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軍●
江蘇省泗洪縣洪翔中學(223900)
?
一題多變,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張全軍●
江蘇省泗洪縣洪翔中學(223900)
數學靠的是思維,只有有了思路,才能往下進行,一環接著一環,環環相扣,少了任何一步都沒辦法得到正確答案,就如車子一樣,少了任何零件都是無法行走的.
高中數學;一題多解;數學思維
公式是數學的根基,就如一座房子,沒有根基的話,何談防震,那么僅僅記住公式就可以了嗎?不是的,我們不僅要記住,還要會運用,并理解它的原理,針對性地在題目中應用,而不是亂用,套用,我們在公式推導中運用多種方法的話,學生應該更容易掌握.下面我們具體推導一個等差數列的公式.例如在學習蘇教版《等差數列》的相關內容時,要對等差數列的相關公式進行透徹細致的理解和記憶.等差數列,顧名思義,就是數列中的各項從第二項起,每一項和前一項的差值是相等的,我們把這個固定的差值通常用d表示,那么我們設數列從a1開始,即數列為a1、a1+d、a1+d+d,…第二項我們用a2表示,即a2=a1+d,依次類推a3=a1+d+d=a2+d=a1+2d.我們觀察出了在等差數列中,第n項和a1的差值為n-1個d,所以an=a1+(n-1)d.我們剛才是從首項開始的,現在我們把它倒轉過來,即該等差數列的第一個為an,相鄰兩項的差值為-d,所以數列為an,an-d,an-d-d……即an-a(n-1)=d,a(n-1)-a(n-2)=d,a(n-2)-a(n-3)=d……a2-a1=d.我們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讓前兩項相加,(an-an-1)+(an-1-an-2)=an-an-2=d+d=2d.依據類推,(an-an-1)+(an-1-an-2)+(an-2-an-3)+…+(a2-a1)=an-a1=d+d+…+d=(n-1)d,所以an=a1+(n-1)d,由此可以得出公式不僅可以正推,也可以逆推,即所謂的一題多解,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印象深刻,理解也更透徹.
數學公式可以說數不勝數,只有徹底的解析,多種方法交匯,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生的思維是活的,展開這種多途徑推導模式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過程思維.
僅僅把公式掌握了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把公式運用到題目中,因為考試考的是題目,而不單單是公式,題目是公式運用的場地,且是多種公式聯合應用,因此難度較大,這就需要開啟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了,我們舉一實例來說明.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等差數列》的相關內容時,已知數列{an}的前n項之和為Sn=2n2-n,求數列{an}的通項公式,很多同學一遇到這種題目就發怵,感覺無從下手,也沒有個具體數值,其實這是紙老虎,它是非常簡單的,遇到這類題目我們就從第一項開始分析,即a1=S1=2×12-1=1,Sn-1=2(n-1)2-(n-1),又因為an=Sn-Sn-1=[2n2-n]-[2(n-1)2-(n-1)]=4n-3,所以很簡單.但是這就算結束了嗎?接下來是考你的細心程度,遇到這種題目,是要求學生求通項公式,那么就要求所求的公式適用于該數列的任何一項,但是有一項比較特殊,我們需要檢驗它,即第一項a1,因為它可以根據題目給的Sn的公式直接求出數值,但是和我們根據后面所求的該數列的通項公式所求的a1數值是否一致,需要代入公式計算,如果一致,我們可以說該數列的通項公式為an=4n-3,如果不一致,那么a1的值要按代入S1的值為正確答案,且要在解題過程中說明,另外對于所求的數列an的通項公式要這樣寫,即an=4n-3(n≥2),如果a1也適用于該數列,也要在后面括號標注n≥1,只有這樣,評分老師才覺得這個學生的思路縝密,也才能得到高分.
細節決定成敗,所以不僅要會解題,還要縝密,不漏掉每一個扣分點,錯誤可以犯,但是吸取教訓,善于總結,才能體現教師講解的意義,也才能滲透學生的思維,每一次的講解和總結,最后落到高考試卷上都是數目可觀的分值,不可小視這些過程.
紙上談兵,一直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學習數學亦如此,理解得很透徹,思路也很清晰,如果不做習題,恐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1)例如在學習蘇教版《集合》章節的的相關內容時,設集合A={x|(x-1)(x+2)≤0},集合B={x|x<0},則A∪B=( ).
A.(-∞,0) B.[-2,0) C.(-∞,1] D.[1,+∞)
在進行該問題的解答時,學生既可以從集合的基本定義出發,首先求出集合A、B的范圍,進而可進一步求出集合A、集合B的并集,這種方法是解答該題目較為常規的方法.當然,學生在進行該題目解答的時候也可以在掌握常規解題方案的同時,通過反復的習題練習,從題目中升華創新解題的思維,學生在進行該題目解答的時候,可以將數學集合的求解與集合A、B代表的取值范圍的幾何含義相結合起來進行解答,此時應用數形結合的解題理念進行該題目解答時,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1]王志英.普高學生數學解題錯誤的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新課程,2012(06).
[2]朱歡.提高高中數學學困生解題能力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2(11).
G632
B
1008-0333(2016)21-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