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愛娟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遼寧大連116028)
學術生態視閾下學術期刊編輯倫理責任構建
顏愛娟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遼寧大連116028)
學術生態的失衡,在擾亂我國正常學術秩序的同時,也給學術期刊編輯在編輯實踐中帶來了倫理上的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社會外在大環境的沖擊和編輯內在小環境的影響.為了有效化解學術生態失衡給學術期刊編輯帶來的倫理困境,編輯應該從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強化編輯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以及加強編輯理論素質教育幾方面加強編輯倫理責任構建,重塑學術期刊編輯的倫理責任.
學術生態;學術期刊;編輯倫理責任;構建
學術生態是指“學術主體之間以及學術主體與學術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復雜系統”[1].近年來,我國的學術生態環境受到了“污染”,諸如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學術生態失衡現象屢見不鮮.學術生態的失衡,嚴重擾亂了我國正常的學術秩序,阻礙了學術的創新和發展.學術期刊的編輯作為學術成果傳播的“守門人”,在維護學術生態良性循環中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學術生態的失衡給學術期刊編輯帶來了很多倫理上的困惑,使其難以盡到“守門人”的責任.因此,在學術期刊編輯實踐中,應加強編輯倫理責任構建,重塑學術期刊編輯的倫理責任,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維護學術生態良性循環的責任,為建設“美麗”的學術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當前學術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自然也會受到各種不良行為的影響,造成其倫理責任的失范.
1.1責任意識淡薄,職能運行不當
當前學術生態的失衡,給學術期刊編輯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其責任意識淡薄,難以有效發揮手中的編校權力,不能使科研成果更好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其表現在:一方面,在編輯實踐中,有些編輯濫用手中的修改權力,無視作者的主體性,片面地強調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對作者的稿件進行刪改,從而改變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另一方面,有些編輯則曲解手中的權力,未能完全盡到編輯職責,認為編輯只是“做嫁衣者”,應該完全尊重原文作者的創作意圖,不能隨意改動原文,只要“縫縫補補”就可以了,從而忽視了編輯的“再創造者”職能[2].
1.2忽視辦刊宗旨,淡化社會責任
在學術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編輯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沖擊,編輯隨波逐流、忽視辦刊宗旨、社會責任淡化等現象時有發生,編輯工作的不盡職導致學術期刊質量滑坡.有些期刊的編輯未能嚴格履行出版管理條例的要求,沒有嚴格地按章辦事,處理稿件隨意性較大,刊發的關系稿、人情稿、領導稿過多,導致期刊整體質量下降;其次,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有些學術期刊一味的追求短暫的經濟效益,不顧稿件質量,來者不拒,來什么稿發什么稿,甚至有個別期刊為了斂財,盲目增加頁碼或縮短刊期,并收取高額的版面費,這樣一來期刊的質量很難得到提升,同時也違背了學術出版最根本的文化使命.
1.3敬業精神不足,缺乏創新意識
學術生態失衡的環境也導致了學術期刊編輯敬業精神不足,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缺乏積極主動的創新意識.其表現在:一方面,有些編輯過分地安于現狀,對期刊建設缺少激情,在工作中遵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原則,不重視刊物的選題策劃,不主動組稿約稿,坐等稿件上門,認為只要有稿件并能按時出刊就可以了.由于編輯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慣性思維[3],對日常的編輯工作更是輕車熟路,這樣容易使得編輯觀念僵硬化,編輯工作難有新的進展和突破;另一方面,有些編輯不僅缺少專業知識,還疏于對社會熱點、焦點、學術前沿的把握,這就造成其缺少基本的學術辨識和鑒賞能力,刊發了一些觀點陳舊、沒有新意甚至是編造、篡改、拼湊數據而成的文章.
2.1社會外在大環境的沖擊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出版已經替代了傳統的紙質出版,成為出版界普遍采用的重要出版方式之一.大數據時代、數字化浪潮、信息大爆炸等新思潮不僅對出版理念和出版方式帶來變革,也對學術期刊的整個出版過程產生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在數字化的背景下,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而傳統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遠遠達不到數字化出版的要求,因此學術期刊原有的品牌優勢逐漸被弱化,對于特色欄目和優秀名家、大家寫作的重視程度也明顯降低.現如今的讀者更加關心的是哪個期刊發表了他所需要的文獻,哪個刊物能夠提供更加便捷的方式來獲取該文獻資料,這些變化使傳統學術刊物在短期內無所適從,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出版的側重點也將逐漸發生偏移[4].其次,當下有不少的學術期刊為了迎合數字出版的模式,在出版學術論文的基礎上,提供學術論文以外的信息技術服務.在轉型過程中,由于舊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突破,新技術、新思潮又尚未完全形成,兩者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無縫接軌.在這些現實的沖擊下,一些職業素養不高、道德觀念低下的編輯工作者很容易被經濟利益所挾持,將期刊變成斂財的工具,可以說數字出版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與不能及時調整步伐適應這一變化的學術期刊之間的矛盾,成為了造成出版倫理困惑的重要因素.
2.2編輯內在小環境的影響
在物欲橫行、道德底線滑坡的市場經濟時代,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和指標的價值評判受到物質利益的牽扯,致使學術期刊編輯在道德價值取向上出現偏差,主體性迷失.一方面,物欲橫行的時代,學術精神逐漸淡化,有些人放棄了對非功利性學術的研究;另一方面,學術規范的淪陷,給有些人鉆了現行學術評價機制存在缺陷的空子,造成生態學術的“失衡”,從而威脅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生態環境.這兩個方面不僅會打擊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的學者的積極性,而且還會影響到學術期刊編輯的主體性發揮,使其“在日益變化的社會環境下不能正確對待期刊編輯工作作為文化傳承的社會角色和進行文化積累的不朽工作這一記錄成果、積累學術、傳承文明的文化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5].
面對當前我國學術生態環境受到“污染”的窘境,學術期刊編輯應加強編輯倫理責任構建,塑造學術期刊編輯的倫理責任,從而化解學術生態失衡給學術期刊編輯帶來的倫理困境.
3.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升編輯的道德自律能力
編輯職業道德是“學術期刊編輯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及道德品質,它是一般社會道德和階級道德在編輯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6].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具備并恪守基本的職業道德,才能身體力行,去引導作者和讀者形成嚴謹自律、勇于創新的治學態度.我國學術生態的失衡,已經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學術秩序,打破了編輯職業道德的底線,也給編輯帶來了倫理上的困惑.因此,學術期刊編輯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并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做到恪守學術道德,保持自律,以高度的學術責任感和使命感來維護學術的尊嚴、捍衛學術的純潔.
加強學術期刊編輯的職業道德教育,就要在編輯工作實踐中去追求真善美的有機統一.求“真”,是學術期刊編輯履行職責的內在要求,要求編輯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作者的每一篇稿件;求“善”,是指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善待作者,尊重作者來稿的獨創見解,還要善待讀者,使其每一次策劃選題都能體現讀者的需求、喜好;求“美”,是指學術期刊編輯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潛移默化讀者的精神世界,熏陶美化讀者的靈魂.也就是說,學術期刊的編輯只有在編輯實踐中積極追求、踐行真善美的有機統一,才能不斷提高其職業道德水準,從而堅決抵制各種誘惑,從而扮演好學術成果“把關者”的角色.
3.2加強主體性教育,強化編輯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
主體性是指“人的實踐活動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根本特點,是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在其實踐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規定性,它包括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方面,是主體的獨立品格及其在對象性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7].而學術期刊編輯的主體性則體現其在編輯實踐活動中運用知識、思維和心理意識對客體進行加工處理時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當前,學術期刊的市場化運營雖然能夠在某些方面起到強化學術期刊編輯主體性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學術期刊編輯的主體性迷失,加劇了當前學術生態失衡的現狀.因此,為應對市場化運營給編輯主體性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加強主體性教育,強化學術期刊編輯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從而重塑主體性.當下,學術期刊編輯要清楚地認識到編輯工作的綜合性、勞動的潛隱性、位置的中介性和形象的典型性等特點,從三個方面重塑主體性:第一,強化學術意識,提高學術期刊編輯的學術自主性;第二,強化主體意識,提高學術期刊編輯的能動性;第三,優化主體環境,提高學術期刊編輯的創造性.
3.3加強理論素質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編輯文化
在當前的環境下,學術期刊編輯更要加強理論素質教育,切實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專業知識、業務水平,從而營造健康向上的編輯文化,以自身的學術正氣來抵制當下的不良學術行為,進而在構建和諧學術生態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強學術期刊編輯的理論素質教育,首先,要強化編輯的政治素養.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作為學術成果的“把關人”的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才能在稿件的篩選、編輯過程中把好“政治關”,從而防范帶有不良思想的稿件流入社會,給社會帶來危害.其次,要培育扎實的編輯業務能力.一個合格的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具備深厚的編輯業務知識,即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力、熟悉的編輯基本業務知識,以及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和期刊出版發行等管理能力.再次,要掌握廣博的專業理論知識.一名優秀的學術期刊編輯“不僅是精通編輯業務的專家,而且應成為熟悉自己刊物所報道領域的科技知識和研究進展的專家[8].也就是說,在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既要精通編輯業務知識,在稿件的加工處理中不斷提高期刊的規范性;又掌握廣博的專業理論知識,主動把握學術研究的前沿動態,不斷提高學術鑒別力,使其在編輯實踐中能夠有效捕捉新信息、新熱點.
學術生態的失衡,嚴重的擾亂了我國正常的學術秩序,也給學術期刊編輯帶來了倫理上的困惑.編輯責任意識淡薄、職能運行不當、敬業精神不足成為編輯倫理困惑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了有效化解編輯倫理困境,維護學術生態的良性循環,編輯應該從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強化編輯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以及加強編輯理論素質教育幾方面入手來加快編輯倫理責任構建的進程,重塑學術期刊編輯的倫理責任.
[1]劉貴華,李青合.世界一流大學的學術生態特征研究[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3):10-17.
[2]王紅旗.試論報刊編輯的“再創造”意識與策略[J].出版廣角,2011(3):60-61.
[3]張從新.慣性思維與科技期刊質量控制[J].編輯學報,2016,28(2):118-120.
[4]曾元祥,方卿.中國學術出版倫理建設[J].出版科學,2014(5):48-50.
[5]劉榮軍.論學術期刊編輯的倫理困惑及解決思路[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26-128.
[6]吳曉淳.新形勢下科技期刊編輯的社會責任[J].出版科學,2012(1):38-41.
[7]戴慶瑄.市場化環境下學術期刊編輯主體性的塑造[J].江海學刊,2010(5):219-223.
[8]游蘇寧,陳浩元.科技學術期刊編輯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J].編輯學報,2006,18(2):81-82.
Build Editor Ethic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Academ ic Ecological Horizon
YANAi-juan
(Editorial Office of the Journal of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Liaoning,China)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imbalance disrupted the normal academic order,at the same time also brought ethical perplexity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in the editing practice.The main reason is that it wa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external environmentand editing inner small environmental.In order toeffectively resolve theethical dilemma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caused by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imbalance,the editors shoul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ethicseducation,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of the editing subject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and strengthen the editor quality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and rebuild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academic ecological;academic journals;editorial ethical responsibility;build
G238
A
1007-5348(2016)08-0084-04
2016-07-22
顏愛娟(1981-),女,甘肅定西人,大連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學.
(責任編輯:邵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