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友良
(嶺南師范學院法政學院 廣東 嶺南 524048)
宋代雷州港衰落的原因探究
申友良
(嶺南師范學院法政學院廣東嶺南524048)
宋代雷州港衰落的原因,集中體現在雷州港所在地區的經濟開發程度相對較低、泉州港的興起、對外交通格局中所處地位不占優勢以及其本身自然條件的限制等四個方面。而宋代雷州港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宋代對外貿易的發展。
宋代雷州港衰落原因
位于中國大陸西南端的雷州港,原名海康港,自唐代至元代750年間,雷州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前沿地段雷州半島的第二個出口主港,貿易往來給雷州港帶來了繁榮,但宋末雷州港逐漸衰落,明清時其對外貿易作用影響更加弱化,主要作為軍港而存在。在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雷州港對雷州半島的交通、工業和對外貿易,甚至對于整個雷州半島的區域經濟發展都影響重大。但是目前國內學術界對雷州港的研究還比較薄弱,特別是對唐宋時期雷州港興起原因方面的成果較少,目前僅見賴瓊的《歷史時期雷州半島主要港口興衰原因探析》一文,但該文不是專門分析宋代雷州港衰落的原因的,所以就很不全面。因此,本文將在該文的基礎上,專門對宋代雷州港衰落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以期為雷州半島的港口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啟迪。
雷州港的發展可以分為隋唐時期、宋元時期與明清時期三個階段。
(一)隋唐時期
由于海康縣城區域政治中心的確立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雷州港在隋唐時期便興起了。同時,雷州港自身具有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雷州灣外有東海島、硇洲島等海島為天然屏障,避風條件好;港內水域相通,港池開闊,航道水深,且有南渡河、通明河、武樂水三條內河通往港口,海運與內河航運相連,形成港口的條件甚至還要優于徐聞港[1](P3)。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隨著嶺南地區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從隋代開始顯現。隋代在這里正式置海康縣,成為合州治所的所在地,開始取代徐聞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中心。海康縣在隋朝成為州郡之治所之后,一直到民國二年廢除雷州府,所有州郡治所都設在海康。
另外,隋唐時期對海南島及周圍地區統治的鞏固,使得徐聞地區突出的軍事和政治地位隨之消失。與此同時,隨著北方移民的不斷遷入,雷州半島的人口也逐漸增加,雷州半島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增強。雷州半島的開發是由南向北逐漸展開的,這一點從縣府的設置和分布情況也能看出。兩漢時期雷州半島僅設置一縣,即徐聞縣。南朝梁時,在雷州半島北部今遂溪和湛江一帶析置椹川縣和扇沙縣[2](P176)。隋朝,雷州半島上共設置有4縣,分別是隋康(今徐聞)、海康(今海康)、鐵杷(今湛江西南)、扇沙(今遂溪)。唐代則調整為3縣:徐聞、鐵杷和椹川(今遂溪西)。北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省并,只設海康(今海康)一縣。由此可見,在兩漢時期,雷州半島的開發重點在半島南端,南朝時則推進到半島中部和北部,到北宋時,半島中北部的開發程度已遠遠超過的半島南端,此時在雷州半島只保留海康一縣即是明證。
(二)宋元時期
雷州港在唐宋時期是比較發達的,這一點從有關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出來。據清代阮元監修《廣東通志·前事略》記載:“唐咸通三年,雷州刺史陳聽思,家人隨海船至福建,往來大船一只,可致千石。”這個記載說明在唐朝時期,雷州港往來船舶還是比較大的。另根據《宋史·倉庫志》記載,唐宋時期雷州港出口的主要物資有米、谷、牛、酒、黃魚等。唐宋元時期的海康陶器,便是通過雷州港輸往海外的。宋元時期雷州地區陶瓷業的大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雷州港作為對外貿易地位。唐宋時期頻繁的航海貿易,也促進了雷州港造船工業的發展。嘉慶《海康縣志》記載,海康縣城附近的南亭溪西側的僵波軒,為唐宋時期督造船舶之所。
但在宋代,雷州港已有走向衰落的趨勢了。宋代雷州港的經濟缺乏發展后勁,因為此時的經濟開發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手工業技術水平不高,各行各業發展很不平衡,同時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開發水平逐漸超過了雷州半島,宋代又將對外貿易的港口限制在廣州、泉州等地,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也移到東部大庾嶺道,由于中原農耕文化的影響,人們生活方式也有所改變。所以,宋代雷州港慢慢走向衰落。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雷州港衰落程度加深。唐張九齡開鑿大庾嶺道之后,雷州半島不再是中外交通的便捷之地,而是大庾嶺道開始成為聯系嶺南和中原的主要通道,隨之廣州地區發展為聯系中外的交通樞紐。雷州地區則由秦漢時期的通衢變為宋元明清時期的僻壤[3](P26)。明清政府海禁政策和對外貿易政策也促使雷州港不斷衰落。而此時,澳門港和赤坎港的興起進一步打擊了雷州港的發展。
雷州港的衰落主要是受港口所在地當時的經濟開發程度、其在對外交通格局中所處的地位、其他港口的興起;雷州港自身缺陷以及國家政治、經濟和對外貿易政策的制約。
(一)宋代雷州港的衰落與其經濟的開發程度有關
宋代雷州港經濟開發程度較低,經濟發展存在許多問題,促使雷州港逐漸走向衰落。
宋代雷州港地區的經濟開發雖然具有很高的成就,但其經濟開發程度遠遠落后于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而且其經濟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由于生產技術及土地、氣候條件的限制,雷州港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比江南、廣州遠遠落后。雷州港內人口的耕作方式種類單調,港內絕大部分土地只種稻谷。由于雷州港內地區的耕作技術落后,水稻是一年一造晚稻,而且以撒種耕作為主,只有少數水土條件較好的田地才以插秧耕作,因為撒種可以使禾根淺發粗長,保持株距均勻,雖遇干旱仍能保持一定水分。但是,這種耕作方式仍是粗放經營,生產效率很低,生產投入大,生產收獲少。而且經濟作物在雷州港內還很少種植,這樣和經濟開發程度較高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比,更是已失先機。此外,雷州港地區的土糖、制瓷、煉鐵等手工業雖有發展,但技術水平不高,產品絕大部分供本地消費,對外貿易水平不高。而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絲織、植棉等行業還沒有興起。兩宋政府在發展海外貿易時,規定從事國內外海外貿易的商船,由所在口岸市舶司登記,返航仍須回至發船處,抽稅后方許發賣,這對于腹地運輸受阻的雷州也成為限制發展的枷鎖。綜上可知,宋代雷州港的經濟開發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手工業有所發展,但是技術水平不高,各行各業發展很不平衡,和外部的聯系也很少,導致雷州港在元、明、清時期的發展缺乏后勁沒有新的突破,這也是導致宋代雷州港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4](P43)。
(二)宋代雷州港的發展受其在對外交往中所處的地位制約
宋代雷州港在對外交通格局中所處的地位不具備優勢,使得雷州港趨向衰落。秦漢時期,雷州半島的開發重點在南部地區,秦漢以后,雷州半島的開發重點卻是在北部地區,徐聞在邊疆開拓中的重要地位隨著邊疆政策的變化而趨于消失。此后及至宋代,雷州港取代徐聞港在對外交通中的重要地位,成為主要對外貿易港口。但是,由于這時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開發水平逐漸超過了雷州半島,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也移到東部大庾嶺道,再加上宋代又將對外貿易的港口限制在廣州、泉州等地,雷州港在對外交通中的地位始終沒有達到徐聞港的水平[1](P3)。同時,附近高、化、欽、廉諸州的土著勢力仍比較強大,經常攻掠騷擾雷州,使雷州港對廣大內陸腹地的交通經常受到阻滯[4]。此外,唐五代嶺南道內陸交通是十分發達的。如以廣州為起點,北可抵長安、洛陽,東北與江南溝通,西出南詔可達南亞諸國,東通閩浙,南達沿海州府及海南島,具有全方位的交通路線。其次,唐代嶺南主要形成了廣州、安南兩個交通中心,他們是具有國際意義的貿易港市。隨著時間的推移,直至后來,廣州的重要地理位置使得廣州港的作用逐漸取代了雷州港。由此可見,宋代雷州港的衰落與其在對外交通格局中所處的地位息息相關,雷州港在對外交通格局中所處的地位不夠好,是其在宋代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三)宋代中原文化對雷州港發展有很大影響
宋代中原文化對雷州港的影響很大,改變了雷州港漁民出海打魚為生的生活方式,這樣雷州港就慢慢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慢慢走向衰落。唐五代之后,中原漢人與閩南人大量遷往雷州,北宋末年,被貶雷州的蘇轍在《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的引言中說:“予居康海,農亦甚惰,其耕者多閩人也。”蘇東坡撰寫的《伏波廟記》也說:“漢宋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聚于此。”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教授在《嶺南歷史人文地理——廣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較研究》一書中指出:“宋元時期,福佬系已自發展為一個族群以后生齒日繁,人地關系越來越緊張,除部分人留在當地謀生外,大批福佬人遠走他鄉,開始了大規模的民系遷移潮,首先之地即為地理環境相類似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沿海,繼及東南亞各地……”到宋代,漢民已經成為雷州半島雷府民系的主體。南宋末年,30萬軍民隨南宋朝廷逃至雷州半島,宋亡后,不少人散居在雷州半島各地。宋元年間(公元1078-1085年)雷州府發展為91274戶,27萬人。移民不僅使雷州半島的組群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也推動了雷州半島的大規模開發。尤其到了南宋,中原動蕩,北方兵禍連結,偏處南方的雷州半島相對穩定,移民增加,農商繁榮,交通便利,已成富庶之地。道光時期撰修的《廣東通志·雷州府》指出:“州多平田沃壤,又有海道可通閩浙。故民居富實,市井居廬之盛,甲于廣右。”移民潮帶來了漢化高潮。還有唐宋時期中原王朝的貶謫官員,他們在雷州體恤民情,愛護當地老百姓,并設學官,置書院,教化民風,培養青年才俊,他們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播使者與重教興學的先驅。流人帶來的中原農耕文化,閩潮移民帶來的具有海洋特色的閩潮文化,與土著文化交匯融合,徹底改變了唐朝以前以土著文化為主要內涵的半島文化。宋代開始中原文化開始不斷滲透到雷州半島,農耕文化影響了人們的觀念[5](P67-68)人們開始慢慢改變以出海打漁為主的生活方式,這樣雷州港就開始慢慢失去了它的作用,逐漸走向衰落。
此外,嶺南的封建文明開發,起步遲于中原。就廣東全省而言,秦漢以后雖然番禺(今廣州)發展較快,而大部分地區在唐宋時期還是較為落后,以至于成為朝廷貶謫流放仕宦之地[6](P75)。雷州古為“蠻煙瘴雨”之地,謫官貶宦流放之所也。志書稱:“雷地僻于海,俗尚樸野,宋時為明賢貶謫之鄉,聲明文物多所濡染。”而后人所謂十賢,即宋代謫居或因貶謫路過雷州的十位名相賢臣。他們大力倡導讀書學習之風,傳播了中原文化,并自此興辦教育,縣有書院,鄉有社學,重教興文[7](P44)。“遂溪風俗,視海康尤樸,其田野腴而曠,農窳于耕,商獠猥驃,性多輕悍……巨族多建祠堂舍祭,新婦謁祠,子姓畢集,有尊祖聚族之義。”[8]這些都深深影響了雷州人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可這個開發的積累漸進的進程,到了明代才是一個飛躍轉變的時期。即使有所發展,與粵中、粵東等地相比,還是相對落后。
(四)宋代時期其他港口的興起對雷州港的沖擊很大
宋代時期雷州港之外的其他港口,特別是泉州港的興起與發展,也是促使雷州港走向衰落的原因。
雷州灣外有東海島、硇洲島等海島為天然屏障,避風條件好;港內水域相通,港池開闊,航道水深,且有南渡河、通明河、武樂水三條內河通往港口,海運與內河航運相連,形成港口的條件甚至還要優于雷州港[1](P3),雖然沒有發展成為宋代時期對外的主要港口,但是對雷州港還是造成一定的沖擊。此外,宋代泉州港的迅速崛起,是雷州港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兩宋之交,泉州港迅速崛起,一時甚至凌駕于向來稱雄的廣州港之上,自泉州出海的多桅帆船艦隊,往往駛抵西亞和東非海岸。“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擴大,使刺桐港聲名大噪,成為世界大港口。[9](P87)哲宗紹圣二年(1095),泉州永春縣知縣江公望在其《多暇亭記》文中,描寫了泉州城的海外貿易狀況:“希奇難得之寶,其至如委。巨商大賈,摩肩接足,相刃于道。”當時在城人口大為增加,到徽宗宣和初年,泉州城內外畫坊八十區,人口已達五十萬多。建炎以后,泉州港因沒有遭受宋金戰爭的嚴重影響而繼續有所發展。首先,泉州市舶司在國內市舶本錢的分配份額方面,已具有獨占鰲頭的趨勢。高宗建炎二年(1128),朝廷給度煤、師號二十萬貫付福建路,十萬貫付兩浙路充市舶本錢。數年之后,經廣南路的請求,才付給它空名度碟三百道,紫衣、兩字師號各一百道充作市舶本錢。南宋前期,度牌每道售價在三十貫至二百貫之間與師號售價不詳,可能稍貴。但即使全部以最高價格二百貫計算,也不過八九萬貫。市舶本錢是港口經濟標尺的重要一環。由此可見,泉州市舶的發展程度,一時已超黔廣州,躍居全國首位。孝宗乾道三年(1167),朝廷又于福建路泉、漳、福、建州、興化軍上供銀內,截撥二十五萬貫,專充抽買乳香等本錢”,交付泉州市舶司。泉州港的市舶本錢,又上升到新的高度。泉州港設立市舶司后,在國家行政機構的組織和財政力量的支持,以及其他多種因素的交叉作用下,海外貿易急速增長,泉州港迅速崛起。這個勢頭大致在高宗、孝宗和光宗三朝持續發展。泉州市舶司的設立,使泉州港的海商和船民可以就地辦理出海手續,并藉以合法地回帆本港。這為他們集散商品、雇募梢工和盡量減少商業利潤的無謂耗損,提供了有利條件,自然促成了遠航海外的熱潮。由于北方人民大量南移,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上貿易也發展起來,海上運輸就成為當時同西亞等地區聯系的主要手段[10]。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地處東南沿海要沖的泉州港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成為當時海上貿易的中心,代替了宋代雷州港對外貿易的地位。
(五)宋代時期的政治、經濟以及對外貿易政策對雷州港的影響
一個港口的興衰主要是受港口所在地當時的國家政治、經濟和對外貿易政策的制約。宋代時期的雷州港自然也是如此,其發展與當時宋代的政治、經濟以及對外貿易息息相關。
隨著南宋的政治中心南移到臨安(現在的杭州),經濟中心也南移,經濟中心都集中到東南地區。此時宋代的經濟政策都為東南地區的發展而服務,制定出了一系列東南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在農業方面,宋代官府頒布政策讓東南各地均大規模興修水利。江浙沿海為防海潮侵襲,修筑了護海堤;福建等地也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農具也有所改進,如“秧馬”就是宋代創造的新型插秧工具。農作物方面,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已推廣到江浙地區,當地農民又加以培育更新,出現許多新的品種。由于水利大量興修,農耕工具改進和優良稻種推廣,江南地區農業生產已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在手工業方面,礦冶業、紡織業、造船業、制瓷業等方面,宋代官府都頒布有關措施使其快速發展,尤其是制瓷業,宋真宗景德年間在浙江龍泉的哥窯建立了官窯,雖然在此燒制出來的瓷器不在市場上流通,可是卻是提高了制瓷的技術,在此所造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后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10](P123)在對外貿易方面,卻是把東南地區推上一個新高峰。此時的宋代對遠在南部的雷州港的發展政策就沒顧及那么多,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對外貿易等方面,所頒發的政策都是略少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了政府相關政策支持的雷州港,發展速度就越來越慢,對外貿易水平也就慢慢降低,雷州港趨向衰落。
(六)雷州港地區的氣候以及自身條件對其本身的影響
雷州港地處低緯,熱量豐富,三面臨海,水汽充沛,極易產生強烈的積雨云,雷暴活動十分頻繁,以“雷”著稱,是我國著名的三大雷區之一,因雷電引起的人畜傷亡、森林大火、運輸工具及設備損害等時有發生[11](P649,P650)。數據表明,年平均雷暴日數各站在84-100天之間。最多雷暴年和少雷暴年差異大,多雷暴年里的雷暴日數超過全年1/3天數,約是少雷暴年雷暴日數的2倍。加上雷州港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受海洋氣候的調節,熱帶風暴、臺風頻繁,多狂風暴雨,易釀成災害。[12]很多對外貿易的商船以及以出海打魚為生的漁民都不敢貿然出海,就是害怕遇到雷電、熱帶風暴以及臺風。這讓雷州港在對外貿易以及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受阻,逐漸走向衰落。
一個優良港口要具備的條件:天然海灣或人造海灣,即有避風港和船舶停靠地;海陸交通發達,便于陸上貨物運輸及海上貨物裝卸;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即擁有充足的貨源經濟發達區,貿易繁忙,內海灣寬闊水深;地形平坦有利于筑港;交通便利,經濟腹地廣闊發達,以大城市為依托;水深港闊有利于船舶進港、停泊。而雷州港自身條件不具備形成一個優良港灣,在宋代它并沒有廣闊的經濟腹地,沒有大城市作為其發展的依托,它的地形并不是很平坦,地貌條件也不好,而且港內水量也不是特別大,一年的水量受其氣候影響,只要遇到干旱天氣、臺風天氣,對外貿易就會受阻。這也是雷州港衰落的原因之一。
通觀全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自秦漢以后,雷州港取徐聞港而代之,其在對外貿易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到宋代,雷州港開始衰落,究其原因,當時的經濟開發程度、其他港口的相繼興起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宋代雷州港雖衰落,但在生活中似乎未受到當地人民的重視。他們只對世代耕種的土地表現出強烈的歸屬感,雷州港的衰落若不危及自身利益便任其沉寂。當地人民目光之短淺,雷州港衰落也只是遲早之事。然而部分學者將雷州港衰落的原因籠統地概述到宋元明清時期,卻對宋末呈現衰落的原因沒有進行詳盡描述,這就是本文研究的價值所在。
[1]賴瓊.歷史時期雷州半島主要港口興衰原因探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18).
[2]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104廣東五[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3]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地語》[M].
[4]王為東.宋代雷州半島經濟發展淺探[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2(5).
[5]趙國政.雷州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陳澤泓.萬歷雷州府志述考[J].廣東史志,2002(1).
[7]申友良.論宋代十賢在雷州[J].嶺南文史,2008(2).
[8]歐陽保.萬歷雷州府志·民俗志·習尚[M].
[9]傳宗文.宋代泉州港的崛起與港口分布[J].廈門大學學報,1985(S1).
[10]劉亞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S1):123.
[11]張羽,牛生杰.雷州半島雷暴發生頻次變化特征及其與作物布局調整的相關分析[J].熱帶氣象學報,2008(6).
[12]吳建華.雷州傳統文化初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2.
K245
A
1007-9106(2016)04-0098-04
*本文為2014年嶺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唐宋時期雷州港對外貿易研究(WZW1403)”的階段性成果;嶺南師范學院南海絲綢之路協調創新中心項目。
*
申友良(1964—),男,湛江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后,從事中國史、民族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