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22002)
姜思潔●
?
高職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分析及教學策略
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22002)
姜思潔●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職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提高高職數學教學效果的策略,以期為同行提供一些啟示.
高職;現狀;策略;效果
1.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進入高職學校的很多學生,表現出學習的態度不夠端正,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力比較差.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少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時不記筆記.有的學生甚至在數學課上連筆都不拿,整節課上不講話、不動手、不張口,對教師的啟發引導,不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對數學練習不愿意主動動手去做.課后不能很好地復習、鞏固所學過的知識.還有一些學生抄襲作業,遇到做錯的數學題也不加以訂正,很麻木地對待數學學習,沒有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這樣的數學學習明顯是被動、低效的.
2.學習方法不恰當
在數學課上,教師一般都會帶領學生搞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準確地剖析概念的內涵,指導學生掌握所學數學知識的重難點,注重對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聽講不認真,對重要的知識點沒聽到或沒聽全面,對課上很多重要的數學問題只是有所了解,沒有很好地掌握,課后又沒有及時地思考、鞏固所學過的知識點.對課本上所涉及到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一知半解,在做數學練習時只知道機械地模仿,亂套、亂用公式,這樣使得學生很難取得好的數學學習效果.
3.數學知識底子薄弱
進入高職學校后,學生接觸的高職數學知識在數量和難度上都增加了很多.加上在中學階段,學生的數學知識就學得一知半解,知識體系不完整、不牢固,沒有很好地掌握概括、類比、歸納等基本的數學思維技巧,這給進入高職學校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很大困難.學生如果再不認真聽講,不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課后再不及時復習鞏固所學過的知識,久而久之,不斷積累,不少學生的數學學習障礙會越來越多.
1.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在高職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平時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入了解所教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個性特點等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同時,教師要了解各專業對數學知識的需求情況,根據所教的學生所學的專業情況來認真備課,及時調整數學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不斷優化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情感、態度,發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點滴進步,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覺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2.加強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應以學生為本,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勇于探究,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求真知的精神.如在學習數學公式時,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公式,看清楚公式里有幾個變量,引導學生思考、明確如何對數學公式進行恒等變形,如何正用、逆用、變形應用這些數學公式.讓學生明白要求其中一個量,需要知道哪幾個量.指導學生掌握規律,理解公式如何進行應用.同時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學會從一例到一類,一類到多類,從一題多解到多題一解,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
3.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1)課前認真預習的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研讀將要學習的內容,指導學生學會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獨立自主思考有關數學問題,并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于在數學課堂上有重點地去聽講、去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
質疑是問題解決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基礎.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形成質疑的良好習慣.對于學生提出來的質疑,教師要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要對正確的一面給予充分的鼓勵、肯定,絕不能“一棍子打死”,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好問的天性.教師要給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思考成果的機會,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勤于動手、及時復習的習慣
勤于動手是高職學生數學學習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習慣,由于數學學科具有程序性和嚴密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自己選做的作業,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要能夠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要認真復習所學過的內容,學會歸納、總結知識要點,弄清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做到知行統一、手腦并用,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1]王富英,馬岷興.數學文化教育及其結構[J].數學通報,2008(07)
[2]王桂云,沈自飛.關于高職生數學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5(02)
[3]李嵐.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研究進展[J],大學數學,2007(04)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