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實習記者 楊月縈
釋放經濟活力——訪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
文‖《上海國資》實習記者 楊月縈
新經濟企業的培育和成長離不開風投機構
從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了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重塑經濟動能、釋放經濟活力是當前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上海國資》:中國新經濟的當前態勢是什么樣的?
肖林:新經濟內涵豐富,覆蓋面廣泛,它不僅包括“互聯網+”、互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甚至還包括農業中推進的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等等。發展新經濟是培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順應科技創新和消費模式的新趨勢,培育經濟發展的新技術含量,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另一方面,要強化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培育發展的新產品、新服務。
近年來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新經濟發展的力度,新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今年前三個季度全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都增長在10%以上。在新業態方面,網上零售額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長到26.1%,增速也超過了16個百分點,新產品的市場銷售也快速增長,比如新能源汽車,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長達到了83.7%。盡管新經濟新動能與傳統的動能在體量和能級上還不能相提并論,但新經濟的新動能,在創造就業、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從近年來看,投資服務、文化創意、信息服務、物流等新興行業用人需求占比不斷提升。另外根據阿里巴巴最新的財報顯示,阿里巴巴創造的直接就業機會超過1500萬人,并帶動了3000萬人左右的間接就業。所以新經濟對就業的強大吸納能力,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就業狀況總體穩定,好于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綜合而言,發展新經濟是培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支撐。
《上海國資》:近年來,國內一直鼓勵創新創業,這與發展新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肖林:新經濟的發展源于創新創業的催化轉化,發展“新經濟”必然要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與創新創業密不可分,可以說新經濟的特點就是創新經濟,就是創新創業驅動的經濟。從2014年開始,中國政府提出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部署,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大眾創業”和“草根創業”的新浪潮,“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加速了創新創業環境的完善,營造了適合創新的文化氛圍,構建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比如說融資環境、中介服務環境、信用環境、風險管理機制,等等。不斷完善良好的政策環境,比如說法律法規等,從而把市場的活力、年輕人創新的激情能夠充分的釋放出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也加速了創新創業載體的打造,鼓勵支持一些閑置的廠房或者調整的一些資源,包括原來的一些園區等多種場所再利用,鼓勵支持孵化基地等平臺。
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創業催生了“互聯網+”、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兩年來,與新經濟相關的初創企業,中小企業不斷涌現,截至今年三季度日均新登記的企業1.46萬家,比2015年同期每天增長了2000家左右,可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激發了市場創新創業的熱情,也催化了新經濟的培育和發展。
《上海國資》:創投、風投機構在新經濟發展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肖林:創投、風投機構是新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撐。這種支撐作用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新經濟企業離不開創投、風投的資金支持,新經濟企業生產經營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同時又沒有抵押貸款的能力,也沒有信貸記錄,致使間接融資和銀行貸款是非常困難的。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創投風投可以為新經濟企業的培育發展提供有利的資金支持。
二是新經濟企業離不開創投風投的管理支持,創投風投的加入有助于新經濟企業法律結構、股權結構、治理結構的基本關系,同時能夠幫助創業者看到自身模式和模式思維中的缺陷,使得企業運營管理不斷完善。
三是新經濟企業離不開創投風投的信息支持。創投風投機構的品牌效應,渠道信息等可以為新經濟企業開拓產品市場提供有力的支持。
所以要培育新經濟,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有序轉變,創投風投的服務支撐必不可少。
《上海國資》:當如何利用在金融方面的優勢來促進創新?
肖林:關鍵是以市場化的辦法來支持。原來政府也有很多專項資金,但分散在各個部門,今后怎么通過現代市場經濟的辦法,比如發展風險資本市場,設立科技銀行、保險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科技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對下一步金融支持科創中心建設非常重要。
《上海國資》: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肖林:首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技術路線和主導架構尚未確定,為上海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帶來難得的機會窗口。其次,上海具有豐富的科技和人才資源,開放度較高,能夠廣泛參與全球創新網絡。第三,上海具有健全的制造業體系和活躍的融資體系,可以為創新提供強大支撐。第四,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多樣化的消費者需求為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但當前上海推進創新也面臨諸多突出挑戰。
一是稟賦基礎與全球創新城市尚存差距。隨著新產業革命的孕育發展,創新技術、知識產權、軟件、設計等因素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不斷提高。和紐約、倫敦等科技創新中心相比,上海在這方面還有許多薄弱環節。
二是創新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不夠。上海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和跨國企業,國有企業創新活力不強,而外資研發中心受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主導,創新的外溢效應不足,和本地企業尚未建立緊密合作。同時,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亟待健全,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仍需強化。
三是個性化生產方式使產業體系面臨沖擊。互聯網時代個性化生產日益盛行,為更敏銳地對市場需求作出反應,更多企業選擇在消費地生產,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有的分工格局。對上海來說,可能導致一部分外資回流,同時不少本土企業還不能適應個性化生產的要求,亟待進行調整。
《上海國資》:您對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有什么建議?
肖林:上海必須從開放和前瞻的視角出發,順應互聯網時代創新模式轉型的趨勢,重構產業技術創新機制,培育富有活力的互補式協作創新體系,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第一,加快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產業互聯網。創新的核心是科技創新,也包括產業創新、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制度創新。
第二,構建富有市場機制內在活力的協同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上海要積極借鑒硅谷等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理念,構建開放協同的互補創新網絡,形成高校、企業、研發機構、風險資本和各類中介機構緊密互動的生態群落,為創新成果的競相涌現營造良好環境。
第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激勵創新的市場競爭環境。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企業,關鍵是發揮市場競爭激勵創新的根本性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強化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對創新的引導。為此,要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準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準入障礙。
第四,廣泛集聚和培育各類創新人才。人才是創新體系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上海要大力引進海內外創新人才,結合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產業升級人才需求,著力培養和引進科技研發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具有優秀專業技能的高層次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