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桿的關鍵是補充資本金。主要應通過養老金融,尤其是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戶來實現。其中關鍵是要結合個稅改革。
經濟有四個部門:政府部門,這是負債的;金融部門,它的杠桿率是有限的,凈資產也是相對少的,是受金融監管的;企業部門,它本來杠桿率就比較高;居民部門,有錢,而且全球都是這樣,居民部門的財富遠遠超過企業部門,這是近20年來發生的意想不到的重大現象。
去杠桿的關鍵是補充資本金。補充資本金從哪里來?一定要把居民的財富和儲蓄通過一個渠道變為實體經濟的資本金,注意,是實體經濟的資本金,不是銀行資本金。
居民部門是風險厭惡的,一般會選擇債權融資。所以,一般居民的家庭資產負債表,在沒有養老配置需求的時候,通常能夠配置在股權融資上的只是10%左右。那就意味著90%可能是債權。
怎樣把居民的財富和高儲蓄有效地轉化成為股權融資的配置,養老金融是最主要的渠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長錢。沒有養老金融就沒有長錢,沒有長錢杠桿率必高。
現在我們的超老齡社會在步步逼近,65歲以上的老人在迅速增加,而且將會在2030年達到8000萬,直至2035年之后才逐漸穩定。
實際上我們養老金制度的頂層設計是非常不錯的,是“三支梓”的養老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第二支柱是職業或者企業年金,還有第三支柱,就是個人賬戶。
最近的數據是第一支柱有6個省已經入不敷出,主要是東三省。第二支柱我們做了十年,累積余額不到一萬億。所以我們將來怎么養老,主要還是在第三支柱。個人賬戶才是我們的主場。
經合組織(OECD)國家第二和第三支柱的金額平均值大約在GDP的80%左右,而我們是5%,是非常低的。美國在大蕭條之后搞了基本養老,二戰以后搞了401K計劃(一種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1974年搞了個人養老。當時他們沒想到個人養老會超過第二支柱。
可以這樣說,將來中國的三支柱里第三支柱一定會超過第二支柱。新常態下我們的經濟是L型增長,企業利潤是有限的,第二支柱發展潛力有限,主要還是看第三支柱。
養老金的投資轉化為長錢是中國去杠桿的重要驅動力,或說是主要資金來源。我們做一個測算,中國人口結構和日本人口結構相似,日本的家庭資產負債表基本配置是債券10%、股票10%、存款50%,養老占30%。
我國2020年GDP總量會逼近100萬億元,家庭金融資產大約在200萬億左右。如果按日本這樣的配置,30%用于養老,就是60萬億。其中我們假設第三支柱有40萬億通過專業的運營養老機構進行配置,即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戶配置。
我們現在討論吸引資金入市:社保基金余額頂多是兩萬億,30%入市才6000億;養老金第一支柱實際上是年輕人給老年人付錢,所以它剩余的錢是不多的,將來也不會多;此外,吸引MSCI加入,也頂多不到一萬億。但是如果我們把養老金第三支柱做好了,配置20%進入股權融資市場,就是8萬億。這還是低估的。目前全球的養老金股權配置遠遠高于20%,很多北歐國家在50%左右。
如何才能讓未來這8萬億以審慎的資產配置的方式作為長錢幫助我們去杠桿,適當配置到股權融資中,關鍵是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個人所得稅改革是點燃這個天雷地火的關鍵環節。
我們建議采取一種新的繳稅方式,直接將所得稅抵扣8%。我們現在最高邊際稅率在45%,在全球是相當高的,達到了北歐的水平。如果不動最高邊際稅率,凡是做個人賬戶的,所有的稅率檔次一律抵扣8%,事實上就是減稅。與此同時,豁免進入個人賬戶的資本利得稅。
我們測算一下:一個“新人”剛工作,25歲,給他一個稅收抵扣,如果他工作到65歲
將來我們要延長退休,繳費40年,每個月交1000元;另外“中人”,比如45歲,工作到65歲,還有20年,每個月允許補交2000元;還有一個“老人”,即將退休的,比如說55歲,允許他補交3000元。
如果第三支柱的收益率是4%——這個相對比較低了,“新人”每個月交1000元,未來賬戶余額是118萬,它的增值部分將近60%,所以退休的時候每月領3000元是沒有問題的;“中人”交240個月,每月交2000元,將來退休是73萬,每月領3000元也沒問題;“老人”交120個月,允許他每月交3000元,到時候44萬,每月領3000元也是沒問題的。所以只要這個賬戶建立,它就能夠保證30%的替代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
這是非常重要的。早建比晚建好。而且要允許“中人”補交,“老人”多交。當然,補交同時要有限額,不能說我非常有錢就多交,多交以后又免稅,這將導致新的不公平。還是要有個上限,上限之內允許不同年齡段的補交。
建立這樣的個人賬戶可以做到“一石三鳥”:完善我國的養老體系;通過稅前抵扣降低個人稅負;激勵主動報稅,培養納稅習慣,有助個人所得稅的整個完稅體系的好轉。我國現在交個人所得稅的可能還不到l億人,交社保的大約3.5億人,如果把第三支柱放進去,你要想有第三支柱,必然交所得稅,雖然稅率降了8%,但是稅基在擴大,個人所得稅的總的稅額增加是大概率事件。因為更多的人愿意交這個。這既是養老,同時為去杠桿提供了一個思路和方法。這是一個增量去杠桿。
概括而言,現在個人儲蓄這么高,而且個人財富逐漸增長,如何使之轉化成實體經濟的資本金,打造長錢,只有或者更主要的是要通過養老金融,主要是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戶來實現。
這里關鍵是要結合個稅改革。而個稅改革現在也到了關鍵階段,這個是機制性的東西,能夠開掘一個源源不斷的活水、源源不斷的長錢幫我們去杠桿。