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強化引導 創新舉措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近年來,江蘇省南通市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強化引導 創新舉措,切實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至2015年底,全市1636個村集體資產達到154億元,村均941萬元。村集體資產比鄉村集體企業改制基本到位的1997年底的24億元,增長了5倍多,比農村稅費改革初期2001年底的39億元翻了兩番。2015年全市實現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17.23億元(不包括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比稅費改革時2001年的1.53億元,增加1026 %,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05萬元。
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近年來南通形成了“三個一”的工作格局。
建立一個組織架構。2009年至2016年,每年都專題召開了全市脫貧攻堅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會議,自2009年起,市、縣(市、區)兩級建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明確由農辦牽頭,按照“縣指導、鎮主抓、村實施”的原則,制訂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理清發展思路,搭建發展平臺,落實發展舉措。
形成一套政策體系。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意見》(通委發〔2009〕9號)和《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管理局關于合理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通委農〔2009〕98號)、《市政府關于扶持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通政發〔2011〕68號)、《關于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見》(通委發〔2016〕4號)等政策文件,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目標和扶持薄弱村發展進行了層層分解落實,按照“經營性資產抓創收、資源性資產抓開發、公益性資產抓管護”的總體思路和“三資”管理的要求,通過盤活存量、發展物業、開發資源、提供服務、政策扶持等辦法最大限度地增加村級集體收入。近期,市政府辦公室將轉發市農辦、市財政局《關于扶持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實施辦法的通知》,對通委發[2016]4號文件確定的92個市級經濟薄弱村進行扶持。
提出一組奮斗目標。力爭到2016年,全市所有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都達到3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上的村達50%左右,逐步形成村級集體經濟自我發展的良好機制。各縣(市)區通過調查摸底、分類排序,一村一策,科學制定了“十三五”村級經濟發展目標和推進措施,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量上一個新臺階。
南通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構建內生發展和外部支持共同作用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新機制。
一是實行村級稅收返還獎勵。為調動村干部招商引資積極性,增加村集體收入,各縣(市、區)結合實際,采取多種稅收返還獎勵措施。海安縣鼓勵村級新上項目或招商引資到縣鎮工業園區,5年內縣級新增地方留成財力的50%由縣財政直接獎勵到村。通州市政府近幾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按村范圍內的企業新增稅收地方留成財力的實際,掛鉤獎勵到村。
二是建立扶持薄弱村發展專項基金。南通市政府自2011年起拿出3.4億元扶持424個經濟薄弱村,目前,已下撥2.1億元,確保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平穩發展。2016年,市政府又拿出7360萬元,扶持92個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海安縣政府從2006年開始每年拿出400萬元對全縣20個經濟薄弱村進行扶持,確保經濟薄弱村盡快實現振興;如皋市每年安排200萬元作為經濟薄弱村專項扶持資金。通州市從2007年開始每年安排300萬元,以項目援助、特殊財稅政策扶持等辦法扶持30個經濟薄弱村。海門市每年安排150萬元扶持47個經濟薄弱村。
三是落實村級發展留用地政策。
為促進村級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地紛紛探索發展留用地辦法。通州市在明晰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的前提下,加大村級組織對集體土地的調控權,凡通過宅基地置換、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等措施增加的耕地,原則上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對外發包或自主經營,使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通州、啟東等縣(市)區積極推行村集體留用地政策,即在被征收集體土地中,安排5%的土地留村使用。
南通市通過召開會議、制作專題宣傳片、印發典型匯編等途徑,推廣全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典型單位,通過典型引路,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渠道,推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形成了5種典型模式:
一是以通州區劉橋鎮新聯社區和如皋市磨頭鎮磨頭村村為代表的盤活存量資產型。通過對集體積累資金、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最大限度地加以盤活,使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集體不斷增收。
二是以海門市常樂鎮培育村和如東縣曹埠鎮上漫社區為代表的發展合作經濟型。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源動力;通過發展土地股份合作,提高村級發展的支撐實力;通過組建社區股份合作社,增加資產運營活力;推進項目農業建設,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牽引力。
三是以海安縣白甸鎮施溪村和通州十總鎮二爻居為代表的資源開發型。通過開發整合集體土地資源,發展特色經濟,走集體和農民互利共贏之路。
四是以啟東市匯龍鎮鶴群村和海安縣李堡鎮李灶村為代表的生產發展型。主要采取“先筑巢、后引鳳”的方法,建立村級創業園,吸引企業入園發展,同時采取村自有資金投入、爭取政府獎勵投入、引導農民土地投入等辦法,拉動園區建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五是以海門市四甲鎮頭橋村和如東縣高新區港南村為代表的社會服務型。通過服務企業、搭建銷售平臺、創新農民集中居住建設機制,強化村級物業管理,實現服務增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一是切實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農村集體財務的規范化管理。強力推行村賬鎮代理、資金代管制度,全市98%的村達到省農村集體財務規范化管理合格村標準。進一步建立健全集體資產承包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標、民主監督、財務公開、財務預決算管理和財務審批等制度,加大對制度落實情況的檢查和監督力度。
二是嚴格村級財務監督管理。市紀委、市委農辦、市監察局聯合出臺了《南通市違反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定行為問責辦法》,加強了對農村財務的經常性審計,有效控制非生產性支出。
三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管理。通過節支、清欠、降息、控債等措施,鞏固村集體經濟實力。

海門市海永鄉新農村
南通市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列入對縣(市)區、鄉鎮、村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衡量縣(市)區、鄉鎮、村干部政績的一個重要方面,把村干部的報酬、獎勵與集體經濟的發展和集體積累的增加緊密掛鉤。如皋市對當年實現村營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0萬元以上且當年債務余額比上年凈下降10%以上的村給予2~6萬元的獎勵。同時對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實績效果佳的優秀村書記提拔為鎮級干部或享受副科級待遇。海門市對當年村營收入比上年增加10萬元以上,且當年債務比上年凈下降5%以上的村,按當年村營收入總額排名設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分別獎勵10萬元、6萬元、3萬元。海安縣、港閘區對村級經濟發展滯后的村亮黃牌,并依照審計情況對村主要負責人實行問責。通州區還完善了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村定編干部農保向企保過渡,以解決其后顧之憂。這些政策有效地激發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拓寬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