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小院中學(641316)
李文輝●
?
加強創新教學,減輕學生負擔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小院中學(641316)
李文輝●
減負一直都是每一個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因為需要做到減負的同時增強教學效率.在文中就如何通過創新教學來減輕學生的負擔進行探討,以期能夠在激發出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減負增效.
教學,減負,創新
當前,每一個教師都面臨著如何減輕學生負擔的問題.筆者認為:要真正做到為學生減好負,就還要加強數學方法的合理傳授,使教學上升為創新教學.
“合理傳授”、應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應將一些基本的數學方法進行深入淺出的變通教學;二是教師應不斷啟發學生思維,及時捕捉他們的創新火花,進行指點與評價.
下面談談證題分析中的“消元索元”法.“消元索元”法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利用已知條件和所學的幾何知識精選出幾個與求證結論中的元素(如線段或角)緊密有關的等式,即為精選“材料”.再將選出的“材料”逐步進行消元和索元.何謂“消元”呢?就是將求證結論中沒有的元素利用等式的性質把它消去.何謂“索元”呢?就是在保留結論中應有元素的基礎上,通過等量代換把求證結論中有而這里又沒有的元素代換出來.直到剩下的元素全是求證中的元素就分析成功.現舉例分析如下:
例1 已知:△ABC中,∠EAB是∠BAC的外角,AD平分∠EAB交CB延長線于D.求證:∠D=1/2(∠ABC-∠C)
分析 由題中的已知條件和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推論2精選出以下“材料”:
∠DAE=∠C+∠D
(1)
∠DAB=∠ABC-∠D
(2)
(1)-(2)得:
∠DAE-∠DAB=∠C+∠D-∠ABC+∠D
(3)
等式(3)中的多余元素∠DAE和∠DAB利用已知條件AD平分∠EAB很易消去,這時留下的元素∠C、∠D和∠ABC就全是結論中的元素了,因而分析成功.證明過程略.
例2 已知:△ABC中,BD平分∠ABC,CD平分∠ACB,若BD、CD交于點D.
求征:∠BDC=90°+1/2∠A
分析 由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可以精選出以下材料
∠A+∠ABC+∠ACB=180°
(1)
∠BDC+∠DBC+∠DCB=180°
(2)
(1)-(2)得:
∠A+∠ABC+∠ACB-∠BDC-∠DBC-∠DCB=0
(3)
等式(3)中的∠A和∠BDC是求證結論中存在的元素應保留:而∠ABC、∠ACB、∠DBC和∠DCB是多余的元素,故應消去.這利用已知條件BD平分∠ABC和CD平分∠ACB以及∠BDC+∠DBC+∠DCB=180°很容易消去多余元素,因而分析成功.證明過程略.
例3 已知:在△ABC中,∠B=2∠C,AD平分∠BAC交BC于D.
求證:AC=AB+DB
分析 由于已知條件中只有角的相等關系,且很難與結論中的元素AC、AB、DB勾通,并且這三條線段又不共線,故可利用截長或補短的方法先添加輔助線.于是可在AC上截取AE=AB,可將AB轉移到AC上去,再連結DE,就可通過證△ABD≌△AED得DB=DE,從而將DB和EC的相等關系進一步勾通.從圖3中觀察選出一個等式:AC=AE+EC,這個等式中只有AC是保留元素,而AE應根據輔助線作法與AB等量代換,從而消去了AE,同時又索取了結論中的AB元素.還有一個多余元素EC又如何消去呢?與結論比較,發現EC應與DB相等.于是推出EC=DB就成了這道幾何題的關健.事實上可通過證三角形全等得DB=DE,再證∠EDC=∠C,得EC=DE,從而證得DB=EC,就可通過等量代換消去最后一個多余的元素,故分析成功.證明過程略.
“消元索元”法雖然是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創造命名的一種方法,還沒得到各位同仁的鑒定和廣泛使用,但我認為這種方法仍具有以下特點:
1.這種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意識的產物,它可以激發大家去探索創新并啟發如何去做.
2.這種方法自始至終把已知和求證結論聯系在一起,不斷觀察應保留和消去的元素,便于確定下一步的分析目標,采取一個一個目標擊破的戰術,直到全部消去多余的元素為止.它是綜合法和分析法的有機融合和完美體現.
3.這種方法不是憑空設想的,而是在消元法、換元法、綜合法、分析法等數學方法的基礎上變通產生的,因此具有可行性.
4.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量的關系的證明分析,而數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數量關系,因此它具有廣泛的適用范圍.
5.這種方法淺顯易懂,操作性強.
當然,我的“消元索元”法只是創新教學的起步,我將繼續努力探索,特別是在多媒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取得更多的創新方法,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去努力奮斗!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