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實習記者 楊月縈
創新需要“聰明政府”——訪中國改革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
文‖《上海國資》實習記者 楊月縈
政府應慎用規劃,將試錯成本交給市場
中國式創新
編者按:
無論是今年年初中國政府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其后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兩者均明確提出,將創新戰略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目前已經達到55%左右。但是,至少在目前看來,中國創新經濟領域仍然未能形成支撐經濟增長的力量。
《上海國資》記者采訪諸多專家,共同探討如何促進創新,以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以及增強地區競爭力。
“新經濟很大程度上就是創新。我們需要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尊重創新?!敝袊母锇l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他認為,創新的要素是流動和聚集的,這是客觀規律。在今后五年到十年內,中國各個地區都可能成為創新中心,從而為新經濟發展帶來活力。
《上海國資》:加快創新發展,正確認識形勢至關重要。您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形勢?
劉世錦:經濟增長的舊動力在逐步減退。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速增長期,這種轉型背后是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和體制政策的系統性轉換;從長期增長過程看是增長階段的轉換,可稱之為“轉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長的平衡轉向中高速增長的平衡。這一平衡的實現將取決于三個條件:一是從需求側看,高投資要觸底;二是從供給側看,去產能要到位;三是從中長期看,新動能要形成。
事實上,目前上述三個條件逐步形成。促成高投資的三大需求,即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出口正在趨于穩定;去產能有所進展,工業品出廠價格開始反轉回升;盡管新增長動能在規模上還無法完全對沖舊動能的下降,但在提高增長質量效益、擴展發展空間上呈現好的勢頭。
《上海國資》:在這種態勢下,經濟發展的方向是什么?
劉世錦:如果說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數量追趕,那么,進入中高速增長期后則主要是質量追趕。與數量追趕期相比,質量追趕期的一個特點是外在的變化趨緩、追趕難度加大,主要由過去的“鋪攤子”轉向“上臺階”,對發展條件、體制和政策環境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上海國資》:您怎么理解新動力、新經濟?
劉世錦:通常意義上的新動力,是指那些新成長起來的增長領域,亦可稱之為“新經濟”。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新成長產業,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如信息服務、物流、研發、金融等;與居民消費水平升級相關的服務業,如醫療、文化、體育等產業;制造業中的新技術產業,如大飛機制造等;二是產業轉型升級,如機器替代人工、綠色發展等;三是創新而產生的新增長點,如網購等互聯網+所帶動的相關行業。以上分類是相對的,往往相互交叉、相關融合。
這些“新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替代性增長,新的增長空間擠壓了原有增長空間,或者說,在原有的增長空間內換了一種增長方式。這種增長具有重分蛋糕的性質,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利益關系的沖突和重組。例如,網購快速發展的同時傳統商業放緩以至衰落,部分知名品牌商場關閉;打車軟件與傳統出租車的沖突;機器人上崗與人的下崗等。如果“新經濟”確實擁有并有效運用了新技術、新機制、新商業模式,提高了生產率,終究是不可阻擋的,但同時必須重視并妥善應對利益沖突引發的挑戰。
《上海國資》: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區別是什么?
劉世錦:產業升級中的大多數內容,發達國家已經有了,我們也要跟著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追趕的含義;而創新則是從無到有,我們與發達國家大體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進入質量追趕階段后,創新是否足夠活躍,特別是創新成功的概率是否足夠高,成為能否實現質量追趕階段發展目標的一個關鍵因素。
《上海國資》:您一直強調創新有規律,要在尊重創新規律基礎上營造創新環境。創新的規律是什么?
劉世錦:第一,創新不可以規劃?!皠撔乱巹潯边@個詞的思維方式是有問題的。創新就是從0到1,從無到有??赡茉?00次才能試出1個對的東西,成功是一個概率問題,所以一定要容忍失敗,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如果按照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只盯著一個單位試,假定這個單位絕頂聰明,但它的概率也就是1%到2%。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讓10個人、100人、1000人、10000人來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功概率就提高了。所以創新不能計劃,一定要發動市場,把技術上的不確定性交給市場、交給科學家、交給企業家,讓他們在試錯的過程中找到最后那個對的。政府的角色應當是解決外部性的問題,比如對新能源汽車的節能、環保、安全制定標準,支持符合標準的企業。
第二,創新的要素是流動和聚集的。目前,很多國有的老牌研究所、研究院很多還分布在東北、四川、湖北、中西部等地,但全國研發經費分布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最大的都市圈附近,科學家、工程師以及他們的專利權重等科研成果則集中于珠三角區域。也就是說,雖然很多科研機構掛的牌子還是在東北、中西部地區,但人走了、錢走了。也就是說,創新的資源在流動,在向某些地區聚集。不是每個地區都能成為創新中心的,未來實際會形成類似美國硅谷的區域性創新中心。美國其他城市如圣地亞哥、華盛頓、波士頓都想取代硅谷,但都沒能實現。國內號稱要成為硅谷的城市不下幾十個,但這幾年可以看到,表現突出的還是深圳、杭州、北京中關村,創新的要素集聚在這些地區。但光有這些地方還不夠,中國未來還會出現一些新的創新型城市。但這些新的域性創新中心在什么地方?不確定性意味著可能性,任何一個城市都有機會。
第三,創新需要“聰明政府”。中國政府做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效率在全世界都很突出,但這種傳統的追趕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做法在發展創新型經濟的時候不一定有效。
實際上,政府需要做更多的事情、需要更加聰明。聰明的意思是,知道自己什么事不能做。政府應該做的是創造環境,讓市場化的創投基金聚集。
《上海國資》:政府應如何根據創新的規律來引導創新?
劉世錦:中國的創新創業應該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的持久戰,要為未來幾十年、上百年的創新打下基礎,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關鍵是培育致力于創新的軟硬環境,提高創新成功的概率。
一是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只有保護了知識產權之后,中國才有活力。
二是穩定企業家的預期。搞創新一定要有長期預期,怎么樣穩定企業家的預期,這是政府要做的事。
三是排除泡沫經濟干擾,股市、房地產泡沫。房地產炒到一定程度會有很多負面效應。深圳的創新搞得不錯,但由于房價搞得過高,有些企業已經準備外移。對于創業創新而言的話,就是直接加大了企業創新創業的成本。
四是維護公平競爭。對創新來講,是要試錯的。大部分企業要求的不一定是特殊的手段,而是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五是促進要素流動。要素流動是擋不住的,每個地區不僅要把本地人才留住,還要吸引外地人才。
六是提高教育質量,培育人力資本?,F在很多城市都對教育缺乏重視,上海很重視,深圳最近也在建立一些高校,包括中外合作辦學,市政府也有資金支持。
七是有效資金支持,創新全流程工具。創新基礎設施服務,包括一些大的試驗設備、檢測設備,應該向全社會開放。
這些都是政府應該做的事。中國在今后至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5年到10年,各個地區都可能成為創新中心,創新活力將成為地方競爭新的標準。從國家來講應該推動這種競爭,從地區來講,應該爭取這樣的機會。這樣中國的創新,包括新經濟發展將具有活力。
(本文整理受訪者在2016浦江新經濟論壇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