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要持續比指數做得好;第二,要比大部分同行做得好。”
見到Charlie有點意外,他居然打著一條綠色領帶。筆者認識Charlie多年,他保持一貫的客氣有禮,說話不躲藏。
Charlie是私募機構世誠投資掌門人陳家琳的英文名,他曾任全球最大主動管理型QFII——富通“揚子”基金的基金經理,該基金在他管理的2004年底至2007年9月期間,收益率超過550%,陳家琳因此名噪A股。
2007年10月,時年37歲的陳家琳轉戰私募,一直低調。這一次,又是因為業績,世誠投資被市場關注。
去年股災頻發,世誠投資持股幾乎一直超過半倉,當年收益率超過70%。第三方機構好買基金數據顯示,世誠旗下多只產品五年業績排名進入全行業前10名。
近日,筆者調研世誠投資。調研中,陳家琳不避諱談股災損失。他還主動提到,與大多數私募不一樣,世誠投資更看重相對收益,而不是絕對收益。
減倉并降低股票組合的貝塔值
上月,多家券商高喊在A股“大干”,世誠投資卻在減倉,并降低股票組合的貝塔值。
貝塔值反映個股相對股市整體的價格波動情況。降低股票貝塔值,意味著選擇波動率更低的股票,持股對大盤漲跌反映更遲鈍,這是一種典型的防守做法。
“不同的股票,貝塔值差了可能有5倍。”陳家琳說,“去年股災2.0的時候,很多投資人把倉位降到了3成,照樣還跌得稀里嘩啦,就是股票彈性太強,貝塔值太高。”
陳家琳說“現在一邊漲,一邊我們就在賣了。而不是說哪天開始暴跌,跌20%,受不了了,要把它賣掉。對不起,那時候你已經錯過了最好的賣出機會。”
賣股票的同時,還要盡量把貝塔值降下來。陳家琳說,萬一有不確定性,暴跌的時候,這樣至少跌得比別人少一些。
為何減倉?陳家琳說了兩個原因:第一是市場判斷;第二是投資者心理承受能力。經歷了股災1.2、2.0、3.0之后,投資者短期獲利了結心態更明顯。
陳家琳稱,過去三年,A股成長股股價不斷創新高,但業績跟不上股價漲幅,現在市場需要消化一下高估值。
目前,世誠投資的股票倉位大約60%,明顯低于公司80%持倉的歷史平均水平。
陳家琳說,與擇時相比,自己更看重資產配置,通常最低倉位也在50%左右。因此,60%的倉位也不能說明他是樂觀的。
陳家琳說:“我們不會說,只留一成倉位,友情參與一下就好。”
均衡持股
在陳家琳看來,擇時在成熟市場有一定作用,但在A股市場效果不明顯。
國外研究顯示,判斷一個人有沒有選股能力需要18個月,但判別一個人有沒有選時能力需要54年。如此看,擇時在成熟市場的效果似乎也有限。
“擇時你可以對99次。但只要錯一次,很可能就是致命的錯誤。”陳家琳說,“要控風險,我可以在行業、個股選擇上面做組合嘛。”
陳家琳介紹,自己主要投資五六個行業,持有20多個股票。“在行業配置和個股選擇上,你再錯,還能錯到哪里去?不會是一個致命錯誤。”
目前,世誠公司投資集中于醫療服務、智能制造、消費、傳媒文化和金融領域,幾乎全部是長三角、北京、深圳的上市公司。其中,長三角公司持股市值占比超過80%,這也是世誠投資事先設定的投資比例。
為何集中在長三角?陳家琳說:“不是說增加選擇,你就能增加收益,或者能改善波動。我們就專注一點,把眼前能做好的事情做好,就夠了。”
陳家琳是上一輪牛市中轉戰私募的基金經理。2008年4月成立了第一個產品揚子二號。產品成立之初,他判斷錯誤,4000多點積極建倉,隨后市場一路跌至1600多點。
陳家琳在懊惱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中長期業績感到欣慰:因為持股均衡,8年下來,揚子二號在絕大多數年份的收益保持在市場的前20%左右。
“不是很出挑,從沒有進入市場的前10名,未來也不會有。但我們絕大部分年份都能維持在前20%,累計下來的效果就不錯。”他說,“我們一年期排在市場前20%,3年期就進入市場的前3%左右,5年期業績進入市場的前1%。”
反觀行業,去年國內開始新一輪“公轉私”浪潮,著名的公募基金經理在起跳大賺之后,很快回身被打下神壇。
“不是說他們的能力發生了變化。成也是市場,敗也是市場。”陳家琳說。
他認為,這些基金經理一直盯著成長股。過去都是成長股的天下,沒有經歷過大幅向下調整,一旦出現變化,那些重倉押注成長股的做法就是災難。
陳家琳還提到,包括自己在內,國內私募機構的一把手幾乎都是投資出身。很多私募如果合規、風控、運營缺失,沒有中后臺業務支撐,良好的投資業績就很難復制。世誠是最早設獨立合規崗位的陽光私募之一。
在陳家琳看來,私募機構需要把自己定位搞清楚,在兩三年的中周期里面,自己大概是怎么樣一個風險水平和收益預期,要把它描述清楚。投資者自己要判斷,是否適合大開大合的風格。“他(押注成長股的基金經理)如果真的偏離原來風格的話,你反而無所適從。他哪天說自己去買銀行股了,你也受不了。”陳家琳說道。
更注重相對收益
事實上,陳家琳在股災中也沒能躲過去。
據他介紹,股災1.0時,世誠產品跌了20%;股災2.0時,世誠產品跌幅超過10%。今年股災3.0,最多時跌了15%,反彈之后凈值回升。
但他認為,在股災里下跌都正常,基本上反映了自己的風格。“如果不跌,或者跌很多,可能都偏離了我們既有的軌道。”
他說:“因為我們投資組合比較均衡,暴跌時可能比同行少跌了一些。我們并沒有在暴跌時跑進跑出,所以在7、8月反彈時,或多或少也捕捉到一些反彈。”
據陳家琳介紹,世誠投資的換手率一直沒有超過200%。今年一季度,公司旗下典型的主流產品換手率在20%出頭。
他提出,有些機構,去年6月中旬漲了100%甚至200%,7、8月一把下來,10個里面有9個逃不掉;又因為受不了暴跌減倉,反彈也沒抓到,兩邊打臉。
“市場很公平,你說,前面漲的我都享受到了,后面暴跌跟我沒關系?”
陳家琳稱,與其他私募相比,他更注重相對收益,不強調絕對收益。在他看來,短期追求絕對收益,很多時間也做不到,也沒有意義。
而長期只關注絕對收益,每年賺5%,看起來買了個股票產品,“但你還不如去買個信托產品,每年還有10%,買固定收益產品至少還有5%到6%呢。”
他從兩個方面理解相對收益:第一,要持續比指數做得好;第二,要比大部分同行做得好。“就像巴菲特講的,如果只是跟標普500一樣好,投資者為什么要給我錢?同樣,A股市場也一樣,長線投資最好是買指數基金,又便宜又省力,為什么給你錢?”
他提出,只要把這兩個超額收益都做好,時間看得稍微長一些,絕對收益一定是正的。但反過來,這個結論不見得成立。哪怕一直有絕對收益,每年賺5%,如果全市場5年時間下來平均賺10%,意義也不是很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聰明投資者”,由作者授權刊登。)
陳家琳
生于1970年,1992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專業,2001年獲香港大學MBA,25年金融行業從業經驗。曾供職于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里昂證券公司、嘉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目前為上海世誠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兼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