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劉勤
(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權利有序退出研究綜述
李偉劉勤
(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國內學術界對農民工土地權利有序退出的研究對象是農民工全體,研究內容是考慮如何維護好農民工的土地權益,保障好其退地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雖然在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沒有考慮到新生代農民工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如何實現好、維護好其權益,促進其順利實現土地權利的有序退出對于推動國家城市化進程、提高國家土地利用率有著重要作用。鑒于此,對國內學術界對農村土地退出的情況進行了梳理,展望今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有序退出的方向與趨勢,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權利有序退出市民化
農村土地權利退出是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退出,是指農民根據法律、法規(guī)及有關政策的規(guī)定,自愿或者非自愿地退出土地承包經營合同,放棄或者喪失原本無償擁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1],不再享有對村集體土地的收益權。農民工土地權利的有序退出是實現農村土地集約化、規(guī)模化經營的重要前提,是解決好農村土地利用率問題的有效途徑,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農村中出現的土地糾紛、土地承包關系混亂、土地拋荒等問題。國家統計局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90%以上,因此,農村土地權利退出的研究主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新生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一代,常年在外求學或跟隨父輩生活在城市中,他們習慣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而對于農村中農事工作不熟悉,對于農村的鄉(xiāng)土情結淡漠,不再想回到農村中去。維護好新生代農民工的權利,推動其完成市民化的轉變,實現好其土地權利的有序退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當前社會的用地緊張問題,推動國家城市化發(fā)展進程。然而我國現行的土地退出制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如對于退出的土地不進行補償、針對退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城鄉(xiāng)之間的承接機制的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土地權利退出,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應成為當下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一)土地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的研究
劉洪銀認為維護好新生代農民工的土地權益,是其實現市民化的基礎,也是國家城市化、工業(yè)化和農業(yè)現代化同步發(fā)展的基礎。在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中,土地權益的實現為其落戶城市提供了初始資金;農地的流轉為國家的工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yè)現代化的發(fā)展;農村中宅基地的復墾與置換,使得更多的年青一代農民工轉移到城市中去,也在推著國家城市化的發(fā)展進程[2]。黃錕認為我國農村中現行的土地制度在產權、保障功能流動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這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具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土地產權的不明晰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土地權益得不到保障,這將會導致他們市民化能力的降低;土地退出補償機制的不完善,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在放棄土地權利后得不到任何的補償,導致土地的流動性差,這就降低了其市民化的意愿,從而阻礙了市民化的進程;土地的強保障功能及當前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保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新生代農民工不會輕易放棄土地;農地價值的低估及低補償標準也降低了其市民化的意愿及能力[3]。姜菁認為相較于老一代農民工而言,新生代農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就業(yè)方式、生活消費方式、維權意識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他們更想實現市民化的轉變,但是農村中現行的宅基地制度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轉變的進程。土地價格的上漲使得土地財產功能日益突出,農民工不愿放棄土地帶來的增值收益;新生代農民工對宅基地無處置權,導致流轉能難就行,降低了其市民化能力[4]。
(二)對土地退出的研究
1.對建立土地權利退出機制必要性的研究
鄭興明認為,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造成了農民的職業(yè)化分化加速,致使農村原有的經濟結構開始瓦解,而新的經濟結構卻尚未形成,造成了農村土地資源的浪費。而農村土地退出機制的不完善,阻礙了農民向市民化的轉變。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農民土地權利退出機制[5]。鐘漲寶、聶建亮認為隨著農村人口的市民化的轉變及實現向非農產業(yè)的轉移,使得我國的人口與耕地資源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土地細碎化的問題影響著農民收入的增加,且由于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的不完善阻礙了農民土地權利的退出,農民土地占有不公平感也促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的建立健全[6]。白現軍認為由于農地承包權退出機制的缺失造成了我國的城市化發(fā)展遠遠落后于工業(yè)化發(fā)展的速度;在農村中已完成轉業(yè)的農民仍無法脫離土地,這就導致農地的規(guī)模化經營很難實現及農村中的人地矛盾等問題[7]。曾思尹則認為在農村現行的土地流轉方式,都只是在短時間內實現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這并沒有改變土地的分散經營的現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中人多地少的經營現狀。因此,有必要探尋一條適合農民土地權利退出的機制,實現農地的規(guī)模化經營[8]。王建友認為目前國內想要實現農村宅基地流轉或退出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對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退出問題的研究卻是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來自農村的推力及城市的拉力,將會共同推進我國農村土地退出的發(fā)展。現行土地退出機制的在補償機制、保障措施及城鄉(xiāng)間的承接聯動機制的不完善和缺失,損害了退地農民的利益[9]。楚德江認為隨著國家城市化及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農民的向城市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地緊張的矛盾,但是在農民的向城市轉移并未改變農村中土地細碎化經營的現狀,建立和完善農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10]。
2.對完善土地權利退出機制方法的研究
黃花在農村土地權利退出進行研究時,將土地退出劃分為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退出兩種,針對不同的退出情況設計了不同的實施路徑。針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其認為應該制定動態(tài)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補償標準及補償的實施機制,以此來推動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退出;針對宅基地使用權的退出,應該采取多種形式的補償方式及建立完善退出的實施機制,以此保障好農民的利益。同時還要做好關注好農民退地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11]。魏亞男等針對當前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的路徑:第一,要對土地的進行確權,以此來明確農民的土地退出的權利;第二,針對土地退出中出現的不同情況要采取多種退出方式;第三,考慮到農民轉業(yè)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要設置一個緩沖期,以維護好農民的利益;第四,完善農地承包經營權退出的補償機制;第五,為了使退地農民能夠更好地在城市站住腳,要構建聯動機制,對退地農民進行培訓[12]。謝根成等從法治角度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進行研究,針對當前土地退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為了能夠合理的評價土地的價格,減少土地承包經營權被低估的現象,要建立農地價格評估制度;其次,要完善針對退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好退地農民的利益;最后,為了促使退地農民能夠適應城市的工作,要完善對退地農民的再就業(yè)培訓制度[13]。王兆林認為首先應從就業(yè)、社保、教育等方面保障退地農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次,建立退地農戶的權益保障的常態(tài)機制,切實保障好退地農戶的利益;最后,要切實落實好對于退地農戶的政策,將政策落實到實處,保障好其利益[14]。吳康明在對重慶市土地權利退出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情況將農民土地退出分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退出及宅基地使用權的退出,提出了實現農民土地退出不同的實施路徑。對于農民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要實行動態(tài)期權嵌入式的彈性補償標準,及建立動態(tài)補償的實施機制,確保退地農民的權益;而對于宅基地退出實行農民退出宅基地時可選擇貨幣化補償、住房置換或混合型的購房補助等多種形式,并建立相應的實施機制,保障政策能夠落實下去,保障退地農戶的利益[15]。張學敏認為農地退出應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實施,第一,要對惠農補貼進行優(yōu)化,改變以往的補貼方式,降低退地的阻力;第二,要建立農民“退休”制度;第三,要對退地農民進行補償,擴大退出激勵的吸引力;第四,要建立健全退地農民的保障機制,保障好退地農民的權益,解除其后顧之憂;第五,完善城鄉(xiāng)之間的承接機制,對退地農民進行職業(yè)技能培訓,讓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城市的工作[16]。
目前,國內學界對農村土地權利退出的研究主要主要集中在農民工土地退出的影響因素、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和農村宅基地退出的研究上,并且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根據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將影響因素進行不同的劃分,而后進行研究。一般將影響因素劃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包括被調查者自身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而外部因素則主要包括環(huán)境因素、制度因素等。不同的因素對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效果。對于土地退出機制的研究,則得出: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實現身份的轉變及工作向非農業(yè)的轉移,這就造成了農村土地資源的閑置、拋荒等現象,而現行農地退出機制及農村社保制度的不完善,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的土地退出意愿及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阻礙了其市民化的進程。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土地問題的研究則是集中于土地制度對其市民化的影響。
雖然國內學術界對農村土地權利退出有了一定的探索,但是對于土地權利退出的研究較為淺顯,并沒有深入其中,研究的對象也是農民工全體,而對于當下農民工群體中的主體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權利的研究卻是欠缺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國家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如何實現好其土地權利的退出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他們有著自己的特性,對全體農民工的研究不一定適用于新生代農民工這個特殊的群體,在進行研究時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雖然有學者對新生代農民工土地問題進行了關注并就此展開了研究,但是研究的范圍卻不廣泛也不深入。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有較大的不同,他們普遍有著較高學歷、生活方式更傾向于城市。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生活在城市與農村中的“邊緣人”,陷入一種生活兩難的境地,想要從事農業(yè),卻缺乏農作的經驗;想生活在城市中,卻很難解決社會保障問題及住房問題。因此,今后對農民工土地權利退出的研究應著重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為其順利實現土地權利的有序退出提供參考建議,更要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擴大對新生代農民工土地退出的研究,如是什么原因在推動著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權利退出的、在現行土地退出制度下進行土地權利退出存在的問題及實施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權利退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進、不同的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權利退出意愿的影響程度、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權利有序退出的路徑研究等。
[1]曾思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3(5).
[2]劉洪銀.農地權益: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基礎[J].開放導報,2012(6).
[3]黃錕.農村土地制度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與制度創(chuàng)[J].新農業(yè)現代化研究,2011(2).
[4]姜菁.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探討——以宅基地集約利用為視角[J].現代農業(yè),2014(11).
[5]鄭興明.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退出機制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2(3).
[6]鐘漲寶,聶建亮.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的建立健全[J].經濟體制改革,2012(1).
[7]白現軍.農地承包權退出機制構建[J].開放導報,2013(4).
[8]曾思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4).
[9]王建友.完善農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退出機制[J].農業(yè)經濟與管理,2011(3).
[10]楚德江.我國農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的困境與政策選擇[J].農村經濟,2011(2).
[11]黃花.農村土地退出路徑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12]魏亞男,宋帥官.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J].農業(yè)經濟,2014(5).
[13]謝根成,蔣院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農村經濟,2015(3).
[14]王兆林.戶籍制度改革中農戶土地退出行為研究:重慶的實證[D].西南大學,2013(6).
[15]吳康明.轉戶進城農民土地退出的影響因素和路徑研究——以重慶為例[D].西南大學,2011(11).
[16]張學敏.離農農民承包地退出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4(6).
F301
A
1007-9106(2016)09-0051-03
*本文為廣東海洋大學人文社科項目“新生代農民土地流轉與城鎮(zhèn)化研究”(C14545)。
李偉(1990-),男,廣東海洋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qū)域協調發(fā)展與和諧社會構建;劉勤(1979-),男,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博士,從事鄉(xiāng)村治理政治社會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