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梅
(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江蘇南京 210023)
?
工作方法研究山東圖書館學刊2016年第4期
我國編目館員如何迎接RDA的變革
趙梅
(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江蘇南京 210023)
采用SWOT方法全面梳理了RDA內在優勢與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機遇與挑戰,并分析出RDA在我國并將成為與國際接軌的編目規則。利用毛澤東關于創造的論述所提出的“四個所有”論述了我國編目館員如何迎接RDA的變革,提出編目館員應轉變觀念,接受新生事物,應加強學習,關注RDA研究動態,應嚴謹治學,加強學術交流,希望通過個體的創造性活動加速引領RDA的變革。
RDA編目館員SWOT創造
《資源描述與檢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簡稱RDA)是應數字環境的發展而制定的最新國際編目規則,其目標在于滿足數字環境下資源著錄與檢索的新要求,成為數字世界的通行標準[1]。RDA以《英美編目條例》(AACR2)為基準,以國際編目原則(ICP)為原則,并基于書目記錄功能需求(FRBR)和規范數據功能需求(FRAD)模型而重新修訂的標準,其目的是為各種不同文獻類型的資源提供著錄與檢索的統一使用指南和方法[2]。隨著2013年第一季度RDA在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五國的國家圖書館正式實施,未來會有更多國家跟進采用[3]。我國現階段針對RDA主要處于概貌展現、理論探討與應用說明、對我國圖書館和編目事業的影響三大方面進行了探討[4],RDA在國內尚未進入實施階段,鮮有RDA進程中以編目館員為主體的研究。RDA在我國進展如何?國內編目館員如何迎接RDA的變革?利用SWOT方法,全面梳理了RDA內在的優勢(strenghs)與劣勢(weaknesses)以及國內化進程的外部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與挑戰(threats),分析了RDA在我國發展的總體方向,并借鑒毛澤東關于創造的論述所提出的“四個所有”論述了我國編目館員應如何迎接RDA的變革。
1.1RDA概況
RDA是在當今數字資源快速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由英美編目條例修訂聯合指導委員會JSC負責研制、宣傳報道、培訓及修訂。2009年正式發布了RDA編目規則,由17章、5個附錄、1個術語表和1個索引組成,計劃成為國際性的資源描述與檢索新標準。
1.2國外發展狀況
自20世紀70年代互聯網產生以來,電子資源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最為廣泛使用的AACR2(《英美編目規則》第二版)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大用戶的抱怨。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國際圖聯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于2003年12月通過了新的“國際編目原則聲明”草案,計劃開展修訂出版AACR3。2004年,AACR主管委員會(Committee of Principals for AACR,COP)任命Tom Delsey 擔任新版本的編寫者。2005年4月,JSC會議上綜合各方意見和建議,決定啟用新的工作名稱RDA,此次會議標志著RDA的誕生。經數年的編制、修改與完善,RDA作為新的數目著錄與檢索標準于2009年正式出版,在國際編目界引起了較大的影響,現階段已經有美國等五個國家的國家圖書館開始實施RDA。
1.3國內發展狀況
我國RDA起步較晚,自2006年起開展研究RDA,2011年7月,國家圖書館舉辦了“RDA理論與實踐”培訓班暨“RDA在中國的實施和挑戰”研討會,標志著RDA編目時代即將在我國開啟[3],2012年5月,國家圖書館與CALIS聯機合作編目中心開始啟動RDA中文翻譯工作[5],2012年至2014年期間,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CALIS聯機編目中心相繼舉辦了4次RDA培訓,2014年4月,RDA中譯本出版,2014年11月底,CALIS聯機編目中心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發布了《CALIS聯合目錄RDA實施聲明》,該聲明從2014年12月1日起生效,標志著CALIS聯合目錄中心開始實施RDA。
RDA在國內的發展前景如何?能否得到推廣運用?筆者選用SWOT理論,客觀梳理了RDA內部優勢與劣勢,以及RDA國內發展的外部機遇與挑戰,希望能準確把握RDA國內發展的總體方向。
2.1RDA的內部因素
2.1.1優勢
先進理念的編目規則。自互聯網以來,文獻資源呈現多樣化,如紙質文獻、電子文獻、多媒體資源、互動作品等,同一作品常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如:小說版、戲劇版、多媒體版等,同一數字作品又有多種存儲介質,如:bmp、jpg等不同的載體形式,傳統的編目規則不能很好處理當前文獻多樣性資源的描述,RDA能為所有類型資源和所有類型的內容和技術描述提供了編目規定。此外,RDA對未來新類型的資源提供了可擴展的描述。
符合用戶的編目規則。RDA兼容了業內其他標準及相關行業標準,以服務用戶為導向,以網絡為平臺。在研制、推廣宣傳、培訓及修訂過程中,面對各類資源與廣大用戶一直堅持開放與兼容的態度,保持與用戶的溝通與互動,保證了投入使用的RDA能夠最大程度上體現了用戶需求,在使用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先進的數據庫技術、語義網關聯數據等技術,可以提供聯機指導,提高了編目效率,提高了用戶信息檢索效率與查全率。
國際化的編目規則。RDA在JSC的組織領導、IFLA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在美國等五個國家的國家圖書館開始實施,并且被世界最大的提供文獻信息服務機構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認可[6]、受到了美國圖書館界的專業組織、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協會之一的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ALA)的重視[6]、得到了歐洲國家圖書館代表為主組成的歐洲RDA興趣小組的(European RDA Interest Group,簡稱EURIG)支持[6],同時JSC密切關注與元數據領域的合作,RDA國際化趨勢愈發明顯。
2.1.2劣勢
規則尚未成熟。RDA作為一個新生的編目規則,其編目規則尚缺乏大量的實踐去逐漸完善。經斯坦福大學圖書館測試[7]及相關學者的研究[8],發現RDA編目規則仍然很繁瑣,尚不成熟,如RDA設計中心MARC暫無辦法區分不同FRBR水平層次的要求,無法聯系地方的數據元素(比如DC元數據);如有些不清楚或者自相矛盾的規則,比如常將演奏者表述為創作者;如檢索點的表達規則尚不完備,雖然檢索指南提供了語匯表,但是尚無法準確運用;如編目術語尚須規范,如“DVD Video”應該規范使用DVD?DVD視聽?還是DVD+R?
體系尚未完備。經斯坦福大學圖書館測試[7],RDA尚缺乏許多具體的操作指南,編目術語尚須規范、文本解釋也經常面臨挑戰、缺乏操作指南[8]。
國際化尚須磨合。RDA是采用英語語系編制的,隨著編目規則、體系的逐漸成熟,在英語語系國家實施與推廣難度不大,但在非英語語系國家,因民族特性及習慣的差異,RDA國際化尚須磨合。
2.2RDA國內發展的外部因素
2.2.1機遇
促進國內編目工作跨越發展。我國現行針對不同語種的文獻資源采用的不同的編目規則,同時,各語言編目規則都已處于需要修訂改版的狀態,如果可以直接采用最新國際標準,將加速我國編目規則的更新,也可減緩日后維護的持續壓力[6]。
提高資源利用率。RDA國內化進程,可有效解決國內編目規則不統一造成的各類文獻資源進行融合問題,可將同一主題不同載體及不同存儲格式的文獻資源全面展示給用戶,為用戶資源檢索和利用帶來極大的方便,同時,RDA自身特性決定了對其他行業的輻射效果,如博物館、檔案館及出版社等其他信息機構,可實現跨行業資源的合作與共享[9],全面提升各信息結構自身資源及融合資源的利用率,提升資源的價值。
重新激發編目人員的活力。隨著聯合編目、編目外包等編目運作模式的沖擊,編目館員在圖書館的定位逐漸模糊,此外,現行的編目規則使得編目館員枯燥、壓抑地面向書籍開展工作,缺乏自主權及面向用戶的互動交流,這些客觀及主觀因素或造成編目館員缺乏工作活力或造成很多經驗豐富的編目館員的流失,諸如,南京師范大學全館15人持有編目證書,目前僅4人從事編目工作。RDA國內化進程,將重啟激發編目人員的活力與工作激情。
2.2.2挑戰
缺乏統一領導。RDA在國際上發展迅速得益于JSC的組織領導,得益于IFLA的大力支持。目前國內在RDA推廣方面,缺乏國家層面或行業協會組織層面的統一領導,造成資金投入分散、研究方向不聚攏、各自為政的局面,造成RDA認知度、普及度及接收度相對較低,同時,相關研究人員或圖書館缺乏相關交流與研討的平臺。
研究深度不足。國內自2006年起開展對RDA進行跟蹤研究,目前研究仍停留在對RDA基本內容、基礎理論、國外發展動態的介紹、對國外有關大學測試結束的說明、可能對我國圖書館編目工作的影響等,國內對RDA的研究可說是隔靴撓癢,缺乏RDA在國內實踐應用的成果,造成無法建立符合國內我國特情的規范性指導文件,制約了RDA本土化發展進程。
專業人才不足。艾雰[10]對RDA綜述進行了最近的研究,發現截止2015年國內共計65位學者對RDA進行了研究,知名學者有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的張秀蘭、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胡小菁等,可見RDA專業人才嚴重不足。
2.3國內發展前景
通過對RDA自身優勢、劣勢以及國內化進程的機遇與挑戰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梳理,對SO(優勢-機遇)、ST(優勢-挑戰)、WO(劣勢-機遇)、WT(劣勢-挑戰)進行組合與分析,隨著RDA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擴大,國內將對RDA日益重視與堅定,組織結構的統一領導將順勢呼之而出,在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下,專業人員很容易得到解決,隨之研究深度易得到加深,隨著RDA國內外進一步實踐與測試,RDA的規則及體系將進一步完善,可見RDA國內發展前景是非常肯定的與清晰的,RDA在我國并將成為與國際接軌的編目規則。
創造是人類區別與動物的一種獨有的極為復雜的社會活動。毛澤東在論及創造時,曾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從整個人類的歷史出發,作出了以下著名的論斷:“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內,階級斗爭不會完結。在無階級存在的社會內,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斗爭永遠不會完結。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范圍內,人類總得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11]。新生編目規則RDA作為一種客觀時代下的產事,是自然客觀規律的選擇,在新舊事物轉化過程中,勢必發生斗爭,但結果顯見。在RDA變革的進程中,充當特定人類的編目館員,應當按“四個所有”積極迎接新生事物的到來,以“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擔當,積極發現、發明、創造與前進。
3.1轉變觀念,接受新生事物
毛澤東清晰的指明了新生事物終將戰勝舊有事物,編目館員應當具有清醒的認識,RDA不管你接受與不接受,它都將到來,與其最終被動的接受,不如提前主動的迎接,不可守舊排新。首先,編目館員作為RDA實際參與者與具體落實者,思想觀念上不可有為難的情緒,應該保持一顆接受新生事物的開放心態;其次,RDA作為新的編目規則,大到編目原則(如RDA用“實體-關系模型”的結構描述信息,AACR2以文獻類型為原則),細到術語表達(如AACR2用術語“標目”而RDA用術語“檢索點”),均出現了調整,RDA顛覆了傳統編目員的思維理念,編目館員需有一顆平常心對待思維轉化的過程。
3.2加強學習,關注研究動態
在毛澤東提出的“四個所有”中,其落腳點與實施起點是“發現”,所謂“發現”,筆者理解為學習,即懷著一顆學習的心態才能“發現”,有了“發現”才能“明”其理、知其然。編目館員應通過數字資源系統,檢索與研究RDA國內外研究動態,認真學習RDA的所有草案、戰略規劃、各個階段的重要會議文件等相關資源,特別應認真學習RDA英文原版及中譯本,吸收RDA精髓;應定期登錄JSC網站,查看網站發布有關RDA的最新信息,了解RDA的最新發展,需特別關注RDA實踐性成果;應登錄注冊RDA Toolkit官網,檢索所有編目資源規則,通過模擬實踐的形式,熟悉RDA編目規則,努力實現中國編目規則的國際化。
3.3嚴謹治學,加強學術交流
編目館員在經歷“發現”及“發明”前兩個階段后,基本上已經對RDA比較了解,其后,編目館員應該以RDA研究者、探索者為定位以個體的影響力、創造力推進RDA中國化進程。編目館員應提倡三種工作作風:嚴謹的學風,即要在研究別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反對以中國特色為由而排斥國際慣例;民主的作風,即在編制編目規則、主題詞表和/或分類法的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傾聽來自不同角度的聲音和意見,并最終求得共識;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即編目實踐的發展離不開編目理論的創新,但反對建立虛幻理論和不研究理論的經驗主義[12];應繼承與貫徹RDA編目規則的理論與原則,注重編目規則背后原則的解釋,以保證能吸收RDA現有國際化進程中的成功經驗,不走重復的道理,實現跨越式發展;應在個體影響力的基礎上,可在校內或行業內擴大對RDA的宣傳、推廣,讓更多的專業人員和科研人員參與其中,組建RDA科研攻關小組,集思廣益,擴大影響力,加速推進RDA本土化變革;應積極參加國內外RDA專題培訓會及交流會,特別是RDA實踐成果的交流會,發掘精英個體的先導作用,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完善精英個人RDA理論的系統性,推進RDA理論層面的進步,實現RDA研究的深度發展,為RDA實踐的夯實成熟的理論基礎及專業人才。
RDA作為網絡時代下的最新國家編目規則,目前已經有5個國家開始RDA實踐,未來勢必成為國際性編目,我國編目館員應與時俱進,提前介入,發揮個體創造力的影響,促進RDA變革的中國化進程。同時,針對學校或圖書館,建議保持開放的態度,支持編目館員提前介入RDA的研究與實踐,借鑒“孵化器”理念,建立RDA學科攻關科研小組,給予政策性的支持,如科研基金、外送培訓等,支持《CALIS聯合目錄RDA實施聲明》,時機成熟時嘗試實施RDA。
〔1〕羅翀.RDA全視角解讀[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5
〔2〕高紅.RDA標準及理念對我國文獻編目工作的啟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8(1):65-69
〔3〕胡小菁.RDA的國際化設計與本土化實施[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1):42-46
〔4〕熊健敏.我國RDA研究現狀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3(11):138-143
〔5〕李芳.國內RDA理論研究現狀分析與對策[J].圖書館雜志,2014(10):20-26,79
〔6〕梁紅,姜化林.《資源描述與檢索》的應用進展及對策[J].圖書館學刊,2015(10):36-41
〔7〕傅西平,孫更新.RDA的普及難度及發展趨勢——以斯坦福大學圖書館RDA測試為例[J].情報雜志,2013(8):132-135
〔8〕姜化林.RDAToolkit使用的利弊分析[J].圖書館雜志,2012(12):24-26,33
〔9〕劉東潔.淺談RDA對圖書編目工作的影響[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0):74-76
〔10〕艾雰.我國RDA研究現狀與進展[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5):37-40
〔11〕毛澤東.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M].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
〔12〕王松林.消除編目實踐差異,探求編目工作原則:中國圖書館學會標引與編目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紀要[J].圖家圖書館學刊,2007(1):42-44
How to Meet the Change of RDA for Catalogers in China
Zhao Mei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SWOT)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tease out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DA, as well as its external environ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RDA will become the cataloging rules in our country keeping u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y using Mao Zedong’s “four all” exposition of cre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catalogers can meet the change of RDA in China, who should change ideas, accept new things, reinforce learning, focus on the dynamic research of RDA, keep a rigorous academic attitude and strengthen academic exchanges, hoping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DA through individual’s creative activities.
RDA; Cataloger; SWOT; Creativity
G254.3
A
趙梅(1981-),女,碩士,任職于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