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梅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
?
云南房屋地震保險經營模式探究
范紅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
本項目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小概率、大損失風險投保不足的實驗研究:跨期決策、續保決策和炫耀性消費視角”(71173144)和“2015年度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項目”建設經費資助。
在我國欠發達的云南地區,地震災害發生頻繁,云南地區經濟遭受巨大損失,且災后重建工作進度十分緩慢。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地震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先進地震保險經驗,立足于云南省省情,試構建由政府主導、各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并通過國際市場再保的云南房屋地震保險經營模式。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境內發生了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此次地震造成617人死亡,8.09萬間房屋倒塌。中國歷史上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案例不勝枚舉,其中包括地震、臺風、洪澇、干旱等,每一次災害的發生,都造成了大量人員的傷亡和大規模的財產損失,其中,地震災害更甚。云南省2001—2015年地震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趨勢如圖1。

圖1 云南近幾年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地震災害對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壞,并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在恢復建設過程中,政府的財政救濟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一方面,這對政府財政造成巨大負擔;另一方面,災區的經濟活動很難僅依靠政府救濟便很快恢復正常,社會捐贈在災后補償中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社會捐贈具有不可控制性。因此,地震保險作為一種經濟補償手段和風險分散機制應該得到充分利用,用相對實用的地震保險經營模式對救濟進行有效的補充,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房屋往往是居民開展正常的生產活動所必需的基礎,因此,本文先從房屋地震保險經營模式開始進行研究,以地震頻發帶云南地區為研究對象開展房屋地震保險模式的研究,進而為建立適用于我國的房屋地震保險模式鋪路。

?表 我國地震保險發展的四個階段
我國地震保險的發展路程坎坷,從財產保險的角度看,我國地震保險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見下表)。
我國的地震保險發展緩慢。2007年年末,整個財產保險行業的資產總額為3880.51億元,而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8451億元,由此可見整個財產行業的總資產還不足以賠付汶川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根據中國保監會發布的消息,在汶川大地震中保險業的賠款總計為16.6億元,相當于總損失的0.02%,可見,保險在地震災害補償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于地震保險制度不健全,許多財產保險并不承保地震風險,因而人們很難在災后迅速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尤其是在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后的地區。
地震保險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由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進而導致整個地震保險行業的制度不成熟,從以上地震保險的發展階段可以看出,地震保險的發展在之前一段時間是受到限制的,這對之后地震保險的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即使后來限制被撤銷,地震保險還是因為前期所受到的限制發展緩慢。
在美國,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支持地震保險的發展。比如,加州的地震保險主要是由各保險公司自發成立加州地震局(CEA),并在CEA設立地震保險基金對各保險公司的賠付作支持,并通過CEA進行國際再保。若CEA的地震保險基金不夠賠付時,政府給予充分的金融信貸支持,即加州司庫作為地震局發行債券的擔保人,可以發行債券。
新西蘭也是通過立法形式支持地震保險發展的,且政府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政府出資建立地震委員會(EQC),保險公司代理地震委員會(EQC)收取保費,并將保費全部交給EQC。發生賠付時,地震委員會和國際再保公司負責進行賠付,政府承擔無限賠償責任。
日本的地震保險有專門立法,由政府主導、各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即由各保險公司成立地震再保險株式會社,具體業務由各保險公司操作,只有當理賠數額達到一定數目時,政府方會與各保險公司進行比例分攤,在比例分攤的過程中,損失越大,政府承擔的責任也越大。
土耳其在經歷過重大地震帶來的損失后,也通過立法的形式支持地震保險的發展。主要是由世界銀行協助,政府、各保險公司、學術界建立形成土耳其巨災保險共同體,風險由國內各商業保險公司按照市場份額共同承擔,同時安排國際再保。地震保險有一部分是由政府強制的,有一部分是居民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行補充的。當地震保險的賠款達到一定的額度時,世界銀行會按事先的承諾給予土耳其政府貸款。
綜上,這四國的地震保險制度均是以國家立法支持地震保險的發展開始的,政府與各商業保險公司都參與其中,逐步發展成為今天較為成熟的地震保險制度。
(一)從云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角度
一個地區地震保險的發展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相關性,樂觀的經濟發展能推動保險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地震保險的發展。

圖2 云南地區2000—2014年經濟發展趨勢
如圖2所示,云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2011.19億元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12814.59億元。由發展趨勢來看,近幾年云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有利于推動地震保險在該地區的發展。
(二)從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角度
1998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2001年,中國保監會連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財產保險擴展地震風險管理的通知》《關于印發〈企業財產保險擴展地震責任指導原則)的通知〉,明確規定保險公司可以將地震風險作為企業財產險的附加險承保;2001年 10月,保監會下發《企業財產保險擴展地震責任指導原則》,進一步放寬了承保限制,并在承保方式、分保安排、財務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規范性要求;2003年,保監會完成并提交了《建立我國家庭財產地震保險研究報告》,中央領導批示,要求深入研究地震保險方案,加快推進震災保險體系建設;2014年國務院出臺保險“新國十條”,其中一條是“建立巨災救助保險機制,最大限度分散自然災害”,政府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這一系列法規文件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云南地震保險的發展。
(三)從我國地震保險的發展進程角度
2015年4月16日,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以下簡稱“地震共保體”)在北京正式成立,有45家財險公司加盟,聯合承保居民住宅地震風險。“地震共保體的成立是保險業對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開展的有益探索,將推動我國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先行先試。”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通過地震共保體這個平臺,我國將逐步形成一套體系完善、流程順暢、科學可行的制度安排,充分整合行業資源,發揮協同優勢,健全和完善巨災保險服務能力。地震共保體由財產保險公司根據“自愿參與、風險共擔”的原則申請加入。這是保險業對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開展的有益探索,標志著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15年8月20日,全國首個地震保險專項試點在云南省大理州啟動。
(四)從民眾的保險意識角度
云南歷經的幾次大地震給當地經濟造成嚴重的損失。在對昭通地震災區進行的考察中發現,地震后將近一年的時間,災區大部分倒塌的房屋還沒開始重建,當地災民仍舊居住在救災帳篷里,而政府對每戶房屋受損居民撥付的用于房屋重建的4萬元遠遠不足以興建一棟最簡單的房子。當時媒體隨機走訪幾戶受災人家,當對其談及地震保險時,雖然從未聽說過,但他們明顯表現出對地震保險運行機制的興趣,紛紛表示如果有一份這樣的保險,他們一定會購買。由此可見,當面對地震災害帶來的巨大損失,政府的救濟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時,居民對其他保障機制的需求十分強烈,居民的保險意識明顯增強。與日俱增的保險意識會推動一個地區地震保險的發展,而房屋地震保險往往是在對地震保險需求強大的地震活動頻繁地區萌芽并逐步發展的。
云南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民眾的保險意識也在增強,這為房屋地震保險在云南的推行創造了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由此可見,房屋地震保險在云南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一,完善相關地震保險法律法規。地震保險制度發展成熟的國家,無一不是通過立法、在相關法律法規支持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國需要盡快出臺與地震風險相關的保險法律法規,來促進我國地震保險的發展。要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明確支持我國保險公司開展地震保險業務,包括取消對保險公司承保地震風險責任的限制,支持保險公司獨立將地震保險作為主險;對開展地震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政策;發生的地震保險賠付超過保險公司的地震風險準備金時,政府作為擔保人允許保險公司為其承擔的地震風險發行債券;政府給予保險公司較低的貸款利率等政策。對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云南地區,允許云南根據省情制定相關的地方性法規來支持當地地震保險的發展。云南地區地震頻發,該地區應當制定相關法規強制性收取房屋地震保險保費,如果強制保險保額不能滿足當地居民實際保障需求的,可以允許其通過商業地震保險進行補充。
第二,國家財政支持建立云南房屋地震保險專項基金。由于我國云南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區域,因此,僅靠本省力量建立房屋地震保險基金會有一定難度,需要國家給予財政上的支持,即中央財政每年撥付一部分資金給地震保險巨災共保體用于建立云南房屋地震保險專項基金,視為國家對當地居民保費的補貼。這樣,云南房屋地震保險專項基金有中央財政撥付、云南省政府撥付、云南地區強制收取的部分房屋地震保險保費等三個主要資金來源。基金的投資運作范圍應受到嚴格限制,例如用于國債和儲蓄等風險較低的投資領域。基金運用時,只能專款專用,不能將地震保險基金用于對其他災害造成的損失補償。
第三,云南省各級政府加大房屋地震保險普及力度。云南省政府制定相關通知進行地震保險知識普及并下達至各縣、鄉,保險公司也要積極配合。
(一)經營模式的構建
由國外地震保險制度的成熟經驗可知,政府、商業保險公司以及國際再保險市場在其中的角色不可或缺。基于云南省省情,由政府主導、各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并通過國際再保市場進行風險分散的模式適合云南地區房屋地震保險的發展。
政府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持和引導各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地震保險市場,制定申請加入共保體的保險公司的資格審核規定,并對其業務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加入共保體的各保險公司必須根據相關規定開展業務,同時享受政府規定的地震保險保費收入部分的稅收減免及特別融資政策。
加入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的保險公司開展房屋地震保險業務,由政府授權的各商業保險公司定期下鄉,在居委會、村委會的協助下收取強制房屋地震保險的保費,并將收取的保費全數上交共保體,共保體將保費劃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自留,一部分進行國際再保,另一部分根據各商業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市場份額將其按比例分攤給各商業保險公司,各商業保險公司將收到的保費和提取一部分以往年度公司的盈余建立起專項地震保險準備金,并進行合適的投資管理,嚴格專款專用,不得將其用于對其他財產保險的賠償。除此之外,各保險公司也可以依據相關規定承接自愿房屋地震保險業務。
地震風險作為一種巨災風險,引入再保機制是必須的。中國的再保險市場發展尚不完善,根據中國保監會發布的數據,2013年,我國專業再保險機構保費收入1238億元,僅僅占全球再保險市場的2%左右。因此安排再保險時,需要借助發展成熟的國際再保險市場。共保體需要對地震可能發生的損失進行預估,通過國際再保的方式降低其地震保險準備金不足以賠付的風險。

圖4 賠付時的資金流向
(二)具體操作流程
各商業保險公司在征收房屋地震保險保費時,根據國家財政撥付的地震基金進行保費調整,收取扣除補貼后的部分。保險公司扣除手續費后將保費盡數交給共保體,共保體將收到的保費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自留,由共保體內專門的基金管理機構進行投資運營;一部分進行國際再保;另一部分根據各商業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以及各公司的房屋地震風險準備金反撥給各商業保險公司。
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公司按強制地震保險的保額進行賠付,超過其應承擔責任部分的金額,由共保體對超賠部分進行補償。對于自愿房屋地震保險保單的賠付,由保險公司自行承擔。當保險公司和共保體應該承擔的責任發生的賠付金額超過其地震保險準備金時,可以據相關規定獲得一定數額的政策性貸款,當政策性貸款仍不足以償付時,按照相關規定,保險公司和共保體可以在政府的擔保下發行一定數額的地震風險債券,并用未發生地震保險賠付年度的保費進行負債的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