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玲 丁德惠 須昇杰 姚愛平 劉 玥
?
大學生新媒體使用行為探析
□茅海玲丁德惠須昇杰姚愛平劉玥
摘要:新媒體因其信息量大、社交性強、攜帶方便等優勢而成為大學生的必需品之一,但大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比較模糊,存在過度使用現象,內容有娛樂化偏向。在新媒體使用中,互動性、便捷性、虛擬性是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顯著特征,并對大學生的內容選擇、個性化等方面產生較大影響。新媒體的普及對大學生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具有阻滯獨立性、自主性和影響身心健康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互動性;便捷性;虛擬性
新媒體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一種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的新型信息傳播形式,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在大學生群體中,新媒體一方面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信息傳播介質,另一方面,也對大學生的行為、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真實了解大學生新媒體的使用狀況,筆者于2015年11月至12月在江蘇鹽城地區開展了“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狀況”的問卷調查和實地采訪,掌握了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第一手資料。
1.大學生對新媒體認識模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傳播技術的革新,新媒體的便捷性、互動性、虛擬性等特征使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逐漸普及化、多樣化,并悄然改變著使用者的生活行為和思維習慣。對大學生而言,新媒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傳播工具。但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大學生是新媒體使用的生力軍,但大學生對其概念、認識、范疇等都不甚了解,更談不上深入理解。因此總的來說,大學生的新媒體意識相對淡薄,認識比較模糊。
2.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分析。在新媒體使用中,網絡使用是大學生的一種經常性行為。調查顯示,大學生使用網絡時間平均每天3小時及以上的達到67.1%,而表示在課堂中不使用手機等新媒體的學生僅占不到10%,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等新媒體時間超過課堂時間一半的則達到11.3%。這一調查數據顯示出大學生網絡使用已經從偶爾行為、間隙性行為演變成慣性行為、連續性行為,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對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依賴性在逐步地增強。
在大學生新媒體使用方式上,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的智能手機擁有率為100%,高年級學生電腦擁有比率較高,這說明電腦終端和手機終端是大學生網絡使用的常見方式。在新媒體使用功能上,調查顯示手機不再是單一媒介,手機的通訊功能(電話、短信)、網頁功能(上網沖浪)、社交功能(如QQ、微信等)和閱讀娛樂功能(如看電子書、聽音樂、玩游戲等)這四大功能齊頭并進、難分伯仲,并且已經很難做出很明晰的界定。在此次調查中發現,手機的社交功能使用率高達86.7%,這種新媒體的功能性使用顯現出大學生社會活動特別是社交活動的網絡化傾向越來越普遍。筆者認為,這種傾向一方面受到新媒體技術革新的影響,另一方面與當代大學生的依賴思想、惰性思維、溝通障礙、承受能力弱等因素也有非常緊密的關系。
3.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內容分析。在手機、網絡等新媒體使用不可逆的趨勢下,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獲取何種類型的信息成為當下社會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從調查情況來看,除新媒體社交功能之外,在新媒體內容的選擇方面,搜索引擎、網絡社交(如微博、論壇、貼吧等)、網絡視頻、網絡購物、新聞網站、網絡教育、網絡游戲等是大學生涉獵較多或使用頻率較高的內容,呈現出大學生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趨勢。一方面,新媒體基于數字運算技術提供了非常豐富且易獲取的網絡資源;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內容選擇更加多元、復雜。這意味著大學生的學習難度不斷增加。
在關于“上網時您主要做些什么?”的調查中,本是單項選擇調查,但高達90%的被調查大學生回答成多項選擇,說明大學生上網時不是單一內容的選擇與使用。而在查閱資料、玩游戲、聊天、瀏覽新聞、看視頻、聽音樂這六個選項中,聊天和查閱資料排名前兩位,看視頻、聽音樂、瀏覽新聞、玩游戲分別排在三到六位,但排第六的“玩游戲”選項也獲得了35.6%的選擇率。在聊天、查閱資料和瀏覽新聞中不能排除娛樂信息的存在,在調查結果中,娛樂內容占聊天內容的39.5%。這表明娛樂性信息和內容是當下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重要內容,同時也說明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是極為迫切的。
1.互動性是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首要特征。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互動性。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是一種單向性的線性傳播,受眾處于被動地位,不能控制信息的傳播,互動的概率也比較小。而在技術革新的推進下,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實現了突破,受眾不再是被動的、純粹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決定自己接受何種信息,并且能與傳播者、其他受眾進行及時的交流。身為年輕人的大學生樂于接受新生事物,通過新媒體可以向教師獲取所需信息,可以實時與教師交流、討論教學內容及問題,可以與親戚、朋友、同學甚至陌生人進行某一社會現象及問題的交流與討論。正是由于互動性強,QQ、微信、微博等成為大學生使用頻度最高的軟件,大學生也成為新媒體的重要力量。互動性建立的多層次社交方式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2.便捷性是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次要特征。新媒體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具有傳播快速、覆蓋廣泛等優勢。這為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帶來了契機。由于大學生自主學習程度的提升,新媒體拓展了大學教育以及教學與學習的內涵和外延。電腦、手機等新媒體以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絕對保有量,逐漸發展成為大學教育新的載體和途徑之一。在新媒體成為一種普及化工具的形勢下,教師通過新媒體能快速便捷地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以更個性化的圖片、文字、視頻資料等方式進行傳遞,學生只要主動關注教師新媒體的信息發布即可實時接收教師傳播的信息。從調查情況看來,當下教師和學生都認識到新媒體在教學和學習中的積極作用,新媒體有可能成為顛覆紙質教材、傳統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革新力量。
同時,新媒體的便捷性也增加了大學生網絡購物的可能性。無論是電腦終端還是手機終端,新媒體創建的便捷快速的網絡購物方式、支付方式以及更加迅捷的物流體系使得網絡交易日漸成為大眾的消費模式。其中,大學生是網絡消費的一支生力軍,通過網絡購買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已成為大學生群體的習慣性行為。
3.虛擬性是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重要特征。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家長制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現象。在現代家庭中,盡管父母與子女的平等性已經有了大幅的提升,但父母的控制影響依然存在。新媒體的虛擬性在一定程度上隱藏了使用者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滿足了大學生信息隱秘的需要,契合了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QQ、微信等軟件開發的匿名功能使大學生對新媒體更加青睞,盡情享受新媒體營造的虛擬空間所帶來的樂趣。
1.互動性促使大學生自主意識提升。新媒體的互動性改變信息傳遞與接收的模式,使大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不斷增強。調查顯示,被調查的大學生希望通過新媒體主動獲取學習、生活方面的各種信息,有利于激發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和生活品質。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在主動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不免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自主性和獨立性也受到質疑。
2.便捷性促使大學生教育觀念、消費理念發生變化。新媒體的便捷性對大學生獲得學習內容及生活消費產生了積極作用,也促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積極的變化。但新媒體的消極作用也不可忽視。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的便捷性降低了大學生的學習成本,部分大學生運用剪接、拼貼等新媒體寫作方式完成學習或作業,甚至出現抄襲現象,在事實上造成學業的偷工減料,阻礙了大學生獨立精神的養成。另外,網絡消費在給大學生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也易造成大學生對實體消費與虛擬消費的混亂,產生過度消費行為,沖擊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滋生出虛榮與攀比心理。
3.虛擬性影響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新媒體監管機制及自我約束機制的缺失,虛擬性特征被進一步放大,導致大學生在新媒體使用中出現言行失落、真假難辨等現象。這些負面影響極易造成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如新媒體信息內容缺乏把關機制,腐化墮落、色情暴力等內容充斥網絡,導致大學生在認知上、心理上出現“多元異化”的迷惘;以匿名方式沉迷虛擬空間的大學生容易產生孤獨、苦悶、焦慮和壓抑等心理問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虛擬的角色互換阻滯大學生身份認同的形成,容易造成大學生責任感的失落。
項目來源: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重點項目“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狀況調查——以鹽城高校為例”,項目編號:2015年1420號。
(作者單位:鹽城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通訊作者:丁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