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近年來,互聯網與金融領域的結合,不僅對傳統金融業務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而且衍生出了大量新的融資和投資的模式及渠道,如P2P網貸、眾籌融資、基于大數據的網絡信用貸款等,但機遇出現的同時,互聯網金融說帶來的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該文對金融互聯網的概念與內涵、發展過程、發展模式、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在當今中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風險,探討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眾籌融資;互聯網金融;P2P網貸;第三方互聯網支付
一、互聯網金融的起源
美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互聯網技術,并于90年代開始廣泛地實施商業化應用。在近20年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期間,互聯網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和變革最終促使“互聯網金融“這一尚有爭議的概念在我國被提出。按參與互聯網金融活動的主導者,互聯網金融發展可大概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互聯網金融的起源階段,即以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化為主導;第二階段是大量互聯網企業參與金融市場活動,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時期,促進了新的支付方式、投融資渠道和方法的創新。
互聯網金融起源的主要推動者是來自傳統的金融機構,即銀行、保險和證券公司等將線下業務轉移到線上的過程,在互聯網金融起源階段,傳統證券業務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快速發展到網上開戶、網上交易、網上資金清算等各個環節。國內的證券公司,在20世紀90年后期相繼推出了網上行情顯示、網上交易等業務。到目前,在保留部分營業部的同時,客戶通過PC端或者手機實現網上交易的份額越來越大。與證券業務網絡化類似,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保險業務也開始向互聯網上轉移。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來自三方面:①互聯網技術公司依托其平臺向傳統銀行業務滲透;部分電商企業還依托對其掌握的龐大客戶信息以及大量客戶網上交易和資金支付信息的分析,從交易服務提供平臺走向信息服務提供商,進入交易撮合、支付代理、融資保險、資產管理等金融領域。②基于互聯網,帶來了服務渠道的多元化。③金融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服務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第二階段是2000年至今。這期間傳統金融機構一方面繼續加強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務的改造,如銀行、證券和保險公司的線上服務已經從網絡銀行擴展到手機銀行、移動銀行、手機證券、網絡保險淘寶模式等新方式。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模式仍然在被互聯網所改變。2013年,阿里巴巴、中國平安和騰訊聯合設立了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成為首家不設立實體分支機構,純粹以互聯網進行銷售和理賠等業務的保險公司。由于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公司在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參與到金融領域的相關服務。互聯網技術公司逐漸在支付、投融資渠道等方面產生了新的解決方法和商業模式,即“互聯網金融”的新模式。最常見的有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眾籌融資、P2P等模式。
1.第三方互聯網支付
自從1998年12月以美國PayPal為代表的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平臺成立以來,通過互聯網實現第三方支付功能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使用的支付終端已從計算機發展到手機等移動設備,即所謂的移動支付、手機錢包等模式。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用戶數據的積累,衍生出新的金融產品創建和銷售渠道。在美國,PayPal成立后不久,1999年就退出了以PayPal支付賬戶數據為基礎的貨幣基金。在中國,2013年6月,阿里巴巴以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為基礎推出了“余額寶”。需要說明的是,“余額寶”雖然本質上是一款由天宏基金管理的貨幣基金,但其產生和運作方式卻是以第三方支付平臺積累的大數據為基礎、以互聯網為技術保障。也許個人或商戶、第三方支付平臺和商業銀行之間的清算方式沒有變化,但如今以移動互聯技術為基礎的微信支付、二維碼支付等,在給用戶帶來更新體驗的同時也在重新劃分支付市場的格局,影響個人的消費和投資行為以及企業的經濟活動。
2.眾籌融資
美國ArtistShare于2003年10月在互聯網站上發起了第一個項目融資,主要面向音樂界的藝術家及其粉絲。粉絲通過網站出資資助藝術家,藝術家通過網站融資,解決錄制唱片過程中的費用,而所有出資的粉絲以獲得藝術家的唱片為回報。ArtistShare可以說是互聯網眾籌融資模式的鼻祖。奧巴馬2012年4月5日簽署的“Jumpstar Our Business Startups(JOBS)”法案,允許通過社交網絡和互聯網平臺向公眾銷售一部分資產,為眾籌融資掃清了法律障礙,使眾籌成為解決新創小企業融資的新渠道。根據美國最受歡迎的眾籌網站Kickstarter的數據,已有超過500萬人承諾投資逾9億美元在1300萬個項目上,而其中43%的項目融資成功。
最初的眾籌模式,如果項目最終眾籌成功、并運作成功,投資者獲得的是產品或服務等非金錢回報,即所謂的“產品眾籌”,其實質類似于商品預售。隨后,出現了以資金回報為目的的眾籌平臺。項目發起人通過轉讓公司部分股權獲得資金,投資人通過獲得公司股權收益得到回報,即“股權眾籌”模式。無論商品眾籌模式,還是股權眾籌模式,眾籌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使得投資人和項目發起人能直接對接,繞開了金融中介機構。但是,金融中介在投融資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否被眾籌融資平臺所替代,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眾籌融資的運作機制可以分為三類:捐助型、借貸型和獎勵型。其中捐助型眾籌模式很早就被很多非政府組織(NGO)使用,捐助者對他們的資助沒有回報期望。同時有研究發現“非贏利”性項目更容易成功融資,生產產品的眾籌項目比提供服務的眾籌項目更容易成功融資。
3.P2P網貸
P2P網貸指“個人對個人”的借貸模式,通常由具有資質的平臺公司作為中介,借款人(或融資方)在平臺發放借款標,投資者(或理財方)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的一種網絡借貸行為。個人對個人之間的直接借貸本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借貸方式,直到現在也大量存在于親戚朋友之間,一般屬于民間金融的范疇。但傳統的民間直接借貸,一般局限于熟人之間,局限在一個較小的社會網絡之間,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P2P網貸平臺相關問題的研究。
①P2P的借貸行為分析。P2P網貸平臺上能否成功融資的因素來自融資項目的特性、地理因素和群體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貸款人和借貸人之間的地理位置越近,借貸越容易成功。
②P2P借款者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很多學者研究發現,P2P網絡借貸中有效的信用構建機制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而借貸者的朋友網絡可以提升借貸者借款的成功率,降低違約風險。
③P2P網貸的監管問題研究。金融危機后,美國對P2P平臺的監管參照對證券的監管要求。
三、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互聯網和金融都最為發達的歐美國家,雖然金融業的市場結構因互聯網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學界和業界都還沒有明確提出“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這種互聯網金融“國外冷國內熱”的現象歸結于中國的金融體系長期處于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所描述的“金融壓抑”之中,利率收到管控,資金主要由銀行體系進行配置。而逐利的市場,必將試圖利用任何由于管制而可能產生的套利空間。這就是目前“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基本邏輯。
近年來,中國P2P網貸、眾籌融資、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各類借助互聯網銷售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等都呈現快速增長,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興起既與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經濟背景有關,也是跟隨世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盡管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概念尚存在不同的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高速發展對于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引導民間金融發展,尤其是解決小微金融問題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進一步認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過程、發展模式、發展方向以及存在的問題,或許對于改變我國當期的經濟結構、促進改革的深化更有深刻的意義。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度量是一個關鍵研究領域,包括信用風險、交易對手風險、流動性風險、運營風險、技術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以信用風險為例,面對成千上萬的交易對手和海量大數據,顯然不可能按傳統信用風險評價那樣以評估專家為主導來評價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因此,需要基于在大數據、網絡脆片化信息環境下,開發新的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信用風險評估模型,從而降低評估成本,最終減少交易成本和信用風險。
與此同時,如何與時俱進地結合互聯網金融實踐活動,促進金融理論和相關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新發展,也是學術界的緊迫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