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涵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民商法研討】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的完善
楊一涵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是檢察機關實現對人民法院執行行為監督的具體途徑,也是對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權利進行救濟的重要手段,在檢察監督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權利救濟論作為理論指導,在將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對象限定在確實侵害了當事人或案外人正當權益的違法執行的基礎上,對如何完善我國現行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提出了建議。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權利救濟
(一)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含義、性質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是一種糾錯機制,是指擁有監督權的檢察機關對法院的執行活動進行監督考察,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其錯誤執行行為和不當執行行為的意見,從而規范民事執行權合法、有序運行的法律制度。
民事執行權是具有強制力屬性的公權力,在法院的內部監督尚未遏制違法執行的現狀下,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權進行制約和監督是理所當然的,畢竟其是一個專業且獨立的外部監督機構。故簡單來說,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性質即可總結為“公權力對公權力的法律監督”。這是權力制約的體現,是避免執行權力濫用的有效監督機制,同時也是保障和救濟當事人權利的重要渠道。
(二)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的含義、作用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是指檢察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執行行為進行監督的具體途徑。當檢察機關對法院的違法執行行為有所了解,以什么方式將法院的違法執行予以糾錯和矯正,從而使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權利得到救濟即是民事執行檢察方式需要探討的內容。
檢察機關與法院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司法機關,其監督法院的司法活動不得逾越必要限度,以立法明確監督方式即是限制監督權力的手段,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監督權對執行活動進行不當的“干預”,此即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的作用之一;其二,執行程序旨在實現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與審判過程相比更加注重效率價值,在違法執行已經阻礙當事人權利實現進程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監督方式來糾正執行錯誤,以此來救濟當事人的權利顯然更益于實現執行程序的效益價值;其三,確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能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制度的真正實現提供可操作性手段,這對建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程序是不可或缺的。
(一)立法現狀
我國法律僅明確了抗訴與檢察建議這兩種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且只是對這兩種方式做了表明其“存在感”的規定,對兩者的表現形式、適用條件、實施效力、運作程序都沒有作出詳盡的制度規定。這樣,二者在具體運用時的區別分辨不清,如何針對不同種類的違法執行選擇恰當的監督方式來達到檢察監督目的就不易實現,在具體的司法實踐操作過程中就容易呈現出程序混亂、效益低下等影響民事執行工作順利開展的局面,而形成該局面的首要受害者便是正當權益得不到正常實現和救濟的當事人或案外人。
(二)司法現狀
由上可知,現行法對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的規定較為粗淺和寬泛,以致其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監督方式的適用并不盡如人意。
首先,針對司法實踐中多樣的執行行為,立法上僅確立的抗訴和檢察建議這兩種方式過于單一。早在2011年兩高發布了《關于在部分地方開展民事執行活動法律監督試點工作的通知》。各試點對民事執行檢察方式進行了創新及適用,如糾正違法通知書、移送職務犯罪等方式,這使得司法實踐活動呈現出適用檢察監督方式混亂、不統一的局面。
其次,立法上沒有對監督方式的運作程序規范進行詳盡的規定,因此降低了實踐中執行監督活動的權威性,使得各檢察機關陷于各自為戰的局面中。對檢察監督方式的適用條件、適用對象、發生效力等均缺乏統一、有效、完備的程序規范,使檢察機關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
最后,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多選擇檢察建議這一相對緩和的監督方式,但很多時候法院對于檢察建議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拖延不辦。也有一部分執行法院向檢察院發送回復函予以回復,但其內容多是言之不詳、模糊不清,且通常都僅憑當事人是否再來申訴作為評估法院是否將建議落到實處的標準。如此一來,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就有虛置之嫌,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浪費,當事人或案外人權益的落實或救濟更是無從實現,民事執行檢察監督也就很難實現應然的效果。
(一)以權利救濟論為指導完善我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
在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制度中,應以對當事人或案外人權利予以救濟為根本目標,并以此理念為指導完善我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
司法機關是我國主要國家機關,具有國家強制力性質的公權力,與公民的弱勢地位相比有著更大的資源與地位優勢。從本質上來說,國家的權力根基是廣大人民群眾,故國家對人民負有義務,司法機關是為保護人民群眾的正當權益,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而設。故一切法律規范、司法程序的建立都必須把保障當事人權利,對其受侵害的正當利益予以恢復或者救濟為根本目的。
考慮到民事執行涉及當事人私權的實現問題,故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程序應以當事人的權利受損且主動請求救濟為前提發起。正如一些學者指出:“民事執行涉及對當事人私權處分的問題,故檢察機關為了保證對當事人處分權免于不當干預,同時為了促進執行程序高效率的運作,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程序不應由檢察機關主動提起,而必須設置一個前置條件,即須以當事人提出申請為必要前提?!?/p>
(二)建立分層次的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
1.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對象范圍。解決當前的“執行難”、“執行亂”問題是促進我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制度建設的主要原因,應把對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權利救濟作為構建這一制度的根本立足點。有學者主張把當事人的行為列入監督的范圍之內,筆者認為該觀點與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內在規律相悖。在我國當前的立法和司法現狀下,當事人作為權利主體處在一個未能對其權利給予充分的確立和保障的環境中,且在執行程序中當事人的救濟渠道和力度相當匱乏,此時卻要以具有國家強制力屬性的公權力對當事人私權予以干預,這顯然與旨在糾正法院違法執行以對當事人權利給予救濟這一根本宗旨相悖。檢察監督職能是以實現公權力對公權力的監督與制約為必要的,故檢察機關的監督權力的對象范圍應僅僅限定為法院的執行活動,對當事人權利予以保障的途徑并非是通過監督與之相對的另一方當事人權利來實現,而是只能通過監督法院的公權力來落實。故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對象應限定為法院的違法執行行為,而不應涉及當事人。
出于執行程序更加追求效率價值的考慮,筆者主張并不把所有的違法執行行為都納入監督的范圍,而僅把當事人和案外人權利是否受到侵害作為標準,將對當事人或案外人權利確已造成侵害的違法執行作為監督對象。畢竟執行程序涉及當事人私權,即使檢察機關了解到法院有違法執行行為,其開展監督程序同樣應以尊重當事人對其權利的處分權為前提。如此,既能達到對當事人或案外人權利的保障和救濟的目的,也可避免司法資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提高執行活動的效益價值。
當然,若違法執行涉及國家和集體利益時,檢察機關應積極履行其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職責,須得主動介入法院的違法執行活動中予以檢察監督。
2.建立同檢察監督對象相對應的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體系應規避或單一或繁雜的兩極化狀態。理想的體系形態應呈現出具有不同效力的層次化特點,每個層次適用與其相對應的違法執行種類,在同一層次內違法執行的性質應當相近,當事人獲得救濟的手段也應具有一致性??乖V和檢察建議是我國當前法律明確規定的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本文僅就這兩種方式的具體完善加以論述。(1)抗訴??乖V在審判活動中作為一種檢察監督方式由來已久,故很多學者主張將抗訴確立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筆者對這種觀點持不同看法??乖V必然引起再審程序,但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在通常情況下并不會出現或很少有再審程序提起的情形,其通常只是督促法院重新進行審查或重新進行執行程序等,援用抗訴的提法不但無法將民事執行檢察監督與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予以區分,而且很大程度上會使民事執行檢察監督走入單純引起再審程序的誤區。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階段檢察機關的執行監督權并非實體上的決定權,檢察機關對實體違法執行事由提起抗訴,關于違法執行行為的最終處置權仍然回歸到法院,如此就與民事訴訟審判程序無異。另根據民訴法第二百零八條,上級檢察院有權對下級法院提出抗訴監督,這種“上抗下”模式使抗訴只要被提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程序的啟動就不可能避免,對違法執行的抗訴,會因再審程序的啟動而使執行程序的運作成本增加,同時效力降低,最終則是于當事人不利;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是為了促使當事人被違法執行所破壞的正當權益能夠有效救濟而設立和適用,而現階段將民事審判程序中的抗訴手段直接引入執行程序中顯然有諸多不適之處。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執行程序中當事人無法再就抗訴事由相互辯論表明主張,檢察機關此時提出抗訴并不一定會改變之前的執行結果,這明顯對當事人不公,很可能達不到救濟當事人的效果。為避免此情形發生,可以嘗試賦予檢察機關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實體權力,檢察機關可以根據自己收集調查得出的確信來直接糾正法院的違法執行,從而保障當事人在執行程序中高效得到救濟。(2)檢察建議。檢察建議相較于抗訴具有靈活性、適用的拘謹性等特點,該方式易被法院接受;而且檢察建議一般都是直接發給法院的執行部門,一般情況下不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因此有效率性、直接性特點,這有益于對當事人或案外人進行有效救濟。據統計,2015年檢察機關共提出民事執行監督檢察建議17972件,法院采納17223件,采納率高達95%。由此看出檢察建議作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的價值可見一斑。但該監督方式存在監督范圍不清、剛性較弱的缺點,尤其是發生檢察機關向執行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但法院并不予采納的情形時,該方式不免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如此,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權利就難以得到救濟。若要充分發揮檢察建議的優勢作用,就需在立法上將該方式的范圍和效力予以明確,針對具體的不同種類的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相應的檢察建議。
首先,當法院消極執行時,檢察機關有權提出督促法院及時履行執行職責的檢察建議,法院須得接受該建議并針對審查或糾正情形以詳細具體的回復函形式送達回執報告。其次,對于出現法院違法使用執行強制措施的情形時,檢察機關有權提出撤銷違法執行或糾正違法執行的檢察建議。該類違法執行在很多情形下已給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正當權利造成了威脅或侵害,若不及時撤銷或糾正,在很大程度上會給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權益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故當執行法院拒絕履行時,應適時賦予檢察機關直接撤銷違法執行的實體權力,當法院拒絕更正時,檢察院應向其上級檢察院提出,利用上下級之間的領導關系來促使檢察建議的切實采納和履行,從而能夠切實的將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權利予以救濟。再次,當出現法院作出的法律文書已被執行且確已給當事人或案外人造成損失的情形時,檢察機關有權向執行法院提出司法賠償的檢察建議,這是國家公權力對私權救濟的應然要求的體現。最后,如果通過糾正違法執行已不能實現對當事人的救濟,檢察院可向執行法院提起重新進行執行程序的檢察建議,即廢除違法執行的效力并重新進行民事執行程序。表面上看這種做法的成本高、效率低,但在執行程序中將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權利予以完全救濟實則是避免了執行程序結束后當事人再向法院提起上訴或申請審判監督程序所耗費的成本和資源浪費。
總之,為了避免檢察建議這一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被虛置,需要在立法上將接受檢察建議的法院負有及時答復并詳細說明的義務予以明文規定;還應當出于對當事人或案外人的權利予以救濟的目的基礎上,適時賦予檢察建議一定的強制效力來保證這一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的實效性。
(責任編輯:李江貞)
2016-06-04
楊一涵(1993-),女,河北秦皇島人,燕山大學文法學院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
DF84
A
1672-1500(2016)03-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