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芬
(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300191)
·理論探索與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問題探析
吳佩芬
(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300191)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黨性和人民性。但是,對于黨性與人民性的關系問題卻一直存在著模糊的認識。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闡釋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明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人民性原則的根本和歸旨;論證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的內在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意識形態黨性人民性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已經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黨性原則和人民性原則,并初步提出了二者相統一的思想。但是,對于如何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并沒有做出詳盡的闡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理論的基礎上,圍繞著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問題進行了新的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論斷,從根本上澄清了人們對于黨性和人民性的錯誤認識。具體來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的新思想、新論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堅持黨性原則的政黨,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關于意識形態黨性原則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將這一理論推向深入。
1.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的核心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堅持黨性原則,這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經驗總結,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保持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要求。至于如何保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黨性原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并沒有給出現成的答案。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充分把握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建設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的核心,那就是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1](P154)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大論斷,可謂是一語中的,為我們指明了黨性原則的方向和本質所在。黨性原則說到底就是方向問題、立場問題。蘇聯解體充分證明了方向、立場對于意識形態黨性原則的重大意義。蘇聯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領導者,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把維護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其核心和基礎,這是蘇聯共產黨最為基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也是蘇聯共產黨黨性原則的最集中體現。但是,在改革后期,蘇聯共產黨卻被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洗腦”,奉行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理念,迷失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喪失了最起碼的黨性原則,最終導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變色”,國家改旗易幟。其教訓是深刻的。為此,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宣傳工作會議上將黨性原則問題作為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提了出來,足見其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黨性原則,說到底就是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大的原則和方向,不能有絲毫動搖。
2.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遵循,也是每一個黨員干部必須堅持的最基本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所有宣傳部門和宣傳人員,“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1](P154)這既是對宣傳思想戰線上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對全體黨員、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黨員、干部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定維護者,無論說什么、干什么,一定要以黨性原則為基礎,向黨看齊。凡是違反黨性原則的話堅決不能說,違反黨性原則的事情堅決不能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和全體黨員干部發出的總號召。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確提出了黨性原則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要遵守“三個堅定”和“兩個堅決”。“三個堅定”是對宣傳內容的規定,堅定地將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作為我們宣傳工作的重點內容;堅定地將中央重大的工作部署作為我們宣傳工作的重點內容;要堅定地宣傳中央關于當前形勢的重大分析和重大判斷。“兩個堅決”則規定了宣傳的基本要求,要求我們在做宣傳思想工作時,必須堅決地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地維護中央權威。“三個堅定”與“兩個堅決”不是孤立的,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其中,“三個堅定”是“兩個堅決”的前提和條件,“兩個堅決”則是實施“三個堅定”的目的和歸宿。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只有切實做到了“三個堅定”,人們才能充分了解和把握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性原則最生動的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馬克思曾鮮明地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P289)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國家才有力量。”[3]由此可見,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著極其重大的作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須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從人民群眾中獲取力量。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獲得人民的認同和支持,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滿足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也就是說要具有人民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做宣傳工作,做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堅持人民性。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至于如何堅持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充分分析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基礎上,在認真總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堅持人民性,就是要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實現、維護、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切實做到以民為本、以人為本。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人民性原則的總體要求。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必須要維護人民的利益,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根本。
具體到如何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堅持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點是人,是要做人的工作,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性質決定了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這就決定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必須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針對不同群體的思想文化需求和思想文化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夯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群眾根基。第二,要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把服務群眾放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嚴肅地申明,“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1](P10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執政理念,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服務群眾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引導群眾。當前,人們的思想意識越來越復雜多變,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入,如何在服務群眾的同時,有效地教育引導群眾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首要任務,也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要求。第三,要把滿足群眾需求同提高群眾素養結合起來。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物質是人類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物質生活的滿足,就不會有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人類社會要存在下去,首先是要能夠生活下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東西。”[2](P531)只有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人們才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做意識形態工作時,必須首先著眼于解決人們現實的物質需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需求。這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前提。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在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還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素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在一定的條件下,精神的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第四,要加大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力度。要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人民性,必須在意識形態宣傳報道的具體內容上下功夫。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對于人們的奮斗精神和火熱生活、對于人民中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要多加宣傳和報道,以“滿足人民精神需求。”[1](P154)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也進一步指出,文藝創作“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4]只有堅持人民性原則,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才能“接地氣”,才能被人民群眾所喜愛和接受。
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是一個關于輿論導向的重大問題。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只有把二者的關系厘清、處理好,才能使我們的政治方向得以明確,我們的政治立場才能穩固。[5]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詳細闡述了意識形態黨性與人民性的具體內涵與基本要求,而且還針對思想理論界關于黨性與人民性二者關系的模糊認識,給予了針對性的解答。
1.黨性與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困惑人們思想認識的一個難題。近年來,更是有些領導干部拋出了“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人民說話”、“你是站在黨的立場還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的論調,將黨性與人民性完全對立起來、把黨與人民群眾人為地割裂開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地提出,以上論調“都是不正確的、錯誤的,必須加以廓清和糾正。”[6]為了從根本上澄清人們的思想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的角度,明確地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1](P154)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實現了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理論的重大突破,有力地駁斥了那些把黨性與人民性對立起來的錯誤論調。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黨性與人民性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無論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還是中國共產黨“兩個先鋒隊”的根本性質,以及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和“人民滿意不滿意”的評判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都充分印證了中國共產黨的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性、一致性。
2.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
習近平總書記除了從歷史的角度,指明了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一貫做法,是我們黨密切黨群關系、鞏固黨執政地位的群眾根基。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從理論層面闡釋了黨性與人民性的內在聯系。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黨性與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堅持黨性也就是堅持人民性。這就從理論上深刻揭示了黨與人民、黨性與人民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聯系。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其根本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共產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這種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從根本上決定了黨性與人民性的一致性和統一性。[8]人民性不可能脫離黨性而孤立存在,同樣,黨性也不會脫離人民性孤立存在。“黨性是人民性的集中體現和升華,人民性是黨性的主要來源和根基。”[9]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把黨性和人民性人為地割裂開來、對立起來,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所決定的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的統一關系,不僅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離開黨性來談人民性,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階級性和先進性,就把人民虛化成了“單個的人”或“空洞的集合體”,就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同樣,離開人民性來談黨性,就人為剝離了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黨執政的群眾根基,中國共產黨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不能任意割裂黨性和人民性的密切聯系,任何離開黨性講人民性,或離開人民性講黨性在理論上都是錯誤的,在實踐上也是十分有害的,需要正確把握。
3.黨性和人民性都是整體性的政治概念
當前,人們對黨性與人民性的關系之所以存在種種認識誤區,究其根源,就在于人們不是將黨性與人民性看成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而是將其看成是一個個體性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人們在認識黨性與人民性時,往往是從某一個具體的黨組織、某個具體的黨員、某個具體的個人出發,而不是從全黨、全體人民出發。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因為個別黨員干部喪失黨性原則而對全黨的黨性原則產生質疑,會因為個別群眾的失誤而從根本上否定人民性。這樣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甚至是錯誤的。“領導干部不能代替全體黨員,個別群眾也不能代表全體人民。”[10]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在認識黨性和人民性時,必須樹立整體的觀念,將其看成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避免以偏概全。這就需要立足全黨而非某一級黨組織去理解黨性,要立足全體黨員而非某一部分黨員、更非某一個黨員,去理解黨性。同樣,對人民性的理解,也要立足人民全體而非某一群體、更非某一個體。[11]只有站在全黨、全體人民的高度,才能真正實現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7.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2).
[5]秦宣.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體會之一[J].前線,2013(9):6-10.
[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17-18.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8]嚴靜峰.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哲學寓意[J].思想理論教育,2016(2):72-76.
[9]陳富清.新聞宣傳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11):14-22.
[10]程偉.十八大以來國家文化安全理論的新發展[J].湖湘論壇,2016(1):20-26.
[11]秋石.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J].求是,2013(22):46-49.
D261.1
A
1007-9106(2016)09-0001-04
吳佩芬,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