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華
?
淺談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時政新聞創新點
□秦浩華
摘要:時政報道被譽為是“中國新聞報道中最后的一個堡壘”。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和壓力越來越大,電視媒體如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格局,提升時政新聞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是新的課題。本文從新媒體傳播的自身特點出發,就電視時政報道如何在報道理念、采編方式、表述形式和傳播形態等方面創新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時政報道;創新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用戶飛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5年12月,全國網民數量已達6.88億人,其中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網民規模達6.20億,占網民總數的90.1%。互聯網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受眾接收新聞信息的主戰場。長期以來,時政報道在我國因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而備受人們關注,而電視的即時傳播和現場視覺感優勢已不再明顯,只有充分發揮電視媒體優勢,利用現有的傳播平臺,對傳播內容、傳播形式等方面進行優化,實現創新轉型,才能守住舊陣地,開拓新領域。
(一)報道時效更快
由于智能手機和通訊網絡的普及,消息的發布幾乎可以與事件進程同步,這是很多傳統媒體所不能做到的。在“時間就是生命”的傳播時效面前,信息的暢通可以讓受眾更快、更及時地掌握新聞,可以說新媒體的高度時效性是其在新聞報道中最突出的優勢。
(二)信息來源更廣泛
新媒體的普及,使受眾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成為新聞的發布源。新媒體上的信息由于是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傳播出來的,因此更具有接近性,內容也更為廣泛,增加了新聞的內容和價值。
(三)雙向互動性更強
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區別越來越不明顯,這種傳播模式不是直線性、單一性的傳播,即受眾對信息有互動反饋。不同于電視、廣播、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新媒體能夠實時地給公眾提供交流反饋的場所,使網民能夠直接參與到新聞報道中來。
(四)收聽收看更為便利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可以隨時隨地地接受信息,只要擁有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就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信息,無論是在公車上還是在路上,任何的空閑時間都可以關注各種新聞報道。
本研究以東方百合 ‘索邦’為材料,通過克隆獲得LhsorMYB12基因;進一步采用染色體步移技術獲得該基因起始密碼子上游的啟動子序列,分析其順式作用元件,研究該基因在植物各組織部位、不同發育階段及光照處理后的表達差異,以期為東方百合花青素苷合成通路的調控機制研究奠定基礎。
雖然新媒體存在上述諸多優勢,但新媒體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和公信力在目前仍不能趕超傳統媒體,同時在畫面的表達、視聽語言的精致化程度、新聞報道的深度性、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上也和傳統媒體相比差距較大。
眾所周知,時政新聞在我國新聞報道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黨政機關的重要活動、重大信息絕大部分都是通過時政新聞來向公眾傳播的。一直以來,包括各級電視臺在內的傳統媒體對時政新聞的創新從未停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領導活動過多、會議報道時間過長、稿件內容空、說教多、官腔重、畫面呆板、播發速度慢半拍等問題仍然存在。在新媒體沖擊下,不論是迎合大眾需求還是自身創新需要,時政新聞的創新轉型已迫在眉睫。
(一)革新報道形式,挖掘新聞內容
革新報道形式、挖掘新聞內容是提高時政新聞吸引力的根本保證。事實上,大部分受眾認為時政新聞枯燥,不是對時政新聞本身有意見,而是對時政新聞報道中沒有新聞點感到不滿。重要領導的重要活動、重要會議、重大決策往往包含著最重要的新聞、最集中的信息和最權威的聲音。因此時政記者絕對不能僅僅是報會議程序,報領導講話,而是要挖掘出其中的新聞點。除了跳出會議做新聞,對于重大題材的新聞內容,還可以進一步跟進追蹤,從而產生持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2015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9名廣西全國人大代表分別就各自關心的領域和問題向總書記匯報情況。一年過去了,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落實得怎么樣?八桂大地又有了什么新變化?廣西電視臺記者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題材,就代表們匯報時反映的情況,記者通過實地拍攝,采訪了代表們一年來的履職過程。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廣西電視臺《廣西新聞》欄目推出了《牢記總書記囑托廣西交出新答卷》系列報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深受好評,并得到了國家廣電總局的表揚。
(二)改變表達方式,突破傳播風格
(三)巧用電視視聽語言,突出精致化優勢
電視新聞最大的優勢就在于畫面的表達,精致而富有沖擊力的畫面能夠使電視新聞更具有可視性,往往能夠決定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度。時政新聞不能只是僅僅按部就班地拍攝領導的常規畫面,更應該去捕捉一些生動鮮活的畫面。例如中央電視臺記者在拍攝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時一些長鏡頭的運用,會議中過肩鏡頭的拍攝,李克強總理在到訪老百姓家中出現的光屁股男孩等等,這些畫面一改四平八穩的時政拍攝手法,鮮活而有趣,讓人印象深刻。此外,搖臂、航拍、特技包裝等多種拍攝和編輯手法的使用可以給觀眾帶來更為全新的視聽感覺。例如,廣西電視臺《廣西新聞》欄目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重大項目開竣工等重大時政活動報道中,使用字幕、圖表、動畫特技等表現形式,使新聞畫面更為豐富。
電視新聞是需要經過拍攝、剪輯、包裝而成型的,有時我們也在強調內容為王,忽略了電視的表現形式和包裝的色彩。當人們從互聯網海量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中去甄選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時,大多感受的是文字或圖片內容的力量,遠沒有畫面和聲音的強烈沖擊。畫面拍攝和剪輯手法的創新,除了給觀眾呈現新聞事實外,精美的畫面、震撼的同期聲也能帶給觀眾新聞背后的更深的思考。因此,在嚴肅的新聞素材畫面里加上審美元素也是電視時政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突破的一大創新點。
(四)積極擁抱新媒體,巧用平臺提升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2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
在新媒體環境下,時政報道應及時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渠道,在報道觀念、采編模式、稿件內容、傳播形態等方面創新突破,發布及時、準確、權威的新聞信息,在新媒體時政報道中占據制高點,掌握話語權。近年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就充分地利用微信、微博對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時政活動進行全景式實時報道。廣西電視臺則充分利用旗下的靚TV互聯網平臺,將記者在前線采訪中第一時間傳回的新聞信息及時發布,密集報道最新動態,同步跟進新聞進展,時效快,在新媒體時政報道中創下了佳績。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還通過微博、微信、靚TV等平臺,征集網友在“兩會”中最關心的問題,通過采訪代表委員,走訪相關部門為網友進行解答,在《廣西新聞》《兩會特別報道》中集中播出,促進了傳統媒體與網民受眾的互動,反響熱烈。與此同時,靚TV自帶的電視回看功能還能使觀眾隨時隨地收看廣西電視臺已播出的各類重大新聞,深受觀眾和網友歡迎。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廣西新聞》一直位居全網傳播“省衛新聞”融合力榜單的前列。
新媒體正逐漸轉變受眾信息的接收方式。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必須明白,要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要勇于創新、勇于變革,利用新媒體優勢,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從而保持新時期電視時政新聞的持久活力。
電視時政報道擁抱新媒體,必須要求在報道理念上堅持客觀真實、新聞價值、以人為本的報道原則,強調“采、編、發”合一的采編模式,要求編輯記者具備過硬的綜合業務素質。在稿件內容上,從事實到用詞、表述都要做到準確無誤,在追求準確、時效和受眾體驗的同時,突顯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