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琤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
?
保險交易所在全球的發展及啟示
虞琤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

保險交易所既是世界保險發展史中的重要產物,也是英美等保險強國市場發達的顯著標志,歷來倍受我國保險業關注,特別是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保險業“新國十條”中明確鼓勵組建全行業的再保險交易所。2015年12月上海保險交易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準籌建,成為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從全球范圍看,保險交易所的沿革呈現多種形態,為上海設立發展保險交易所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現代經濟金融活動中,交易所為市場參與者提供進行交易的安全環境,受監管的交易所類似俱樂部,經批準方能成為成員,成員的行為受到正式規則約束。保險交易所本質上是一種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制度創新,能夠重構保險市場交易者之間的關系,產生制度效應,從而創造市場和促進發展。1688年從英國泰晤士河畔勞埃德咖啡館起家的勞合社,被公認是保險交易所的起源。美國曾于1979年模仿勞合社設立了紐約保險交易所,但僅存續18年,于1996年歇業清算;1995年在紐約成立的巨災風險交易所,是互聯網應用于保險交易所的典范;2010年,奧巴馬醫改方案中推行健康保險交易所。此外,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于1992年年底推出巨災指數期貨及期權,隨后百慕大商品交易所也提供指數化期權產品,成為全球巨災風險衍生性金融產品的交易場所。
在分工專業化、互聯網興起和金融創新潮流的驅動下,保險交易所現象方興未艾。與現存證券、期貨、黃金、大宗商品等交易所不同,它無法完全脫離有形市場。即使是同一險種,不同標的風險狀況也不盡相同,風險越復雜,參與主體就越多,就更需要交往和磋商,保險交易所成為虛擬交易與實體服務相結合、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數據測算與人為判斷相結合的場所。
保險交易所一般包括如下要素:交易內容,主要是財產險、責任險、意外險、健康險及再保險;交易主體,包括符合會員資格的承保人和存在特定保險需求的投保人;交易場所,具備固定的交易地點和網址;交易設施,涵蓋電子交易系統、信息數據庫、財務結算、單證制作等;交易規則,維護公平競爭的流程和要求;交易監管,保持償付能力充足的措施和手段;交易服務,包括保險經紀、保險公估、海損理算、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公司和網絡。雖然交易所通常包括統一的要素、同類交易所一般遵循一致的運行規律,但從全球實踐來看,保險交易所存在多種模式。
(一)倫敦勞合社
現代的勞合社是全球財產險與責任險交易的首選場所,會員包括眾多的出資成員、94個辛迪加、59個管理代理公司,及219個保險經紀、3872個承保代理和服務公司等。其賣方(承保主體)是由一家或多家出資成員結合而成的辛迪加,但辛迪加只出資承保,具體經營主要依靠管理代理公司,即采用“交鑰匙”的專業管理方式。買方則遍布于全球各大保險市場,眾多的保險經紀、承保代理和服務公司等發達中介體系將業務帶入交易所。交易規則是:在保險經紀人等的撮合下,各辛迪加經歷共保、再保交易流程簽購各自的業務份額,完成交易信息登記后,按毛保費收入繳納會費,將保費收入以信托形式存入保證金,在保險責任了結后核算和分配利潤;若想終止經營或退出市場,還可通過購買關賬再保險轉移風險,勞合社對于其簽發的保單承擔最終風險。
勞合社是全球唯一真正意義上的保險要素市場,通過獨特的制度安排實現了資本和技術完美結合,提高了風險和資本的交易效率。一是創新市場主體,實現保險要素高效配置。突破了要素結合的制度障礙,通過辛迪加、管理代理公司等特殊主體,各類資本、人才、技術、服務可以自由組合成為保險生產線,孕育遴選出世界頂級的專業交易團隊,形成“沒有不可保風險”的強大陣容。二是創新承保機制,發揮風險管理核心專長。辛迪加模式帶來多元化的風險資本,共保體機制對風險進行再切分,再保險支持對風險進行再分散。多層次的風險分散機制,將保險大數法則運用得淋漓盡致,促進了承保能力提升。三是創新中介體系,向世界各地輸出保險服務。借助成員代理、特許經紀、承保代理等新型跨國中介網絡,形成發達的國際保險中心,占據保險服務輸出的國際地位。勞合社約70%的資本、超過80%的業務均來源于英國以外,且經營效益頗佳。2014年綜合成本率低至88.1%,資本回報率高達14.7%。四是創新監管制度,形成高效運行的市場規則。勞合社通過分析系統記載的詳細交易數據,設計普通市場無法施行的監管方式,開展電子交易系統實時監測。特別是采用全面績效管理框架模式形成效益導向,以歷史交易數據生成承保參數,通過交易系統數據監測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二)紐約巨災保險交易所
20世紀末,美國集中爆發了佛羅里達州安德魯颶風、加利福尼亞州的北嶺地震兩大自然災害,保險賠付高達318億美元。在此困境中誕生的紐約巨災保險交易所(CATEX),旨在通過互聯網促進再保險交易,為巨災提供分散平臺、提高承保能力。
CATEX依托互聯網全天候交易環境,向跨國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提供實時服務,目前已經實現了再保險交易全流程電子化,為全球再保險業首創了電子交易空間。專為再保險交易設計開發的“樞軸點系統”,為再保險市場提供專業軟件解決方案和人性化技術支持。登錄的賣方主要是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及其他資本提供方,或合法的管理代理人,買方主要是再保險經紀人和保險項目管理人等。雖然交易流程和規則與普通保險市場一致,但買賣雙方需要在網上完成整個交易過程,并在每一個交易步驟提交留存全部數據信息,用戶還可依據權限向交易所索取業務數據及分析報告。
CATEX是全球最佳保險技術供應商。網上交易平臺突破了地域、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為紐約在國際保險市場發揮作用另辟蹊徑,特別是對于那些在傳統再保險市場上難于分出的業務,網上交易所成為便捷的分保查詢途徑。全流程電子化交易轉變了傳統再保險業務模式,互聯網體驗為廣泛分散風險提供人氣支持,大數據開發為風險定價和分割奠定了技術基礎,促進了再保險交易,提升了風險分散程度,使承保主體對巨災等高風險業務領域不再望而卻步,做大了市場蛋糕。
(三)美國健康保險交易所
健康保險交易所發端于1980年代美國肯塔基州的“國際醫保交易所”,并以1996年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州選擇交易所”最為成功,這些私營的交易所如今還在為數百萬人服務。在美國以商業健康險主導的社保體系中,部分人群因貧困無力投保或因患病遭到拒保,2010年奧巴馬醫改方案中將設立健康保險交易所作為實現全民醫保的核心舉措之一,為沒有醫療保障的居民提供可以買到保險的場所。目前16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已設立啟用自己的州立交易所,7個州設立了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合辦的交易所,其余27個州依賴于聯邦政府統一的交易所平臺,計劃到2019年交易所能惠及2900萬美國居民。2015年,美國每6人中就有1人通過交易所購買健康保險,人均支付保費不高于100美元,其中87%的投保人獲得了理賠。
健康保險交易所的賣方為各州轄區內從事健康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買方主要為普通商業健康險市場買不到保險的個人消費者和小企業雇主,或其他偏好在交易所選購的消費者。保險公司入駐交易所需要通過經營資格審核,在交易平臺上發布健康保險方案需合乎監管標準。投保人在交易所可充分瀏覽和比較各家公司方案的費率和條款,選定最合適的方案進行投保。受到交易所嚴格監管,保險公司對于投保申請不得拒絕,不得對基本醫療項目設定年度最高賠付額和保單最高賠付額,費率上漲等方案變化也需要獲得批準。交易主要通過電子交換系統完成,在網上操作投保、交費、理賠、補助等各項流程。政策性醫療健康補助的受理和發放工作全部通過交易所完成,如“提前退休人員再保險計劃”“小企業健康險稅收優惠計劃”等。
美國的健康保險交易所類似于嚴格監管下的保險超市,在既有的體制內展示了如何實現更高質低價的醫療保障。一是彌補市場體系缺陷,有效擴大保險覆蓋面。當前美國缺少保障的正是被普通保險市場擠出的群體,交易所通過節省中介費用、分攤固定費用和擴大投保人群,使保險公司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降低價格,讓消費者買得起保險,彌補了傳統健康險市場的缺陷。二是實現有序市場競爭,有力保護保險消費者。交易所實現了規范而透明的監管,促進健康保險公司有序競爭,協助投保人選擇個性化的保險方案、適合的醫師和診所,以及與預算匹配的診療方案等。三是履行多項政府職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如加強居民健康管理,減少社會平均醫療成本;精確獲取健康保險購買信息,進行相關減免稅登記操作;經辦政府醫保項目,通過健康保險交易所平臺延伸政府公共服務,美國聯邦醫助社保覆蓋面已增至1590萬人。
依托保險交易所開展保險產品監管創新,在重點業務領域推行保險產品注冊制,為投保人提供量身定制的保險產品,增加產品靈活度和實效性,充分釋放產品創新活力。
我國正在建設保險強國,設立保險交易所能夠吸引國內外保險資本和技術,產生集聚作用、發揮輻射效應,推動構建繁榮高效、功能齊全的保險市場,增強在國際保險市場上的定價權和話語權,更好地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多元保險需求。借鑒國際經驗,上海保險交易所的設立在業務、主體、規則、監管、設施等方面涉及一系列創新活動,需要加強監管指導與支持。
一是依托保險交易所開展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保險交易所是市場化、專業化平臺,專業技術和創新水平集中體現在保險產品研發方面。勞合社的海上保險條款在全球產生深遠影響,是英國保險業的核心資產。保險交易所是天然的產品登記管理和信息披露平臺,能夠為注冊制改革提供技術支持。建議依托保險交易所開展保險產品監管創新,在重點業務領域推行保險產品注冊制,為投保人提供量身定制的保險產品,增加產品靈活度和實效性,充分釋放產品創新活力。
二是支持保險交易所集聚專業新型保險主體。保險交易所是吸引國際高端保險機構、試點培育新型保險機構的有效場所。建議通過監管引導,以重點業務為主線,有選擇性地吸引國內外具備相應專業技術特長的大型保險公司、航運保險等專業公司、再保險公司及具有高技術含量的中介機構,集聚培育一流的保險主體,促進保險經營專業化。
三是允許保險交易所開展交易規則創新。成功的交易所都有一套有競爭力的交易規則作為支撐。中國勞合社發展了近10年,2014年保費收入4.2億元,僅占全球勞合社全部中國業務的約六分之一,交易規則得不到全面復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建議支持保險交易所依法開展交易規則創新,發揮交易行為對于風險分散的決定性作用,使難保難分的業務逐步找到市場。
四是運用保險交易所提升監管效能。保險交易所是一線監管的重要陣地,交易所的登記管理系統和信息數據庫是現成的市場化監管工具,能夠推進監管手段現代化。建議充分運用交易所的實時監測和控制功能,與監管部門無縫對接,把監管舉措貫通至交易環節,防范化解保險市場風險和加強保險消費者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