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天津300191)
互聯網時代的領導干部需要培養輿情思維
郭鵬
(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天津300191)
互聯網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領導干部應當具備良好的網絡輿情思維。一是從思想上全面理性認識網絡輿情,準確把握網絡輿情的含義、重要性、正負功能。二是自覺提高預見、辨別、協同、歸納能力,積極有效應對網絡輿情熱點。三是樹立平等對話理念,注重宣傳與傳播并重,變說教為交流,塑造良好網絡公眾形象。
互聯網時代領導干部輿情思維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而深遠的影響。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網絡法治建設和輿論引導,十八大報告就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013年底,《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2015年底,《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又提出,“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測、收集、研判、處置機制”。要想讓網絡空間真正清朗起來,發揮互聯網的巨大正效應,就必須在切實創新網絡空間治理的同時,注重培養領導干部的網絡輿情思維。
領導干部首先應當全面理性認識網絡輿情,準確把握網絡輿情的含義、重要性、正負功能。作為國內最早研究輿情的學者之一,王來華認為“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保?]簡而言之,輿情就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所謂網絡輿情,就是主要發生在網絡空間并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渠道的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其中手機網民為6.20億。隨著互聯網尤其是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民眾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網絡發出聲音、表達意見、表明態度,甚至發泄不滿,一個區別于傳統主流媒體輿論場的網絡輿論場已然形成。已經不存在完全獨立于網絡的社會新聞熱點,也不存在完全獨立于網絡的公共空間。具不具備良好的網絡輿情思維,成為判斷領導干部適不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標準。
作為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網絡輿情至少體現出五個方面的正向功能。第一,網絡輿情建立在互聯網交互性基礎之上,拓寬了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渠道,減少了民眾與國家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第二,網絡輿情成為制定公共決策時的重要參考,提升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第三,網絡輿情還是反腐倡廉、政績考核的重要參考,既承擔了社會安全閥功能,又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增強了政府公信力。第四,網絡輿情及時反映社會矛盾和突發事件,幫助職能部門借助輿情監測手段發現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起到了風險預警作用。第五,從更加長遠的角度看,越來越多的網民參與輿情熱點討論,培養了共同體意識和公共理性。
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既為民眾提供了更多的說話機會,也為非理性言論提供了更多傳播渠道。輿情反映了民眾與國家管理者之間不斷變動的復雜利益關系,而這種關系一旦被放置在網絡空間中,就有可能產生較多的誤讀和曲解,反過來影響到現實中的政府和領導干部形象。例如,征地拆遷、綜合執法中出現的某些違法犯罪現象,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就非常容易走樣,最后演變為民眾對征地干部和綜治隊伍的不滿、調侃、人身攻擊。全面理性認識網絡輿情,需要準確把握網絡輿情該特點,即網絡輿情并不總是與社會輿情保持一致,有時候它更容易被誤導、操縱、利用,走向刻板、偏激、極端,更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引導。
領導干部還應當著眼社會轉型基本面,積極有效應對網絡輿情熱點,提高預見、辨別、協同、歸納能力。在過去10多年,網絡輿情熱點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尤其是關系到貪污腐敗、征地拆遷、綜合執法、惡性犯罪、冤假錯案、醫患矛盾、食品藥品安全、化工企業和垃圾焚燒廠選址等方面的熱點,往往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網民關注。許多領導干部對此表現出忌諱、恐慌心態,害怕本地、本部門成為網絡輿論焦點。究其原因,一部分領導干部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徇私枉法和本領恐慌問題,但更多的領導干部則是擔心在巨大網絡輿論壓力面前百口莫辯,輿論壓力最終轉化為體制內壓力,影響正常工作。
事實上,網絡輿情熱點增多與社會轉型的大背景密不可分,社會轉型帶來的諸多問題,如貧富差距過大、失業和隱性失業人口比例較高、社會心態不穩定等,為網絡輿情熱點的增多提供了現實土壤。只要社會轉型尚未完成,諸多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網絡輿情熱點就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減少。相反,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網絡輿情熱點有可能變得數量更多、更加頻繁、更加密集。作為領導干部,應當客觀看待這種發展趨勢,變被動為主動,變刪堵為疏通,有意識地提高網絡輿情熱點應對能力。
第一,提高預見能力。領導干部應結合本地、本部門工作實際,培養一支政治素質好、理論功底深、網絡技術高的專業隊伍,從事網絡輿情日常監測工作。適時擴大信息搜集范圍,拓展信息搜集渠道,在從新聞跟帖、博客、網絡論壇、QQ群等獲取信息的同時,加強對微博、微信、APP等移動傳播方式的關注力度。強化與新聞媒體特別是商業網站之間的聯系,借助媒體力量及時發現問題。強化與IT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科學指標體系,將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信息轉化為結構化信息,增強信息的實用性。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和學術機構參與網絡輿情研判,提升準確性全面性。
第二,提高辨別能力。在成功預見哪些事件有可能升級為網絡輿情熱點之后,領導干部應加以辨別、合理歸類,增強應對舉措的針對性。根據劃分標準的不同,網絡輿情熱點可以有不同分類。例如,根據主要涉及群體的不同,可以分為涉官、涉警、涉城管、涉富人、涉醫生、涉教師、涉農民及農民工、涉下崗職工、涉少數民族等多種類型。根據熱點起因和主要責任方,可以分為工作失誤、網絡謠言、網民誤解、惡意攻擊等。領導干部應結合工作實際選擇合適的分類標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工作失誤,力求公開透明、主動坦誠;對于網絡謠言,依法加大辟謠力度,澄清事實真相;對于網民誤解,合理設置議題,邀請權威人士解讀,有效引導輿論;對于惡意攻擊,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掌握輿論主動權。
第三,提高協同能力。與互聯網的邊界模糊性相適應,網絡輿情熱點已經越來越不受地域、領域、行業等條件的限制,客觀要求領導干部突破地域、部門、行業束縛,增強主體間協同意識。政府與政府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應當加強共享和聯動機制建設,降低信息流動成本,提高聯合行動效率。尤其是負責宣傳、新聞、網絡的部門,更要在共享和聯動機制建設中沖在第一線。除了居于核心主導地位的政府之外,其他社會主體也應得到有效動員。領導干部應當重視智庫、大眾傳媒、IT企業、專業技術機構、專家學者、意見領袖等的積極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應對網絡輿情熱點。
第四,提高歸納能力。領導干部應當養成及時歸納的習慣,必要時爭取建立網絡輿情熱點數據庫。尤其是在網絡輿情熱點頻發的地區和領域,數據庫更是顯得必不可少。數據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本地、本部門實際應對過的網絡輿情熱點;二是雖然沒有實際應對過,但將來有可能面對的網絡輿情熱點。數據不僅要涵蓋單個案例的背景、起因、過程、影響,還要涵蓋不同案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不僅要包括成功案例,還要包括失敗案例。隨著數據量的不斷累積,還需邀請智庫和專家學者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其技術和理論優勢,總結規律,研判趨勢,指導現階段熱點應對工作。
公眾形象既包括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整體形象,也包括領導干部的個人形象,不論是在邏輯上還是在現實中,兩類形象都密不可分。公眾形象是在民眾心目中的綜合反映,受公共決策科學化程度、辦事效率、政府信譽度、話語表達方式等多方面影響。除此之外,網絡時代的公眾形象還要受到互聯網特點的影響,如交互性、實時性、去中心化等。領導干部應當在踏實肯干、取得工作成績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網絡時代的大眾傳播特點,塑造良好公眾形象。
第一,從“由上而下”到“平等對話”的理念轉變。在傳統媒體時代,一個社會往往形成一個統一的輿論場,政府居于輿論場的中心,傳媒圍繞政府決策開展工作,民眾處于信息傳輸末端。彼時的話語方式和形象塑造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過程,主體間處于事實上的不平等。互聯網徹底打破了這種格局,傳媒分化越來越明顯;民眾不再處于信息傳輸的末端,而是能夠以平等身份參與到公共話題討論當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傳統主流媒體輿論場之外網絡輿論場的形成恰恰是格局變化的必然結果。領導干部應當平等看待兩個輿論場當中的各個主體,尊重傳媒搜集、篩選、傳播信息的權利,尊重民眾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在平等對話中重塑公眾形象。
第二,從“重視宣傳”到“宣傳與傳播并重”的策略轉變。黨和政府歷來非常重視宣傳,事實也證明,宣傳在普及大政方針、營造輿論氛圍、塑造公眾形象、獲得民眾支持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直到現在,宣傳仍是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政治行為。網絡時代的形象塑造有別于傳統媒體時代,畢竟民眾擁有了更加多元的信息獲取和意見表達渠道。在此背景下,領導干部應當減少單向宣傳,有意識地增加雙向互動,賦予民眾更多說話的權利。只有將傳播提升到足夠高的位置,掌握傳播的特點,才能真正適應網絡時代。當然,注重傳播并不意味著宣傳不再重要,尤其是在意識形態等領域,宣傳仍是無可替代的基礎性手段。應將宣傳與傳播有效結合,既堅守意識形態輿論陣地,又有序擴大網民話語權。
第三,從“說教”到“交流”的溝通方式轉變。隨著網絡發展,各級政府已經逐漸認識到了信息公開和實時交流的重要性,政府網站、政務微博、在線交流等渠道方式越來越多。這些渠道方式是政府主動適應網絡時代的結果,有助于民眾全面了解政府工作,提升政府整體形象。不過,領導干部與網民之間的溝通方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應摒棄居高臨下的說教心態,真正與網民平等交流;應把網絡交流作為一項日常工作,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形象工程;應習慣使用網絡語言,避免長篇大論、官樣文章;應提升溝通頻率,切忌消極應對網民關注點。在嚴格遵守相關保密規定的前提下,領導干部可以開通微博、微信等,與網民平等交流,通過樹立個人形象來提升政府整體形象。當然,“在公共空間,有表達就有責任,有自由就有擔當,有言論就有邊界”[2],尤其是作為領導干部,在談論公共話題時要自覺與黨中央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
[1]王來華主編.輿情研究概論:理論、方法和現實熱點[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5.
[2]人民日報評論部.公共空間“有話好好說”[N].人民日報,2013-08-16.
D262.3
A
1007-9106(2016)09-0021-03
*本文為2015年度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資助一般項目“基層協商民主中輿情表達與政府回應機制研究”(TJSR15-011);2015年度天津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協商民主的具體實現路徑研究”(15YZD-10)。
郭鵬(1983—),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政治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輿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