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上,標志著中國終于走出“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邁向“上中等收入”行列,但因此困擾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在中國也日益凸顯。從國際上看,從中等收入經濟體步入高等收入經濟體的過程中,將面臨許多難題,但也是一個國家機遇與挑戰共存的重大變革時期。本文從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入手,深入分析中國為什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借鑒各國的經驗教訓,探索中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戰略,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才能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增長;國際經驗
2006年世界銀行首次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發展中國家在突破人均GDP 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后,很快會奔向經濟起飛階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集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不足,無法順利實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使經濟處于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狀態,即陷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幾十年來,國際上許多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由低收入國家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隨之而來要面臨的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對此它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既有落入陷阱難以自拔一直陷于低谷的拉美國家;也有正在努力擺脫陷阱的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等;還有成功跨越陷阱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如韓國、日本等。為什么發展水平和條件十分相似的國家會出現不同的發展命運,關鍵是能夠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獨特挑戰。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情況來看,“中等收入陷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難以克服技術創新瓶頸,錯失發展模式轉換時機,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體制變革嚴重滯后,對發展公平性重視不夠等。
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居民收入也不斷提高,中國從一個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發展到一個上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時,中國也不得不面對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難題。我國若想成功跨越陷阱,順利步入高等收入國家行列,必然要吸取其他各個國家的經驗教訓。
一、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經驗
(一)拉美國家的失敗教訓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數拉美國家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而時至今日這些國家的經濟仍然在原地徘徊,不僅有增長而無發展,而且自身還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導致拉美國際社會發展失衡,經濟發展停滯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工業化水平滯后。拉美國家大部分采用進口替代發展戰略,這種發展方式在短期內有助于本國經濟的崛起和保護本國幼稚產業,但從長期看,由于國內市場需求有限,很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無法促進本國技術的進步。第二,社會建設滯后。社會建設滯后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收入差距太大,中間階層“夾心化”,城市化進程過程中形成新的二元結構造成產業結構失衡和粗放型經濟增長。第三,經濟發展轉型失敗。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是指產業升級及消費者需求結構的轉變。轉型的失敗將導致消費不足,進而無法滿足消費需求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順利完成。
(二)馬來西亞的現實探索
馬來西亞自20世紀90年代邁入中等收入國家以來,一直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擾。收入分配失衡,自主創新研發能力缺失,腐敗問題等一直制約著馬來西亞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了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轉型,馬來西亞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其中最為系統的是2010年3月推出的新經濟模式方案(NEM),其中包括三大發展優勢、三個階段性目標、四種動力和八項戰略改革措施。2010年1月,馬來西亞推出政府轉型計劃(GTP),包括六個關鍵成果領域:打擊腐敗,減低犯罪,減少貧困,提高教育,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交通領域。為了順利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政府對外國投資的種種限制進行了大范圍的放寬,2009年6月,馬來西亞政府宣布不再要求上市公司拿出30%的股權出售給馬來人,同時收回了馬來西亞外國投資委員會(FIC)的大部分權利。
(三)韓國的成功經驗
韓國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前后,資本和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降低14.8和19.2個百分點,得益于對教育的高投入和治理能力的持續改進,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較大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34個百分點,保證了經濟持續中速增長。韓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取代以往的要素驅動模式,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對外開放程度也顯著提高。韓國的經驗主要有:重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投入,增加勞動市場的彈性和流動性,促進民間投資,提高資本利用效率,精簡政府部門,推進功能性的產業政策,引導企業專注核心業務等。
二、中國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與已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不同,我國經濟仍然處于快速增長狀態。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在不斷增加,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在我國日趨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2002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5,到了2010年,已經達到0.48,2011 年我國基尼系數突破 0.55,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如此嚴重的收入分配差距很有可能成為現階段中國經濟遭受“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太大導致城鄉貧富差距比較嚴重,不能實現國內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進而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導致不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漩渦。
(二)需求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335353億元,比上年增長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477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56958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142918億元,增長8.9%。由此可見,農業基礎依然很薄弱,“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工業大而不強,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業和企業所占比重過高;服務業發展滯后,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低十幾個百分點,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需求。
(三)資源和環境約束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奉行“發展就是硬道理”的理念,重經濟發展,輕資源和環境保護,以犧牲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不僅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而且還給我國的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帶來了負面影響。資源能耗大,利用率低,導致我國資源供需形勢嚴峻;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工業固體廢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壓力的制約,自然資源的短缺,已令中國可能放緩發展的步伐,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帶來國際的壓力,這已迫使中國,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道路和模式。
(四)人口結構的制約
中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供給充足,但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我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較低的生育率和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勞動人口比率逐漸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向零趨近,人口紅利效應減弱,勞動力成本提高的狀況開始顯現,使得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競爭能力和比較優勢逐漸被弱化,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而技術密集型產業尚未大規模建立。然而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未出現,使得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難度加大。比如日韓就是在人口紅利結束前就及時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
三、中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戰略
從中等收入國家變成高收入國家,簡單的是就是將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就認為是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就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對已知的文獻分析和國外經驗教訓借鑒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戰略選擇:
(一)加強自主創新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戰以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有70%得益于技術創新,可見技術革新是推動一個經濟體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杠桿和支撐,也是維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要改變以前“重引進、輕吸收”的局面,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的消化吸收和再次創新,形成本國的知識產權。因此我們要以市場為導向,完善創新激勵機制,促進新興資源向企業聚集,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強企業間的技術交流,提升本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二)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是根本戰略
改革開放后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我國經濟在迅猛發展累積巨額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可回避的隱患,高耗能,重污染,低附加值,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如今的經濟發展瓶頸。要想實現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轉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如汽車工業、半導體產業、航空航天等知識密集型及高附加值的新興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三)深化收入分配機制,縮小貧富差距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保證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而收入差距過大抑制了國內消費需求,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轉移支付職能,均衡轉移支付的比例和規模,完善稅收制度,調整稅制,使稅率合理化,改善工薪階層為納稅主體的事實,縮小收入差距。財政資金要更傾向于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均衡貧富差距。
(四)推進新型城市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我國陷入生態惡化,資源枯竭的窘境,尤其是工業的發展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全球變暖趨勢日益凸顯。因此發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經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可持續能源,降低工業體系中的高耗低效成分,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率,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五)以反腐推動社會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腐敗的突出特征是濫用權力,從而導致對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破壞。反腐就是要遏住權力尋租的源頭,消除權力濫用的現象,從而營造一個公開平等的市場環境,讓資源配置更有效率。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我們必須堅定地全面深化改革,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以反腐提升改革質量,提振全民信心,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促進我國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總結
在當前,我們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的契機,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要不斷堅持、完善和創新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堅持從實際出發,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在汲取其他國際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努力實現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縮小貧富差距;實現教育公平,著重培養創新性人才,提高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增強中長期發展地后勁,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躋身高等收入國家行列。
參考文獻:
[1]高杰,何平,張銳.“中等收入陷阱”理論評論[M].經濟學動態,2012(03)
[2]孔涇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背景和成因舉證與中國對策[J].改革,2011(10)
[3]馬曉河.“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觀照和中國策略[J].改革,2011(11)
[4]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經驗與針對性[J].經濟學動態,2011(12)
[5]郭惠琳.馬來西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政策應對[J].亞太經濟,2012(05)
[6]張德榮.“中等收入陷阱”發生機理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性動力[J].經濟研究,2013(09)
[7]浦玲.“中等收入陷阱”研究評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5(01)
[8]張德榮,朱翔宇.“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性動力問題[J].江蘇社會學,2013(02)
[9]陳世波.中國避免“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辨析[M].現代經濟探討,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