表演者來講的二度創作過程。這一創作過程需要表演者在整個音樂藝術作品的表演過程中,理解作品的主旨,并且綜合運用相關的藝術技能和藝術技巧進行呈現的主要過程。總結來講,對于高職音樂生主要的創作過程是在知識架構和表演技能綜合運用的基礎上,加深對于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從而詮釋音樂作品,進而達到表演音樂作品的效果。⑧
評價制度是一支強有力的指揮棒,因此需要注重評價制度的時代性和適應性。這里的評價制度主要是對高職音樂學生的評價制度。多年來對于學生的評價制度是教師評價制度,這種單一的評價制度對于學生的激勵和警示作用并不樂觀。新時代高職音樂專業課需要構建以教師評價為主導、行業評價為重要補充、能力評價為本位的評價制度。⑨
首先行業評價作為重要補充,徹底顛覆了單一的教師評價模式。行業評價的渠道有多種類型,主要包括實習評價、用人單位評價以及舞臺表演的評價。以學生的能力本位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四個基本方面的內容:一是以音樂學習任務為評價載體的評價,二是要注重表演和創作過程的評價。音樂學習是一種時時刻刻的領悟的過程,因為音樂來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表演和創作過程中,需要強調過程監督以及過程引導,并對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狀態進行綜合評價。例如,設置音樂專業學生以策劃大型的活動為練習的課題,進行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在此過程中,每個人的能力都會得到體現,教師對團隊的總體表現給出綜合評價;對于團隊中每個人的每一項能力,則實行公投的方式,最終綜合各團體成員的意見形成評價結果。
高職音樂專業教育只有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課程標準,不斷改革,不斷創新,才能實現高職音樂教育的特色,發展以職業崗位教育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創新教育模式。
注釋:
①周雪.音樂表演專業創新型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6(04).
②彭云.論地方本科院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教學[J].科技視界,2014(30).
③瞿立新.崗位主導型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4).
④趙連瑞,晉秀波.關于優化高職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18).
⑤武婷.論音樂表演專業舞臺實踐教學的價值[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05).
⑥張增賦.淺談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J].北方音樂,2016(09).
⑦魏慧莉.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自主創業的現狀與對策[J].通俗歌曲,2015(5X).
⑧袁微娜.試論音樂表演專業舞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5(16).
⑨吳曼.淺論新時期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2).
(作者系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