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有所差異,部分是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宏觀經濟條件的影響,部分是由于農民自身對國家政策和市場機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我國當前農村居民收入主要呈現出地區差異擴大、地區內部收入差距也逐步擴大的趨勢。本文在分析當前農村地區居民收入時空差距的基礎上,試圖探討其影響因素。
關鍵詞:農村地區;居民收入;時空差異
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產品市場化經營以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抓住了機遇,成功脫貧致富,這在某種程度上擴大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時空差異,這種時空差異成為新時期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在時空上的差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中最為明顯的標志之一。
一、農村居民收入的時空差異
我國居民收入之中的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在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指導下相對較大,在城鄉差距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仍然較大的情況下,居民收入的地區差異尤為明顯。當前的農村地區居民收入時空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
1.東部、中部、西部的地區差異擴大
從1985年至1995年這十年間,由于實行農村地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開始實行農產品的市場化經營,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但由于中國東中西部農村地帶有著不一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再加上不同地區對政策的把握和時機的運用有所不同,東中西部的農村地區發展速度不同。
其中東部依托優良的地理優勢和自然條件發展速度極快,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占GDP總體的比重遠遠超越了中西部地區。中東部地區平原較多、地勢較平,交通便利,而中國西部地區則以高原為主,交通條件極其不便,為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帶來了很大阻礙,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平均收入在全國農村居民收入中長期墊底,這種差異伴隨著東部的迅速發展逐步擴大。
2.宏觀經濟過熱時期經濟差距擴大
除了農村地區居民收入的地區差異,經濟過熱時期農村居民收入的差異也會有所擴大,而在廣義上的經濟緊縮時期居民收入會相對縮小。在經濟過熱時期,由于較高收入階層在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和存儲需求之后仍有時間、精力和資金從事高投資利潤產業,資金儲備相對充足。與此同時,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民仍然從事著利潤較低的農業生產,其居民收入還受到通貨膨脹的消極影響,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而在經濟緊縮時期,由于資金的限制,高收入人群對投資的需求減少,相對抑制了農村地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速度,伴隨著經濟緊縮而來的對農業生產的傾斜性政策和農業生產的優惠條件能使中低收入的農村居民從中獲益,雙方經濟差距相對減小。
二、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
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中東部地區地處沿海,進出口貿易便利,依托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有著充足的發展空間,地理環境非常優越,平原地形又帶來了便利的交通條件,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有著天然的優勢條件。再加上東部地區特別是江浙滬幾個省份農村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東部地區的農村出現了不少“萬元村”、“億元村”、“農民富豪”,農村地區的總體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增長。
與東部地區的農村相比,西部地區由于地勢較高、高原眾多,交通條件相對較差,這些地區需花費大量的資金修筑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對經濟產業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少,在經濟發展中相對滯后。同時,由于西部地區離海較遠,普遍干旱缺水、土地貧瘠,自然條件相對較差,農產品的產量與東部平原地區相比處于劣勢,給資金的積累和利用帶來不便。且西部地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較少,人口數量也相對較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較小,農業發展的市場相對較小,這也是制約居民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在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鄉鎮企業的發達和農村土地市場的繁榮給很多農民帶來了利潤和收入。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鄉鎮企業數量較少,農民大多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生產,且大多從事小農為主導的規模較小的農業生產,缺乏集約化農業和大規模農業生產。同時,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較慢、城市的擴張需求較少,對農村土地的需求也較少,農村土地市場相對較小。兩相比較、此消彼長,農村居民收入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結語
在當前中國的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是歷史原因、地理條件、自然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也是在把握市場環境和政策條件的過程中有所區別帶來的不同結果。在當前中國,在減小城鄉差距、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還要兼顧中西部的發展和東中西部的步調統一。地區的和諧發展和共同富裕決定了中國國內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發展的穩定,而農村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也是全面小康的必需條件。
參考文獻:
[1]陳培陽,朱喜鋼.福建省區域經濟差異演化及其動力機制的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2011(08)
[2]葉長盛,黃建軍.江西省縣域農村居民純收入空間差異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03)
[3]湯進華,鄧楚雄,林建永,劉成武,吳永興.湖南省農村居民收入地區差距演變及其結構分解[J].中國農學通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