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29)
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徐蕾
(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29)
誠信是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誠信對于當代的中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分析其當代價值的基礎上,結合西方誠信教育的經驗,提出了針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包括要營造誠信氛圍,將誠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加強高校誠信的制度建設,完善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要把大學生誠信教育放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來考量,重視其長遠影響。
誠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誠信是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傳統美德,儒家重誠信,強調“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在當代社會誠信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中國正在制定一份到2020年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將從社會誠信等多方面推進中國信用體系建設,按照這份規劃綱要,2017年中國將全面建成社會信用體系。從目前看,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與市場經濟發展不適應,存在信用意識薄弱、信用缺失、信用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信用體系建設遲遲未有很大的推進。而國家層面信用的制度建設和社會層面的誠信建設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以誠信建設帶動、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在當前的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主席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又發表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講話,提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边@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罢\”就是誠實誠懇,即個人內在的誠實講信用的道德品行;“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個人給外界展示出的講信用,值得信賴的形象和聲譽。從兩個字的內涵中理解,“誠”更多地指誠實于內心,“信”則指的是守信于他人。誠信這一核心價值觀是治國之道,是社會和諧之道,是立人之本。誠信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建設和個人的發展中處于一個根本和基礎的地位。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基礎。無論是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都須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大學不僅承載了文化傳遞的功能,更應具有選擇、批判、創新和超越文化,引導性、示范性的重要職能。誠信教育之于高等學校,就是要通過建設嚴謹的學風、校風以求真,培養科學精神以至善,正心、誠意、修身以修德,并由此真正實現大學的社會功能。因此加強誠信教育,樹立大學生誠信為本、誠信為重的觀念,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通過價值規律發揮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而規范的誠信制度,是最基本的市場規則和制度之一,為市場經濟提高最重要的軟環境?!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弊鳛槭袌鲋黧w的企業必須將誠信作為一項基本義務嚴格履行。樹立誠實守信的道德文化、道德觀念,是建立良好經濟秩序的前提。只有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把誠實守信作為行為準則,才能形成良好市場秩序的社會基礎和制度基礎。
此外健全社會誠信制度可以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秩序的核心,發展市場經濟必須創造有利于各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環境。在沒有信用制度的條件下,交易者的交易成本會大大增加。如互聯網金融模式在中國蓬勃發展的今天,誠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如果沒有完備的征信體系,中國金融創新等經濟活動就會受到制約。只有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信用制度,才能保證交易各方處于公平競爭的地位。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斷完善過程中必然伴隨對誠信價值的回歸,適度和結構合理的信用經濟,將有助于拉動經濟增長,帶來商業繁榮和就業增加。
(二)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誠信是我國傳統的道德規范之一,孔子是最早對誠信給以充分重視并在理論上進行系統總結的大思想家,他在《禮記·大學》中提出“信以成之,君子哉”,在《論語·顏淵》中也說道:“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特別強調誠信的重要性,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作為一個人卻不講求誠信,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蹲髠鳌分懈菍⒄\信與國家興亡聯系起來,書中寫道:“信,國之寶也?!标U明了誠信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誠信作為調整社會關系以維護統治秩序的主要道德規范。朱熹也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笨鬃诱f:“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闭\實、守信是個人的立身處世之根本,是人人都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而個人通過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最終達到“至誠”的修養境界,“以信接人,天下信之?!笨梢姽糯南日軅儗φ\信的精辟論述,揭示了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傳承至今,是中國人遵循的基本價值取向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誠信無論對國家的發展,還是個人的進步,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國家生死存亡之基,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
從現實角度來看,誠信也是當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基石。離開誠信這一道德規范的約束,整個社會正常秩序維系的道德基礎將不復存在,社會穩定就將變得不現實。因此,關注高等教育高校誠信建設,針對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誠信要以法治為保證
誠信是法治的精神基石,法治必須以誠信為基礎,沒有了誠信,法治會變得無所適從。當依法治國被寫入憲法,就意味著我國正式以最高法的形式明確了法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意味著國家是在向全社會做出將恪守法律的莊嚴承諾。而對這一承諾的踐行就意味著黨和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最大誠信。只有誠信,才能立良法、行善治,實現法治的本質要求。
同時誠信建設要以法治為根本保障。誠信缺失不僅是道德問題,更是法律問題,是誠信體系建設的根本之策。重建誠信,需要重視道德建設,需要每個公民自覺行動,但我們不能期待每個公民都能自發地形成誠信意識、誠信態度,歸根到底要靠法治來保障。法治可以使人們最初的不自覺的守法行為逐步變成自覺的體現誠信的道德行為。沒有法治作為后盾,道德倡導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尤其在利益格局、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傳統價值觀念逐漸淡薄的今天,法治對于轉型社會道德文化的重建,對于誠信的社會關系的重構,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誠信與法治之間只有相互促進,尋找彼此之間的內在支撐,以法治建設引導誠信建設,以誠信建設推進法治建設,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堅持一手抓誠信,一手抓法治,這也正是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相結合的具體體現。
西方非常注重公民的誠信教育,美籍日裔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一書逐一分析了美、英、法、德、意以及亞洲各國的誠信文化教育及其社會特色,詳盡而細密地考察了社會誠信對各國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他認為“法律、契約和理性經濟為后工業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但還必須用相互關系、道德義務、對群體的責任以及信任來激活它們。而這些是建立在習俗而不是理性的算計基礎之上的”,可見誠信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美國高等教育理念中,大學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地方,還是傳遞主流價值觀、培養良好道德素質,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場所,因此普遍重視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和管理。在美國的美國許多大學都建立了學術誠信制度、榮譽制度以及專門的監督機構。學術誠信制度主要是對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等學術不誠實行為,通過規則的細化,從對不誠實行為的定義、表現形式、處罰類別和規則、申訴程序到違紀檔案的保存,都作了明確規定。如向學生詳細說明何為文本抄襲時,先給出了原文,然后給出三段文字,分別為基本原封不動地抄襲、略加修改的抄襲,以及改動較大但思路未變的抄襲,并對每種情況進行評論,向學生直觀說明何為文本抄襲。同時還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對學生進行正確引用文獻的專門培訓,指導學生如何避免抄襲的情況發生,即如何在論文中標注引用,而這一職能主要是大學的圖書館來完成的??梢娡ㄟ^學校學術誠信的有效指導,使大學生普遍接受了誠信教育。
在制度建設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建立榮譽制度和專門的監督機構,大學管理者通過一系列的鼓勵和懲罰措施,將誠信與個人榮譽掛鉤,以激發大學生崇尚誠信、珍愛榮譽的強烈情感傾向。美國大學的榮譽誓言制度,對維護健康的學術活動秩序,督促學生遵守學術道德規范,控制和減少作弊抄襲等行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德國《聯邦德國總法》中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質和行為標準,使他們具有為發展社會生活、發展科學技術而獻身的精神和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德國大學生誠信教育主要通過倫理學、神學教育學、法學、經濟學等課程來完成。就是理科教學中也滲透誠信教育內容,主要方法是要求大學生對任何一門主修專業,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的角度去學習研究。也就是說,對于任何一門專業課程,學生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教師也注重從這些角度進行大學生德育教學和誠信教育。
在西方社會非常重視誠信導向管理,大學中普遍存在的多樣化的手段開展誠信教育活動,既以學校為基礎,又不依賴于學校,而是動用社會的一切媒介,利用榜樣示范、媒體宣傳、學校誠信制度建設、學術研究等手段在社會的各個角度弘揚誠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學校到社會到家庭,注重構筑人人崇尚誠信、關注道德的良好氛圍。在誠信理念的指導下,西方發達國家的誠信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建立了普遍的個人信用檔案。西方對誠信思想在企業或者個人行為的影響上進行剖析,然后量化誠信思想的影響力。這些實踐模型對于西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進一步提升了西方契約誠信度。這些經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中國現階段,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并不樂觀,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外,大學生誠信教育知識體系不完善,誠信教育方法和評價方式的不科學,社會誠信體系缺失是主要原因。因此科學分析新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面臨的問題,尋找解決的對策與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要營造誠信氛圍,將誠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要營造誠信氛圍,利用廣播、報紙、網絡、微博、微信等宣傳載體的強大輿論宣傳功能,宣揚中華民族的傳統誠信美德,宣傳社會誠信的典型事跡,引導和教育學生認真求學,誠信做人;同時將誠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將誠信教育的內容融入到通識課的教學與實踐中。在通識課的教學內容的設計中要與經濟發展和誠信社會緊密結合,突出誠信方面的內容,激發學生對誠信問題的關注,通過教育促進學生的誠信習慣的養成;同時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社會調查,了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并進行客觀的評價,引發學生對不誠信現象的反思,從而提升自身的誠信意識和覺悟。
(二)加強高校誠信的制度建設,完善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
當前高校大學生在誠信方面存在的諸如學生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學費、就業違約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消除,除了要靠教育之外,還需要提供一定的制度安排,形成一定的制度約束,增加大學生的違信成本。首先將專門的誠信培訓制度化,每學期學校要固定安排大學生特別是新生進行的誠信培訓,特別是關于學術誠信的培訓,包括如何引用別人的觀點,具體說明何為文本抄襲等內容,引導學生正確引用和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而避免抄襲別人研究成果的行為發生。其次建立獎懲分明的榮譽制度,對于在誠信方面表現突出的好人好事要予以表彰,而對于出現的不誠信的行為要進行嚴肅的批評和處置,從而在樹立人人守信的良好學風和校風。最后學校應成立誠信教育監督機構,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大力加強學生的誠信管理。如學校要有專門的部門協助導師對學生的畢業論文進行誠信方面的檢測;推進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誠信檔案制度,重點記錄在校期間助學貸款還貸、學費繳納、遵守校規校紀等情況,對行為品質、學習成績等進行綜合考查、評估,并將誠信信息與學生將來的培養、就業緊密聯系,逐步建立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這樣在客觀上培養大學生勇于承擔責任以及誠信的良好品質,促使學生時刻告誡自己應該恪守誠信之規。
(三)要把大學生誠信教育放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來考量,重視其長遠影響
但是現階段由于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各方面制度體制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各種社會矛盾凸現,社會不公現象較為嚴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信用文化失落,身處校園的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從而出現失信現象,如考試作弊,論文剽竊、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不斷的挑戰著中國大學的學術道德底線;就業中隨意違約、惡意拖欠銀行助學貸款等方面的問題影響了高校學風和校風建設,也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敗壞了社會風氣,從國家和社會長遠來看,其影響是負面的。
因此要把大學生誠信教育放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來考量,重視其長遠影響。而大學生誠信教育不是短期行為,它需要幾代人的奮斗和付出才會在歷史上留有印記,因此,建立誠信教育的長效機制至關重要。要始終不渝地把誠信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營造高校誠信的外部環境,采取行之有效的制度化措施,要把誠信教育納入高等教育的常規工作中。2017年中國將全面建成社會信用體系,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需要廣泛的社會基礎,只有保證大學生誠信教育與社會信用體系的同步性,才能為中國培養與時俱進的、具有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的真正的精英群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社會力量。
[1]楊曉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基本問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松.誠信:中國社會的第一項修煉[M].新華出版社,2013.
[3]陳麗君.誠信的本質、評價和影響機制:研究視角下的中西方誠信[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4]蓉生.當代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5]秦艷.美國大學生誠信教育及其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啟示[M].
[6]弗朗西斯.福山.彭志華譯.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海南出版社,2001.
G641
A
1007-9106(2016)04-0176-03
*本文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學團隊”一般項目(XJTD1213);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建項目“中醫師拔尖人才培養改革研究與實踐”。
*
徐蕾(1979—),女,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