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翠蘭
內容摘要:英語的翻譯與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基于Jenny Thomas在《跨文化語用失誤》中對語用失誤的分類,從跨文化的角度,對旅游英語翻譯中的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進行了分析和討論。討論涉及到字面意義上的翻譯,違反英語習慣用法的翻譯,單詞或詞組的誤用,以及文化詞匯的翻譯和違反禮貌原則的翻譯等等方面。
關鍵詞:旅游翻譯 跨文化 分析
作為一名從事旅游多年的導游翻譯工作者,筆者經常帶領游客參觀各類景區景點,并參加了不同的旅游交易會,有機會看到許多景區景點的英文標識和宣傳畫冊上的介紹說明。在與國外游客交流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一些旅游英語用法的合理性和習慣性,以及一些失誤翻譯造成的誤解性和不可理解性。出于對旅游英語的愛好,筆者在本文中對遇到的一些典型語用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
在《跨文化語用失誤》(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Jenny Thomas 將語用失誤分為兩種: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Thomas, 1983). 語用-語言失誤指學習者將本族語對某一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到外語上造成的語用失誤。社交-語用失誤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語用錯誤,牽涉到哪些話該講,那些話不該講,人際關系的遠近,人們的權利和義務,與人們的價值觀念有關。當然,這種區分并不絕對,它會由于語境不同或說話者的角度不同而變化。
一.旅游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語用-語言失誤分析
1.照字面意義翻譯引起的跨文化語用-語言失誤分析在景區靠近水邊的地方,我們會看到這樣的警示牌:
“小心掉到水里”,其英文翻譯附后:“carefully falling into the water”這樣的譯文歪曲了原文的真正意圖,不但沒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誤導了游客的行為,很容易造成不可彌補的錯誤。
再如:“XYZ優秀文明旅游景區景點”若照字面直譯,則為“XYZs outstanding civilized tourist sights and spots”。這樣外國游客會感到奇怪了,難道還有uncivilized tourist sights and spots in China? 與其引起這種誤解,不如譯為“the best scenic spots or tourist attractions”. 這個譯文雖不理想,但卻表達出了其內在涵義。
另外,在很多旅游景點,都會有這樣的提示:“小草依依,足下留情”;“保護綠草,留住綠意”
如果翻譯中缺乏跨文化意識,而照字面直譯,則譯文為“Little grass is reluctant to part, please watch your step”;“Preserve green grass and retain the green color”。
上述譯文并未反映出原文暗含的語用意義,只是表達了字面意義。按照美國交際英語特點,即直接、簡單、清楚,這些句子用“keep off the grass”即可表達清楚。
2.由于違反英語習慣用法引起的跨文化語用-語言失誤分析
在旅游景點出口處,經常看到“歡迎你再來某某地方”,其下配有譯文“Welcome you to xxx again!”。而英語的習慣表達法是“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again”。英漢對這樣的語句的接受程度有時并不具有對等性。在漢語標識用語中,直接明晰的表述一般情況是可以接受的。而根據英語國家的語用原則,得體性往往產生于間接、含蓄。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被動句式和無人稱主語句式在英語告示語中的大量應用。例如“閑人莫入”在國外是“Employees/Staff Only”,而不能譯為“Strangers are forbidden”。
3.由于單詞或詞組的誤用而引起的跨文化語用-語言失誤分析
任何詞或詞組在不同的語言中都有其不同的語用意義。語言是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反映,在旅游宣傳中,需引起格外關注。
我們來看一段英語簡介:
Jigong (cock) Mountain, also named Jichi (chicken wings) Mountain in old times, is located 38 kilometers south of Xinyang city. Jigong, in English, means “cock”, people call it “cock” because the whole mountain goes just like a cock stretching its neck to crow, with its head up and its wings spread. (《雞公山風景名勝區》)
雞公山是河南省著名風景點。上文中“雞公山”被譯作“Cock Mountain”。而“cock”在一些英語國家中(例如美國)有粗俗的意義。從跨文化的視角看,我們在翻譯中應盡量避免誤解。為吸引游客,最好用“rooster”代替“cock”。
另外,關于顏色的文化內涵也應該引起注意。例如,“藍色度假村”“綠色生態之旅”通常會譯為“the Blue Villa”“Green Excursion”。這里的“藍色”和“綠色”最好不要直譯為“blue”和“green”,因為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賦予了同一種物品或事物不同的文化內涵。“藍色”在漢語中意味著“莊重、和諧、安靜”,在英語中則意味著“愁悶、憂郁、低級趣味”。而“綠色”在漢語中代表著“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和希望”,但在英語中則蘊含著“不夠成熟或缺乏經驗”的意思。為避免歧義,從跨文化的角度看,“藍色度假村”建議被譯為“Tranquility Villa”,主要是因為那里的安靜氣氛,而非顏色之故。“綠色生態之旅”被譯為“Eco-Tour”,意即“traveling in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Lu Gusun, 1999)。
二.旅游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社交-語用失誤分析
1.由文化詞匯引起的跨文化社交-語用失誤分析
在開封著名景點“龍亭風景區”的簡介中,“龍亭”被譯為“the Dragon Pavilion”。這種逐字逐句的直譯忽視了其中的文化因素。事實上,“龍亭”是宋金時期的皇宮,靠“Pavilion”一詞不能傳達出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同樣,此景區的“萬壽亭”被譯為“Wangshou Pavilion”, “萬壽”的英語意即“longevity”,是指封建皇帝長命百歲。但漢語拼音“wangshou”則不能傳達這種深厚的中國文化意義。另外,龍亭景區的“潘家湖”“楊家湖”的翻譯“Panjia lake”“Yangjia lake”也需要考慮。“潘”和“楊”是兩個不同的中國姓氏。“潘家”和“楊家”代表兩個不同的家庭。而譯文中的拼音“jia”對國外游客的理解并無益處。可譯為“ Pans lake”(Yangs lake),或 “lake Pan”(lake Yang),這些譯法對國外游客都可接受。
2.由違反禮貌原則引起的跨文化社交-語用失誤分析
禮貌是處理人際關系時人所共知的準則。語氣婉轉的表達,是達到禮貌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用語不當,語氣生硬也是引起社交語用失效的因素之一。例如,公共場所有關“禁止…”之類的公益廣告、宣傳警示牌隨處可見。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禁止…”譯成英語是“Dont”,語法上稱為命令式或祈使句,語氣生硬不委婉。例如,“嚴禁拍照”譯成“Do not take photo”,“禁止摘花”和“禁止喧嘩”分別被譯成“Dont pick the flowers!” “Dont make noise!”等,由于語氣過重不免給人一種距離感,不利于營造公共場所祥和歡樂的氣氛。英語比較強調委婉表達,將“禁止摘花”譯為“Keep away from the flowers, please!”或“Take care of the flowers, please!”會使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愛花的心情,把愛花當成自己應盡的義務。“禁止喧嘩”譯成“Quiet, please!”既簡練又標準,讓人讀了也舒服。
總之,語言文化的差異使語用意義的翻譯極富挑戰性。旅游英語語用意義翻譯的成功與否是確保旅游對外宣傳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它直接關系到旅游信息的無障礙傳播,并對社會產生間接的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影響,理應引起翻譯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立項的《文化傳播與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SKL-2015-1473) ]
(作者單位:黃河科技學院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