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226014)
葛 勇●
?
限時講授,讓初中數學課堂更有實效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226014)
葛 勇●
限時講授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出的要求,旨在通過限制教師的講授時間來實現教學活動的精煉高效.為了實現限時講授的優質教學效果,筆者在調研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若干具體途徑,并在本文中進行了較為細致的闡述,希望對廣大教師有所啟發.
初中;數學;限時講授
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更多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從擴大知識探尋主體的角度來進行創新思考,也就是說,將學生納入到發現數學知識的主體行列當中來,觸發學生們的主動學習熱情,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教師方面的限時不足.學習熱情常常是從興趣開始的,從課堂教學的各個角落滲透學習興趣的誘導,對于強化教學效果來講助益頗多.
例如,在對相似三角形的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們從心理上去感知相似,我在課程一開始,發給學生們每人一張硬紙板,請大家動手剪裁一個三角形,使得這個三角形滿足一個內角為40°,另一個內角為60°.大家很快來了興趣,紛紛動手操作起來.三角形的制作并不困難,但學生們拿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和其他人的比較之后發現,好像差不多,又不是完全一樣.由此,三角形相似的概念順利引出了,大家也在親手制作的樂趣當中開始感知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了.
在興趣的驅動之下,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學習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化.從前,面對單一的知識內容,學生們往往感到十分枯燥,甚至由此產生抗拒數學學習的想法.加入了興趣的適當誘導之后,大家對于知識的接受與探究熱情明顯提升了,主動學習的意識也繼而產生.在這樣的狀態之下,無需教師過多言說,學生們便能夠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去了,自然也就節省了很多教師講授的時間.
既然要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就要從教學內容上加以精煉,使得教師能夠在被壓縮的教學時間內完成優質的教學活動.如何實現精煉的目標?筆者認為,提高一個視野層級,從具體知識內容的層面上升到總結性思想方法的高度,是創新教學思路的一個有效途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教師將規律性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們時,同時也實現了思維方式的飛躍,對于教學實效的提升是很有好處的.
例如,學生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感到解答難度很大:有一個六位數,它的個位數字是6,如果把6移至第一位前面時,所得到的六位數是原數的4倍,求這個六位數.如果從常規的思維來考慮,是很難找到恰當的入手點的.而若是將這個六位數的前五位數設為x,將該六位數表示為10x+6,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學生們恍然大悟的同時,我告訴大家,這就是整體思想方法的運用.掌握了這種方法,很多類似的問題都會簡化許多.
如果說,面對具體知識內容的學生是“學會”了數學,那么,把握住思想方法的學生則是“學會”了數學.初中數學當中的問題內容靈活多變,教師不可能逐一帶領學生們去分析和解決.將方法提煉出來,就像是給零散的數學問題進行了一次分類歸納,讓學生們以清晰系統的眼光去看待數學,學習效率自然顯著提升.教師的教學活動也由針對具體內容的零散分布轉化成了重點方法的集中,節約教學時間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除了從教學內容的角度進行優化之外,精煉化的數學課堂教學還需要從形式的角度提出要求.如果教師始終局限于教材內容的范圍之內進行講授,教學形式顯然是死板固化的,學生們所得到的知識也無法有所拓展.如果教師能夠為這個圈子打開一扇門,將理論與實踐連通起來,效果將會煥然一新.
例如,在學生們開始接觸方程解題時,我請學生們試著解答如下問題:某加工車間有85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能加工大齒輪16個或小齒輪10個.已知2個大齒輪與3個小齒輪能配成一套,那么,需要分別安排多少名工人加工大、小齒輪,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齒輪剛好配成套?這個問題很好地將方程知識及相關理論分析融入到實際問題當中來了.學生們通過列表的方式明確了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如下圖),并很輕松地列出方程得到了答案.
每人每天人數數量大齒輪16個x人16x小齒輪10個(85-x)人10(85-x)
將實際應用的內容注入到理論知識當中之后,原本死板的數學課堂頓時活躍起來了.來自生活的元素不僅充實了課堂教學氛圍,還大大靈活了學生們的數學思維.它讓大家開始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待知識,并通過實踐的方式來檢驗理論理解.建立起了這種意識,學生們便得以靈活地隨時進行應用嘗試,不斷豐富理論知識的內涵,在教師講授之外將數學學活.
限時講授的提出,是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的肯定與呼喚.當然,這也為課堂教學設計設置了不小的挑戰.想要在更少的講授時間內實現更佳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從根本上扭轉固有的教學思路,將關注重點轉移到激勵自主與方法掌握上來.以這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教學,初中數學必將走上一條高實效的上升之路,帶給學生更為明朗的學習體驗.
[1]龔文亮.論“限時講授”的局限性[J].考試周刊.2014(10)
[2]施小山.限時講授背景下的中學數學課堂導入實踐研究[J].理科考試研究. 2015(03)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