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光 趙 曉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
學術論壇山東圖書館學刊2016年第4期
2015年文獻學研究進展
王余光趙曉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本文以2015年國內公開發表的文獻學期刊論文和出版的文獻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梳理、總結本年度文獻學在文獻學理論研究、專科文獻學研究、文獻學家、文獻學專題研究、文獻學相關學科等方面的研究進展,為研究者了解2015年度文獻學研究情況提供參考。
文獻學研究進展研究綜述
據各類公開出版物統計,2015年我國國內發表的文獻學論文約有277篇,文獻學著作88部。文獻著作數量較上年相比有顯著的增加,內容主要集中在文獻學理論研究、文獻學家、??莆墨I學、文獻學專題、文獻學分支等方面。文獻學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文獻學基礎理論、文獻學教育、學科發展的探討。文獻學家的研究則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除對知名傳統文獻學者生平及著述的研究外,也對其他領域的知名學者如朱熹、梁啟超、袁傳璋、張厚生等人的文獻學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獻學成就進行歸納總結。??莆墨I學和文獻學專題的研究仍舊是本年度文獻學關注的重點。專科文獻學的研究集中于歷史文獻學、少數民族文獻學、宗教文獻學、民國文獻學、地方文獻學、藝術文獻學等方面。文獻學專題更多關注古籍數字化、古籍校勘、書籍刊刻、藏書文化研究等內容。在文獻學分支方面,仍舊以目錄學為重點,版本學、校勘學多應用于具體歷史問題的研究領域。2015年出版的文獻學著作主要涉及文獻學理論研究、文獻學家、??莆墨I學、文獻學專題、文獻學分支等方面。
據各類公開出版物統計,2015年我國國內發表的文獻學論文約有277篇,其中涉及文獻學理論研究的文獻51篇,內容主要集中在對文獻學基礎理論問題的闡述、對文獻學教育問題的思考和對文獻學發展階段的梳理總結這三個方面。
1.1文獻學基礎理論
作為古典文獻學的經典教材,吳楓的《中國古典文獻學》于1982年首次出版,2015年中華書局發行精裝版。該書系統概括了古典文獻的源流、分類、類別和體式,并對四部書的構成及演變、古典文獻的收藏與閱讀等問題進行梳理。同樣在古典文獻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重慶大學出版社再版了由張子開、項楚主編的《古典文獻學》一書,該書為教育部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文化原典導讀與本科人才培養”的成果。書中對古代文獻原典進行重點介紹,并列舉大量古典文獻經典著作的書目。
為推動中國特色語言學的發展,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史與古文獻研究所與中華書局聯合創辦《文獻語言學》輯刊,由華學誠教授擔任主編。該刊以“立足事實分析語文現象,依據文獻研究漢語歷史,貫通古今探索演變規律,融會中外構建學科理論,凝聚隊伍成就學術流派”為宗旨。第一輯于2015年11月出版。
在論文方面,程章燦[1]和武秀成[2]二人分別對文獻學的學科內容進行總結。臧其猛[3]、王華[4]、熊靜[5],劉艷[6],孫繼民[7],王雪玲[8]等人的文章則更多關注在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或問題背景下的文獻學理論的探討。
1.2文獻學教育
在文獻學教育問題上,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反思當代文獻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文獻學教學相關材料和課程設置等問題進行探討,并呼吁高校圖書情報以及檔案學專業提高對文獻學教育的重視。
論文方面,錢昆在《對文獻學教育的再思考——基于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研究視角》[9]一文中,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角度出發,分析文獻學在目前學科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出重視文獻學教育對中國圖書館學教育、中國圖書館學本土化發展的重要性。傅榮賢在其發表的《圖書館學專業〈古典文獻學〉課程教材的建構原則》[10]《對本科圖書館學專業〈古典文獻學〉課程教材的反思》[11]中歷數現存《古典文獻學》教材中存在的問題,詳細分析了《古典文獻學》教材的建構原則,并提出了“構建一部為圖書館學專業量身定做的,符合圖書館學專業特點的《古典文獻學》教材”[12]的觀點。季南在《高校文獻學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以延邊大學為例》[13]一文中,結合延邊大學中文系文獻學課程的實際情況,對高校文獻學教學現狀進行了反思和探討,并提出轉變教師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等對策。
1.3文獻學發展
從梁啟超提出“文獻學”一詞,至今已有九十余年,針對文獻學學科整體發展的研究日漸深入。丁枝秀在《近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圖情與文獻學類科研立項分析》[14]中對1994-2013年間國家社科基金立項中涉及圖情與文獻學專業的項目進行統計分析,認為信息資源建設一直是圖情與文獻學領域研究的重點,但研究重點從早期對文獻信息資源的建設向對數字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進行轉移。與此相同,畢建新[15]、張瑩瑩[16]、劉偉輝[17]、李玉[18]等人分別以國家級基金項目、山東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CSSCI以及高等院校系統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基礎對我國圖書情報與文獻學領域的科研立項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除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涉及的圖情與文獻學相關項目進行研究外,部分文章內容對文獻學學科的整體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述評。王國強、劉云飛聯合發表《近十年中國文獻辨偽學研究述評》[19],從文獻辨偽學的整體反思、文獻辨偽方法研究等方面入手,討論近十年中國文獻辨偽學研究的成就、特點和局限。王余光、李詩苗[20]從文獻學理論、文獻學專題、文獻學家、??莆墨I學四個方面對2014年文獻學的研究進展進行整體回顧。
本年度對文獻學家的研究文章數量較往年有所減少,但涉及文獻學家的人數不斷增加,除對知名傳統文獻學者生平及著述的研究外,也對其他領域的知名學者如朱熹、梁啟超、袁傳璋、張厚生等人的文獻學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獻學成就進行歸納總結。
2.1個體文獻學家研究
2015年發表的有關文獻學家研究方面的論文45篇,文章內容集中在對著名文獻學家、目錄學家的學術成就介紹。其中介紹著名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學術思想的文獻共有6篇,王余光、錢昆[21],劉全吉[22],趙志偉[23],謝貴安[24]等人,對張舜徽先生的文獻學思想、成就及其著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除對張舜徽先生的研究外,對其他文獻學家的研究文獻,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張元濟、王重民、陸心源、馬積高、鄭默等人的文獻學理論與實踐的評議;對梁啟超、楊守敬、劉文典、趙萬里、葉昌熾等人文獻學研究方法的討論;對朱熹、唐仲友、蹤凡、司馬遷、釋道安等人在文獻學某一方面成就的分析;以及對來新夏、況周頤、白壽彝、梁僧祐、張厚生等文獻學家文獻學思想的論述。
保持涂料配方體系中聚氨酯丙烯酸酯(B-286c)和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1-丙酮(907)的質量比不變,逐步增加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的用量,配制出一系列紫外光固化涂料。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對固化膜拉伸性能的影響如圖4~5所示。
2.2文獻學家論文集
論文集主要由紀念文章與學術討論文章組成,是紀念和研究文獻學家的重要資料。本年度值得關注的文獻學家論文集有《繆荃孫誕辰17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黃永年文史論文集》和《顧廷龍全集》。
2014年時值我國國家圖書館首任館長繆荃孫先生誕辰170周年,由國家圖書館主辦、南京圖書館和江陰圖書館協辦的繆荃孫誕辰17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以緬懷這位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先驅和奠基人,紀念他為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犊娷鯇O誕辰17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于2015年6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書中對繆荃孫先生的文獻學、目錄學、圖書館學成就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除繆先生的論文集之外,另一部值得關注的文集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黃永年文史論文集》。黃永年先生作為著名的歷史學者,在文獻學、版本學、目錄學等領域頗有建樹。《黃永年文史論文集》一書將黃先生的論文分為歷史考證、文獻勾沉、古籍序跋、師友雜憶等幾個部分,按時間順序結集出版。第三冊《文獻鉤沉》,從文獻學的角度對歷史史料進行深度挖掘,具有很高的文獻學研究價值。
顧廷龍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文獻學家、目錄學家,在古籍保護和文獻傳播方面做出巨大貢獻?!额櫷埲肥珍涱櫷埾壬八虬稀⒄撐牡?94篇,是目前收羅顧廷龍文章最為完備的著作,其中收錄了數篇現已散佚的顧先生文獻學著作。
隨著文獻學教育的推廣和時間的推移,文獻學理論研究的視角不斷拓寬,并且廣泛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文獻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逐步應用到歷史學、中醫、藝術、少數民族文獻研究等各個學科領域,并發展出相應的??莆墨I學。
3.1歷史文獻學
本年度關于歷史文獻學研究的文章較上年有所減少,??莆墨I學的研究重點逐漸向中醫文獻學、少數民族文獻學、藝術文獻學、民國文獻學等領域轉變。在歷史文獻學研究方面,趙騫在《白壽彝先生對歷史文獻學的觀點述論》[25]中對白壽彝先生的文獻學觀點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對歷史文獻學和史學史的關系以及和其他學科的關系進行了解讀。其他有關歷史文獻學研究的文獻也多集中在對某一學者的歷史文獻學成就的研究,如江濤[26]、謝貴安[27]等人的文章。
著作方面,張鑫昌和張昌山共同主編的《文獻學與歷史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云南大學圖書情報與檔案學系教師的研究成果53篇,內容涉及云南少數民族文獻,南詔、大理地區珍貴古籍等文獻的研究。此外,本年度出版的《美國圖書館藏宋元版漢籍圖錄》《元代文學及文獻研究》《孔子世家藝文志》等書籍中均有涉及歷史文獻學的內容。
3.2少數民族文獻學
3.3中醫文獻學
在中醫文獻學研究領域,學苑出版社于本年度出版了《簡帛醫藥文獻校釋》一書。該書是首個對簡帛醫藥文獻進行集中校注、釋譯的綜合整理本。書中綜合概述現已整理出版或發表的簡帛醫藥文獻的研究現狀,以各自的整理本為底本,綜合運用各交叉學科知識,集中校注和譯注各類簡帛醫藥文獻。此外,涉及中醫文獻學的還有焦振廉[28]、陳龍梅、張穎[29]等人的文章。
3.4音樂文獻學
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還廣泛應用在音樂領域,周柱銓在其著作《先秦文獻音樂史料考》中,利用文獻學的研究方法對先秦文獻中有關音樂的史料進行深入系統考證。趙宏偉在《西夏音樂文獻及其音樂圖像學相關研究》[30]中,將西夏音樂文獻放置于音樂圖像的研究領域中進行考察,以此來補充文字記載的缺失,幫助現代人探索西夏音樂。王一涵的《論音樂文獻學——古典音樂文獻梳理方法》[31],從文獻學角度對古典音樂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梳理,提出在古典音樂文獻學整理過程中需要加入主觀視角,根據文獻過程中音樂的作用,確定劃分音樂文獻的范疇,并對音樂文獻學在歷史學科中的地位進行肯定。
3.5其他
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除應用在上述學科外,還被引入宗教、美學、民國文獻、地方文獻等研究領域。其中,劉民鋼、蔡迎春主編的《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發展報告2015》一書是本年度民國文獻學研究的重要著作。書中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集中分析2014年度民國文獻的整理儲備情況和研究進展;下編對民國文獻的研究現狀和特征進行歸納闡述。書中還對民國文學、教育及民俗文獻的研究情況進行專題研究。除將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民國文獻的研究外,劉金梅[32]、皮朝綱[33]、古風[34]等人也將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宗教、美學等研究領域。
本年度的文獻學專題仍以古籍數字化為重點,涉及期刊論文49篇。除古籍數字化以外,地方古籍收集、古籍??钡葍热菀彩潜灸甓任墨I學專題研究的熱點。
4.1古籍整理與數字化
為了滿足古籍保護的實際需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古籍數字化問題。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內容多是古籍數字化的經驗介紹和個案研究。在古籍數字化的理論探討方面文章數量較少,理論探討類文章多以數字化古籍出版、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建設、古籍數字化的技術改進這三個方面為研究重點。
在數字化古籍出版方面,胡賢林提出“隨著古籍數字化應用技術的發展,古籍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彼此促進的復合出版將成為古籍出版的創新策略”[35]的觀點,提倡對數字化古籍進行系統出版。鄭蓉、張磊在《試論古籍數字化背景下專業出版社的地位》[36]中,以古籍數字出版背景下專業出版社的地位為研究對象,對專業出版社在古籍數字化出版中如何實現其應有的主體地位進行探討。
在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建設方面,立足于我國目前古籍數字化中存在的標準不一的情況,在《我國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現狀調查及優化策略》[37]一文中,作者張文亮、尚奮宇利用實地走訪和網絡調查的方法,對我國古籍數字化工程標準進行調研,根據實際情況提出適合我國古籍數字化建設的標準體系框架、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工作標準。
在古籍數字化技術改進方面,劉家真在其出版著作《古籍保護原理與方法》中,針對不同的數字化藏品提出不同的保管方式及維護措施,并闡述了不同的保護技術的工作原理和實踐中的注意事項,對數字化古籍的保護技術改進進行深入探討。
4.2地方古籍收集整理
中國國土面積龐大,歷史悠久,有大量珍貴古籍散落在各個省市亟待搶救性挖掘和保護。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從2007年起,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古籍普查登記工作。2012年新聞出版署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組織編制《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根據《規劃》的要求,各地政府紛紛開展已清查古籍目錄的出版工作。《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江蘇師范大學圖書館等五家收藏單位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山東省煙臺圖書館等十六家收藏單位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寧夏回族自治區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天津市和平區圖書館藏古籍目錄》《北京方志提要》《甘肅文獻總目提要》等各類古籍名錄均于本年度出版。此外,《古籍編——全國公共圖書館縮微文獻聯合目錄》的出版對全國古籍的縮微情況進行了整合和集中出版。這些地方古籍目錄的出版不僅為古籍的利用提供了便利,也起到了解我國現存古籍保護的現狀、加強對古籍的保護和管理的作用。
4.3古籍校勘
古籍校勘一直是文獻學研究的重要工作,文獻的校對、刊刻影響著文獻的聚散傳播。本年度有關古籍校勘問題的文章126篇,主要集中在對某一古籍的校勘和文獻版本源流考證這兩個方面。
著作方面,周洪才的《孔子世家藝文志》一書中收集了在歷代史書中有關孔子世家的版本和論述,反映了兩千五百年間孔氏家族著述情況。此外《〈論衡〉文獻學研究》《〈易安堂集〉校注》《周易今古文考證》《今文〈尚書·周書〉異文研究及匯編》等著作均是本年度出版的文獻學在某一古籍??敝械膽?。
論文方面,尹波在《古籍??钡穆窂健浴此螘嫺濉禐槔穂38]一文中,運用本校、他校、理校多種方式,按照原書的體例進行???,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古籍??钡母黝惙椒ê驼w過程。
文獻學與目錄學、版本學兩個學科的關系不可分割,在文獻學分支研究方面,仍舊以目錄學為重點,版本學、??睂W多應用于具體歷史問題的研究領域。
5.1目錄學
目錄學作為文獻學學科體系中的一支,目前發展最為完備。本年度發表的目錄學相關論著,主題集中在目錄學理論、目錄學家研究以及目錄學著作等方面。
目錄學理論研究的著作方面,姚名達的《中國目錄學史》于本年度再版,該書分敘論、溯源、分類、體質、校讎、史志、宗教目錄、??颇夸洝⑻胤N目錄、結論等篇,“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畢具,一覽無余”,詳盡闡述了中國目錄學的產生與發展,并概括敘述了20世紀30年代西方圖書分類編目理論傳入中國以后中國目錄學發生的變化,是目錄學研究經典著作。文章方面,高思莉《大數據背景下的目錄學發展研究》[39]將目錄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大數據的實際應用中,并將大數據管理的理念引入目錄學中,將目錄學置于整個社會的信息系統中。此外,李帥[40]、王小全[41]、聶溦萌[42]等人分別利用實際案例對目錄學相關理論進行解讀。
在目錄學家研究領域,仍舊以傳統目錄學家為研究重點。劉平以《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研究方向,對我國著名目錄學家倫明的藏書事跡和案例進行了深刻解讀。此外陸心源[43]、孫星衍[44]、姚際恒[45]、鄭默[46]、張厚生[47]等人的目錄學成就均有學者研究。
5.2版本學、校勘學
在版本學和??睂W理論研究方面,王瑞來的《仇讎相對》一書于今年出版,書中匯集了王瑞來先生有關版本??睂W的文章,主要分版本、校勘兩篇。版本篇所收錄文獻囊括四部中除經部以外的史、子、集部,皆為有關版本源流、存佚情況的考證。??逼獎t收錄五十篇王瑞來先生有關文獻學校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考辨的論述,涉及??睂W眾多領域。此外,曹之的《中國古籍版本學》也于本年度出版,書中分概論、源流、鑒定三篇,全面論述了中國古籍版本的基本理論。
在版本學與??睂W家方面,齊魯書社出版了周余姣著《鄭樵與章學誠的校讎學研究》一書,書中分別對鄭樵與章學誠的主要校讎學著作進行解讀,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以“類例自分,學術自明”為核心的鄭樵校讎學思想和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核心的章學誠校讎學思想,對比分析鄭樵和章學誠校讎學研究的特點與局限,最后分析了《校讎略》和《校讎通義》作為校讎學經典的形成過程。此外,河北大學路璐以《趙萬里版本學校勘學成就研究》[48]作為其碩士畢業論文主題,重點從版本學、??睂W兩個角度,對趙萬里文獻學成就進行研究。
在版本學和??睂W的具體應用方面,管仲樂[49]利用版本學知識對《書林清話》的版本學成就進行解讀。張雪晴[50]、孫博[51]、王靜[52]分別著文對《古書版本鑒定》和《古籍版本學》這兩部著作進行對比分析。
〔1〕程章燦.文獻學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5(3):100
〔2〕武秀成.文獻學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3):18
〔3〕臧其猛.論民國時期輯佚理論的討論和創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71-375,420
〔4〕王華.基于文獻學視角的國外中文網絡[J].圖書館學研究,2015(1):51-54,40
〔5〕熊靜,張慧麗.民國時期目錄學著作的譯介與傳播[J].圖書館論壇,2015(4):30-35
〔6〕劉艷.文化選擇性傳播與文獻編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7):129-130
〔7〕孫繼民.近代以來公文紙本古籍的流傳和存佚——兼議公文紙本原始文獻與次生文獻的價值比較[J].河北學刊,2015(8):149-158,171
〔8〕王雪玲.清儒整理唐代文獻的成就與特點[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62-67
〔9〕錢昆.對文獻學教育的再思考——基于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研究視角[J].圖書館,2015(11):19-21
〔10〕傅榮賢.圖書館學專業《古典文獻學》課程教材的建構原則[J].圖書館,2015(10):20-22,66
〔11〕傅榮賢.對本科圖書館學專業《古典文獻學》課程教材的反思[J].圖書館,2015(9):27-29,34
〔12〕傅榮賢.圖書館學專業《古典文獻學》課程教材的建構原則[J].圖書館,2015(10):20-22,66
〔13〕季南.高校文獻學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以延邊大學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12):45-46
〔14〕丁枝秀.近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圖情與文獻學類科研立項分析[J].現代情報,2015(2):119-123
〔15〕畢建新,鄭建明.近十年圖書情報與文獻學領域研究情況分析——基于國家級基金項目[J].情報科學,2015(5):157-161
〔16〕張瑩瑩.圖書館、情報和文獻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3):28-30
〔17〕劉偉輝.基于CSSCI的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文獻學知識圖譜分析[J].情報探索,2015(4):35-39
〔18〕李玉.高等院校系統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統計分析[J].河北科技圖苑,2015(4):58-60,84
〔19〕王國強,劉云飛.近十年中國文獻辨偽學研究述評[J].圖書館論壇,2015(12):103-109
〔20〕王余光,李詩苗.2014年我國文獻學研究進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5(5):10-20
〔21〕王余光,錢昆.張舜徽先生學術思想對圖書館學的影響[J].圖書館論壇,2015(4):20-23
〔22〕劉全吉.試評張舜徽與《中國文獻學》[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6):147-148
〔23〕趙志偉.知天下之脈絡——讀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九講》[J].語文建設,2015(22):77-80
〔24〕謝貴安.論“張學”的概念與體系——張舜徽學術及其研究體系的思考與定位[J].求索,2015(6):145-149
〔25〕趙騫.白壽彝先生對歷史文獻學的觀點述論[J].銅陵學院學報,2015(5):102-104
〔26〕江濤.朱熹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成就[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2):11-12
〔27〕謝貴安.論“張學”的概念與體系——張舜徽學術及其研究體系的思考與定位[J].求索,2015(6):145-149
〔28〕焦振廉.論傳錄形式與中醫古典文獻的流傳[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5(5):1-4,18
〔29〕陳龍梅,張穎.明清目錄書中醫籍著錄初探[J].中醫文獻雜志,2015(3):63-66
〔30〕趙宏偉.西夏音樂文獻及其音樂圖像學相關研究[J].民族藝林,2015(4):77-79
〔31〕王一涵.論音樂文獻學——古典音樂文獻梳理方法[J].音樂時空,2015(15):78,42
〔32〕劉金梅.華北地區缺乏宗族之刻板印象與文獻的關系[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5-68
〔33〕皮朝綱.禪宗詩學著述的歷史地位——兼論中國美學文獻學學科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66-72
〔34〕古風.從文獻、文獻學到中國美學文獻學[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1-5
〔35〕胡賢林,毛建軍.古籍數字化技術與出版模式的創新策略[J].蘭臺世界,2015(32):38-39
〔36〕鄭蓉,張磊.試論古籍數字化背景下專業出版社的地位[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46-49
〔37〕張文亮,尚奮宇.我國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現狀調查及優化策略[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6):83-89
〔38〕尹波.古籍??钡穆窂健浴端螘嫺濉窞槔齕J].文獻,2015(6):107-118
〔39〕高思莉.大數據背景下的目錄學發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6):97-98,100
〔40〕李帥.目錄學視野中的小說觀念嬗變探析——以《漢志》《隋志》《總目》為例[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17-121
〔41〕王小全,王恒明,車麗娜.新媒體環境閱讀引導與數字目錄學服務協同推進的實踐及發展——以重慶地區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11):174-182
〔42〕聶溦萌.從丙部到史部——漢唐之間目錄學史部的形成[J].中國史研究,2015(3):97-110
〔43〕靳愛紅.陸心源的目錄學思想探析[J].蘭臺世界,2015(31):36-37
〔44〕閆剛.清著名目錄學家孫星衍對我國文獻學的貢獻考究[J].蘭臺世界,2015(16):182-183
〔45〕邵風云.姚際恒的目錄學成就[J].圖書館學刊,2015(6):127-128
〔46〕劉芷新.論鄭默在中國目錄學史上的地位[J].圖書館,2015(9):96-98
〔47〕亢琦.張厚生先生目錄學思想初探[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5(5):8-10,19
〔48〕路璐.趙萬里版本學??睂W成就研究[D].河北大學,2015
〔49〕管仲樂.試論《書林清話》的版本學成就[J].綏化學院學報,2015(3):113-116
〔50〕張雪晴.《古書版本鑒定》與《古籍版本學》之比較評論[J].青年文學家,2015(23):59
〔51〕孫博.《古籍版本學》與《古書版本鑒定》[J].青年文學家,2015(20):71
〔52〕王靜.《古書版本鑒定》與《古籍版本學》之對比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5(20):73
Progress of Philology Study in China in 2015
Wang YuguangZhao Xiao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papers and monographs on philology published in 2015, and analyzed the annual progress in philology study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philology theory, special topics, philologists, specialized subject philology and related subjects of philology.
Philology; Academic progress; Review
G256
A
王余光,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曉,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