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佳 鳳子璇
內容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民族性格和精神發展的土壤。當今現代媒體發展迅猛,各種外來文化爭先涌入,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挑戰。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社會的接班人,應當肩負起弘揚、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香港新高中的文言文教學,力求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其課程指引文、教學教材均有值得討論和借鑒之處。
關鍵詞:香港 高中語文 文言文 中華文化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有義務肩負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語文課堂一向是民族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有著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文言文教學在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等多方面具有明顯的功能。適逢香港新高中改制不久,語文課程也出現了變化,本文故從香港新高中文言文教學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試做探討。
一、中華文化
所謂中華文化,它是中國世代相傳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華文化既包括漢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具有承傳性、連續性、發展性的特點。顧冠華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并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由此可見,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廣泛的內涵包括具有智慧的哲學宗教思想和道德倫理體系、也有聞名世界的文學和藝術形式,還有流傳至今的節日慶典和生活方式等諸方面內容,是中國從古代社會世代相傳至今的物質及精神成果的綜合體。
二、語文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語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教育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己任。語文課程應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優秀的物質與精神內容,弘揚及傳承優秀的精神和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反思當中具有矛盾沖突的負面信息,從而揭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前進和發展的方向,進一步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吸收各國的優秀文化,形成與世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博大胸懷。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而香港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的“課程理念”也提到“本科課程要均衡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范疇,讓學生通過學習祖國語文,提升語文應用、審美、探究、創新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國民素質,認同國民身份,承傳民族文化。”3可見,高中語文教育與傳承中華文化密不可分,語文課程包含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自覺承擔起了建設學生精神家園、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以及他們的杰出事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閃光的品質,是中華文化的優秀體現。高中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杰出人物做榜樣,通過講述他們的事跡、品格,讓學生感染、熏陶,從而培養學生高貴的品質和崇高的人格。而且高中教材中有眾多的文言文篇章,均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這些文言文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思考和實踐優秀的中華文化。
三、香港新高中文言文教學篇目
現行香港新高中教材(啟思版)的編輯說明明確指出“品味文學,反思文化”。其中提到三點:一、特設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個富有文學元素的必修單元,引導學生品味文學,增進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并為日后修習【小說與文化】、【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戲劇工作坊】、【翻譯作品選讀】等選修單元打好基礎。二、【文言導賞】精選先秦至清代散文,引領學生體味不同時代古文之美;并簡介古代散文的發展源流,使學生對古文風格流變有一基本認識。三、【文化點睛】扼要介紹中華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欣賞和反思傳統文化,以及培養對國家的感情,并為修習【文化專題探討】選修單元打好基礎。
現將香港新高中教材(啟思版)中的文言文教學篇目整理如下:
中四上單元一“人生的承擔”:《曹劌論戰》(選自《左傳》),單元二“意趣悠然看風景”:《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單元三“情歸何處”:《養竹記》(白居易);中四下單元七“從心出發”:《醉翁亭記》(歐陽修),文言導賞單元“先秦至魏晉散文”:《知魚之樂》(莊子)、《完璧歸趙》(司馬遷)、《出師表》(諸葛亮)、《蘭亭集序》(王羲之);中五下單元十一“暢論古今天下事”:《莊暴見孟子章》(孟子)、《六國論》(蘇洵),文言導賞單元“唐代至清代散文”:《伯夷頌》(韓愈)、《游褒禪山記》(王安石)、《滿井游記》(袁宏道)、《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鄭燮)。
從篇目的編選看,啟思版教材按照各個單元的單元主題和學習目標,編選的文言文與相近主題的現代文分散到各單元中,不同于人教版按專門的單元來集中編排。例如單元一的單元學習主題是“人生的承擔”,選文包括林文月的《給母親梳頭發》、《左傳》中的《曹劌論戰》、小思(盧瑋鑾)的《一段護書往事——記陳君葆先生》,綜合學習三篇課文,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能夠明白作為有責任的人,要在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層面上都所認識,并勇于擔當起自己在情境中的角色責任。這樣文言篇章與現代文章的“三明治”安排顯得靈活、明確,注意了到編選的邏輯性,學生根據學習材料,由淺入深,可以發揮文言的教育價值和文化功能,并且和現代文一同配合,選文之間互有呼應,重視了知識之間的銜接性,有助學生掌握該單元的學習重點。
從篇目的朝代分布看,先秦和唐、宋各占3篇。先秦時代是我國古代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唐宋散文詩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高峰,出現了“唐宋八大家”,可見教材對中國文學文化的傳承的重點。雖然篇目的選取也有涉及明清等朝代,卻均只精選一篇為代表,這樣比例則略顯失衡。文言教材的選編需要著眼于整體,統籌規劃,體現出編者的文化構建意識,還需要聯系和考慮文學及文化發展的聯系性,體現出各自的內在價值,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整合效果。
倪文錦在《語文教材編制與民族文化傳承》說:“我們的語文教材建設要走民族化的道路,就必須深刻反映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充分體現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特點,努力符合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和思維習慣。文化隨著文字的記載與運用而傳承、發展,文化是語言文字的命脈,也是語文教育的命脈。”在中華傳統文化史上,幾乎沒有純粹的經、史、哲、文等學術著作,但它們又是充分交融于一體的深邃博大的綜合體。經過歷史潮流淘汰而流傳下來的名篇佳作融匯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傳統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文化精神。文言教材要汲取幾千年語文教材的編制經驗,精選最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作品,也要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過要指出的是,不能一味地只注重作品的知名度,需要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出發,這樣才有魅力吸引學生自我發現、探究、思考,促進主體性發展,實現自我建構。
四、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香港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指出:“文化是語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認識文化有利溝通,也有利于文化承傳。語文學習材料蘊含豐富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以同時進行。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至日常生活見聞和體驗等,都可以是文化學習的材料。”
從文化建構的整體性看,語文教學教材需要選取富于文化內涵的作品,內容應盡量豐富多樣,達到一材多效之用。而文言作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完全符合承載多種文化要素的標準。如蘇洵的《六國論》明顯包含的“文學”與政治這兩種文化要素。《六國論》以“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為中心論點,主要說明六國的滅亡在于未能信任、重用本國的謀士與奇才,團結國人,并力抗秦。借六國滅亡之教訓來諷喻、告誡北宋統治者切不可步六國之后塵,傳達的是“以史為鑒,明乎得失”的重要傳統;再如《孟子》中的《莊暴見孟子》,其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德之君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認為一個仁德的君主不應獨樂,而應“與人樂樂”、“與眾樂樂”,這種“與民同樂”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體現的是古代愛民的為官之道。又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說:“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這里諸葛亮主張刑賞一類的事宜應交由專門機構去處理,君王不應隨意插手,此外,實施法律要公平,不要使內外有別。這是對嚴明法紀,以法治國,法治傳統的傳承......
這些文言作品表述的內容,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總結,都是集結了歷史的智慧結晶,解讀及思考其內涵豐富的民族思想文化,均有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政治社會狀況,在今天仍有著其重要借鑒價值和意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解讀的文化傳遞和情感體驗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蘊,使語文教學和教材的功能和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讓學生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弘揚文化中的精華。
五、總結
無論是從香港新高中的課程理念還是教材來看,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掌握及運用中國語文的同時,也可以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反思,以至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這正是我國語文教育的“文道結合”的一大特點。中國語文課程盛載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并具備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和責任,課程的文言篇章更不只是應付課程、考試的課文,應從長遠宏大的眼光來考慮,對此進行深入挖掘和清理,窺探出其背后復雜的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而作為語文教師,對語文科課程的規劃、教材的選編與教學都要加以重視與考慮,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傳播與發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助學生完成人格的崇高理想,并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及實踐,主動承擔起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重任。
[本論文成果系華中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