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隧道股份BIM疾行
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BIM始于PC建筑——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的想法,最接近制造業的思維
在BIM領域,隧道股份再獲大單。近日,廈門出臺多條地鐵線路規劃方案,正在擔任廈門地鐵1號線BIM總體咨詢的隧道股份地下設計總院,拿下2、3、4、6號線BIM總體咨詢。
“廈門城市軌道交通項目2、3、4、6號線的BIM咨詢管理合同我們是一次性拿下的。這是國內目前BIM咨詢類單個最大額的合同,由此,隧道股份實現了廈門地鐵BIM服務的全覆蓋。”隧道股份地下設計總院總經理熊誠告訴《上海國資》。
事實上,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領域,隧道股份已耕耘多年。
2011年,依托地下設計總院,隧道股份成立BIM中心,開展PC(預制裝配式建筑)領域的BIM技術應用研究。
2012年,在上海12號線曲阜路地鐵站項目中,隧道股份成功嘗試運用BIM技術開展設計、施工及運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成為當時國內領先的在軌道交通行業開展BIM技術應用的企業,隨后陸續承擔了上海軌道交通9號、12號等7條地鐵線工程的BIM工作。
“當時,國內BIM技術尚在發展初期,在軌道交通建設起步騰飛的背景下,我們及時將目光放遠,看到在軌道交通建設行業內開展BIM咨詢管理業務的廣闊市場,因此當時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正確的決策,將BIM團隊推向全國市場,讓他們從研究團隊轉變為面向市場的業務拓展團隊。”
正是這一轉變,讓隧道股份拿下了2013年廈門軌道交通1號線的BIM技術應用與研究的合同。“廈門方面思維比較超前,所以地鐵1號線BIM也做公開招標,這正好給了隧道股份機會。當年國內專門做BIM咨詢業務的還不多,這種情況下,我們的BIM研究團隊真正走向市場,廈門軌道交通1號線BIM技術應用項目各項工作成績斐然,不僅得到業主的認可,更在2014年受到住建部的表揚。”熊誠表示。
熊誠告訴《上海國資》,廈門地鐵1號線采用“業主主導、BIM專業咨詢、各方實施”的模式,是工程師的BIM,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軌交BIM,也不同于許多其他行業領域的BIM,即由BIM咨詢方建模的方式。隧道股份負責BIM規劃制定、BIM標準頒布、BIM成果審查、BIM成果歸檔交付的工作。
熊誠表示,廈門地鐵1號線項目是結合BIM技術應用的管理類合同,BIM是作為管理工具融合到業主項目管理的全過程的,可涵蓋設計、施工、運營的地鐵建設全壽命周期。“把BIM技術作為管理工具來服務業主、輔助總體總包、管理各參建單位的BIM實施是我們的工作重點,把BIM技術落地應用到項目全流程是我們在項目管理上的創新點。”
熊誠告訴《上海國資》,剛開始推行這一模式時,隧道股份面臨的壓力不小,業主方還沒嘗到甜頭,其他各方更不是特別理解。但這種方式的好處很明顯,可明顯提高設計質量、減少施工返工、加快施工進度。“堅持了一年,在發現了設計階段的一萬多個錯誤后,各方認可了這種方式。”
“廈門地鐵1號線BIM首創了軌道交通行業整條地鐵全線車站采用BIM總體咨詢的管理方式開展BIM協同設計的先河,也開創了軌道交通BIM總體咨詢的新商業模式。”
正是廈門地鐵1號線BIM實施的出色效果,助力隧道股份連中四元,一舉拿下該城市2、3、4、6號線的BIM總體咨詢。“廈門項目的成功,得益于當年我們在軌道交通BIM咨詢行業的成功布局,也得益于我們領先的BIM技術研發和管理經驗的積累。”熊誠強調。
熊誠表示,BIM源于制造業產品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思想,隧道股份的BIM始于PC建筑,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的想法,最接近制造業的思維,而BIM就在PC建筑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現在BIM技術是建筑企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隧道股份2011年即建立了“智能化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工程項目進度4D管理。系統使得隧道股份從公司總部、子公司到項目“三個層級”都能及時掌握幾百個重大項目的動態信息,有效提升隧道股份內部跨地域、跨公司、跨產業項目的管理能力,各地項目的管理變得更高效、便捷,綜合管理成果更加突出。
在全面掌握旗下子公司所有在建項目的同時,隧道股份又針對工地現場實行了單項目的數字化工程管理。這其中,BIM發揮了巨大作用。
比如,結合BIM技術將RFID(無線射頻)芯片傳感器植入每一個盾構管片、每一個PC構件,由于每塊混凝土構件都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數字化管控可深入到從制造、運輸、裝配、驗收、運營、維護的“全壽命周期”,有效地提升了工程質量和進度的管理效能。隧道股份浦江PC試點項目,總共13832塊構件,每塊都植入芯片;虹梅南路隧道東線,植入了18000塊的芯片。
“由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可直接反映在模型上。以前,這些數據采集要人工到現場去做,采集時,現場要封路,一個構件就要測量很久,何況上萬個構件都測量?如果是地鐵隧道,只能在地鐵深夜不運營時去測,耗時耗力,只能隔很久測一次,不能實時掌握現場情況。結合BIM技術后,不但信息采集變成實時的,還可以將收集的過程數據用于大數據系統建設。”
熊誠表示,在以往的信息化系統中,現場視頻監控攝像頭采集到的數據,比如未帶安全帽、人員在危險區域活動等信息,還是要人工盯著監控屏幕才能實時控制。但人工盯著時間長了容易麻木看不到重點。現在我們可以對視頻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以做到機器智能的分析和識別,自動警示,并將可視化的警告信息疊加在現場的BIM模型上,這樣管理效果和效率會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結合BIM技術,不但可以提升建設過程管理質量、設計質量,也可提升項目運營管理質量,做到全產業鏈管理能效提升。
熊誠表示,廈門地鐵BIM開創的“業主主導、BIM專業咨詢、各方實施”模式,指導并管理設計、施工、運營單位利用BIM技術提升自身業務質量和效率,正好可以實現BIM技術在全壽命期全產業鏈的整合應用,而不是簡單做一些單點應用。
目前,隧道股份除了廈門地鐵先前的1號線和后續的2、3、4、6號線共計5條線的BIM咨詢外,較大的項目還有上海周家嘴路隧道BIM技術應用,上海北橫通道工程BIM技術應用業務、鄭州空港園區的BIM技術應用項目、貴陽地鐵1號線的BIM技術應用項目,另外還有數個正在跟蹤、即將落地的其他BIM項目。
“總體來看,隨著當前國內建設行業對BIM技術應用需求的放大,我們開創的BIM業務模式前景非常廣闊。”
新的市場環境下,隧道股份將自身定位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綜合服務商”,面向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需求,強調信息服務,推進“全產業鏈”高附加值綜合服務,為各地城市建設與升級提供“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熊誠表示,地下設計總院BIM研究院不僅是業務經營拓展部門,同時也是隧道股份直屬BIM研發中心, “既能更有效調動集團資源對業務研發和市場推廣進行支持,也能讓我們的BIM技術研發能夠依托實際項目得到落地和實踐”。
目前,隧道股份的BIM業務范圍持續增大,不但覆蓋隧道、地下空間,也覆蓋軌交、建筑、橋梁等,近3年僅BIM研發中心業務量就增長了3倍,2015年達到5000萬元規模。同時,隧道股份還建立了基于BIM的數字化工地管理平臺,以及基于BIM與GIS的市政基礎設施運維管理平臺等。
“今后,我們的業務方向是城市建設管理和安全運營,城市基礎設施運營與管理。也就是由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到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成為領先的城市基礎設施全壽命期信息化管理綜合服務商。”熊誠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