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本刊記者
?
預防流動性和利差損風險監管劍指高現價產品
陳婷本刊記者
就在寶能萬科股權之爭逐漸冷卻之際,有關萬能險的動態卻再次引發市場關注。
2016年1月20日,中國保監會召開高現金價值產品監管規定修訂座談會,擬就高現價產品監管規則進行修訂。據悉,此次修改范圍涉及高現價產品的定義、主體責任、償付能力充足率要求、產品開發及銷售等六方面。
高現價產品定義范圍擴大。按現行規定,高現金價值產品是指第二保單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與累計生存保險金之和超過累計所繳保費,且預期該產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3年的產品,投資連結保險產品、變額年金保險產品除外。修訂后的監管規則將該類產品范圍擴大,指第四保單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與累計生存保險金之和超過累計所繳保費,且預期該產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5年的產品。實際上是將存續期3到5年的產品也歸入此類產品中。
更為關鍵的是,保監會擬要求保險公司不得開發新的存續期在3年以內的產品,且2016年10月1日之后也不得繼續銷售此類在售產品;同時,自通知下發起不得銷售存續期在1年以內的產品。
國金證券分析師徐飛認為,監管機構擬對高現價產品進行更為嚴格的管理,主要是對近期萬能險迅速擴容的監管,以控制流動性風險。同時也符合監管機構推動發展保障型產品的思路,有利于保險行業更好地服務國計民生。
實際上,保監會2015年年底就開始著手完善高現價產品“短債長配”的監管框架,并在去年12月連續發布四項針對性約束文件,包括:《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高現金價值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12月9日)、《關于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12月11日)、《保險資金運用內部控制指引》(12月15日)、《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信息披露準則第3號:舉牌上市公司股票》(12月23日)等,已就險資“短債長配”的潛在風險作出了相應的限制。不過,此次座談會旨在實現更高級別的約束。
據悉,2015年12月版的《征求意見稿》仍允許保險公司在資本不低于年保費50%的情況下繼續銷售高現金價值產品,同時給予無法達到相關資本要求的保險公司兩年過渡期。但是,新的《征求意見稿》將直接禁止此類產品的銷售,同時將在不到10個月以后開始執行。很顯然,此次監管力度更大,且頗具懲罰性。
除了范圍擴大、叫停短期高現金價值產品以外,此次修訂還有一些新的限制性規定,包括各壽險企業的總精算師負責高現金價值產品的估值;并將各家公司高現價產品的配額和盈利能力掛鉤,而不僅僅是與注冊資本掛鉤(即如果公司繼續虧損,則配額將下降;以往只要不斷補充資本金,就能持續銷售新單)。
國金證券徐飛認為,對于短期限高現價產品的限期停售,體現了對該類產品監管思路的進一步收緊。
根據中國保險業協會披露數據,2015年前11個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約為6700億元左右,其中主要為萬能險新增交費。據估算,3年期以內萬能險產品新增規模占萬能險總新增規模比例較高,預計或超過50%,即可能達到3300億元以上規模。
徐飛還預計,此次監管政策對于萬能險銷售較多的民營保險公司影響較大。根據中國保險業協會數據,原保險保費收入主要為傳統險、分紅險保費收入,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主要為萬能險新增交費,用“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原保險保費收入”這一指標去觀察其業務結構則可以看到,華夏人壽、珠江人壽分別達到2930.1%、18354.1%,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遠高于原保險保費收入;富德生命人壽、前海人壽、光大永明、幸福人壽、正德人壽等,分別為107.6%、351.9%、111.7%、159.8%、438.5%,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也明顯高于原保險保費收入。而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保險,這一比例分別僅為6.8%、40.6%、6.1%、2.4%。具體數據可見附表。
北京高華分析師李南同樣認為,此次監管規定對較小的非上市險企的沖擊更大,因其高現金價值產品銷量普遍較高,尤其是在2015年。不過,由于寬限期較長,李南認為上市險企不會立即面臨流動性風險,但預計那些高現金價值產品比重較高的險企資產增長將放緩,且鑒于存在銷量和退保壓力,其產品結構的改善也需要更長時間。
“新規的效果仍有待觀察,我們認為保險企業仍有空間設計一些退保價值具有吸引力同時又不屬于當前劃分的高現金價值類別的產品。”李南認為。
海通證券分析師孫婷認為,低利率環境下,高現價產品的利差損風險和現金流風險加大,保監會進行規范屬預期之中。高現價產品存續期較短,在目前央行頻繁降息的背景下面臨巨大風險:1)利差損風險。此類產品承諾收益普遍在3.5%以上,部分萬能險預期結算利率甚至超過7%,投資收益難覆蓋成本;2)期限錯配風險(現金流風險)。此類產品存續期一般在1至2年,而資金投向多為債權計劃、權益等久期較長的資產,一旦集中退保遭遇新增保費下滑,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北京高華分析師李南認為,此次監管規定修訂顯示保監會希望減少險企為銷量業績而進行的非理性競爭,并控制退保、現金流風險和中短期內資產負債不匹配的情況,尤其是在當前資本市場較為波動的環境下。
業內分析人士普遍反映,考慮到現在類似的短存續期產品是中小保險公司的主營產品,如果新規落地,無疑短期內將對這些保險公司的產品結構造成強烈的沖擊。而保監會此次會議的針對性也十分明顯,主要是限制近來中小保險公司較為青睞的“以資產推動負債”的發展模式。這向市場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當前大多數中小保險公司旗下的高現價產品偏向理財性質,且提供的預期收益率在理財市場上也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中小保險公司這種依靠高預期收益率實現資產快速擴張的模式背后有風險錯配的影子,整體性質與保險行業求穩的步調不相吻合。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此次會議是監管機構對前期部分保險公司在市場上的激進擴張模式做出的反應,即監管層強調行業穩健經營,資產推動負債模式必將受限。
高現價短期產品的本質存在風險錯配,以新增投資款補償到期兌付要求,一旦發生擠兌,很有可能產生較大的流動性危機。另外,類似的高現價產品對保險公司自身而言并無明顯的盈利效果。中小保險公司主要是希望通過類似產品的發行獲得資金支持,并形成資金池,以尋找能帶來高收益的投資標的,其本質類似杠桿行為。但高現價產品本身對保險公司而言并不是盈利型產品,甚至容易出現虧損。
從行業角度而言,保監會此次修訂高現價產品的監管規定,是重要的監管從嚴的體現。2015年以來,險資舉牌事件頻頻發生,但對保險資金而言,集中持股模式導致成本上升,后續的現金流風險值得密切關注。重視風險的監管,一定有利于我國保險業的長期發展。

?附表 2015年1-11月保費統計(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